“剩余的約20%的口述曆史錄音屬于機密,目前未開放。我們保存著錄音,有朝一日可能對公衆開放,但能否收聽,主要還是得看受訪者是否同意。”
發言人指出,中心保存錄音,一直到受訪者的版權期滿爲止,但在決定開放之前,口述曆史中心會評估有關錄音是否適合公開。另外,受訪者如果過世,並不是任何家人或直系家屬皆可代簽同意書,只有信托人才能代簽。
新加坡口述曆史中心定期發布最新口述曆史“開播”的消息,最遲在每年4月之前,就發放過去一年的口述曆史記錄,名單可上網查詢。
新加坡口述曆史中心發言人答複《聯合早報》的詢問時說,口述曆史中心保存著約6000份訪談,其中約4800份由中心錄制。
40多名在任報人及前報人對五六十名老報人進行口述曆史訪問,讓受訪者從個人參與的角度,深度分享關于新加坡華文報業發展的大曆史,以及報館各部門的工作面貌,爲華文報業史留下些許記錄。
兩成錄音屬機密 須獲受訪者同意才開放
發言人說,口述曆史中心收藏的口述記錄中,約70%可在中心的網站(www.nas.gov.sg)收聽,另10%要到中心的閱讀室或申請獲批才能聽到。
有越來越多不同群體,包括公共部門、企業機構和社區組織,開展記錄工作面貌的口述曆史項目。
他說:“受訪者不簽訂即刻發布口述記錄的文件,是因爲他們不想讓公衆在現階段就聽得到。”
中心每年添加大約430個小時的錄音記錄,現有收藏的錄音記錄涵蓋課題寬廣,主要分公共服務、政治、經濟、商務、藝術和媒體、教育和日治時期。
除了提供專業意見,附屬國家檔案館的新加坡口述曆史中心也積極與不同政府和學術機構建立合夥關系,記錄機構和企業曆史。中心每年培訓超過100人,包括合作夥伴和公務員。
針對受訪者未簽同意書就過世的個案,發言人說,那些已知個案,口述曆史中心會聯絡已故受訪者的信托人。
新加坡口述曆史中心每年添加大約430個小時的錄音記錄,它與多個政府和學術機構建立合夥關系,記錄機構和企業曆史,每年培訓超過100人,包括合作夥伴和公務員。有興趣的社區組織,也可探討合作的可能。
華文報業口述曆史計劃 今年開展上百報人參與
“是否簽同意書,我們尊重他們的決定。基于機密理由,我們無法透露(最終簽署同意書的)成功例子。”
今年發布的口述曆史包括蒙特梭利國際教育中心(MMI)總裁詹杜魯(T. Chandroo)和國立大學政治科學教授特裏·納爾丁(Terry Nardin)。
與口述曆史中心合作錄制口述曆史的包括新加坡尤索夫伊薩東南亞研究院(ISEAS)、新加坡國立大學馬來文系、新加坡科技設計大學的李光耀創新型城市中心(LKY Centre for Innovative Cities),以及文化機構和夥伴,例如國家文物局和新加坡知新館。
明年將邁入100周年,《聯合早報》今年起也開展記錄華文報業的口述曆史項目。
口述曆史分主題和生活故事兩種,以生活故事居多。主題類口述曆史一般較短,介于一到四個小時;生活故事類口述曆史讓受訪者從兒時談起,分享生活點滴,通常介于五到16個小時。
在2020年和2021年發布的重要人物口述曆史錄音包括:新加坡足球名宿範迪阿末、企業家和前官委議員張齊娥、新加坡國立大學講席教授兼國大內分泌科榮譽顧問醫生林彬教授、巴亞維回教堂(Ba’alwie Mosque)回教導師哈比哈山(Habib Hassan Al-Attas)、文化獎章得主、知名馬來作家伊沙卡馬裏(Isa Kamari)、公共服務委員會主席、新加坡蚬殼集團前主席李子揚、文化獎章得主、知名音樂人李迪文(Dick Lee),以及新加坡國立大學物理系終身榮譽教授林福。
根據新加坡修正的版權法令,從最後一個口述錄音日期算起的70年後,相關錄音就能公開。
“有興趣進行口述曆史項目的社區組織,可聯絡口述曆史中心說明他們的計劃,探討合作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