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阿爾圖羅·托斯卡尼尼(現實主義指揮學派的奠基人)
國籍:意大利著名指揮大師及大提琴家
人物概述:阿爾圖羅·托斯卡尼尼20世紀最偉大的音樂大師。1867年3與26日,意大利指揮家阿爾圖羅·托斯卡尼尼誕生。托斯卡尼尼是本世紀最有才華和要求最嚴格的音樂指揮之一,值得一提的是,他永遠是完全憑記憶來指揮。盡管這位本世紀最受稱贊的指揮身材瘦小,但他的堅強不屈的高尚純潔的品質使他成爲一個舉世矚目的不可估量的人物。他九歲入帕爾馬音樂院學大提琴和作曲,1886年成爲裏約熱內盧歌劇院的大提琴演奏者,代理指揮演出了《阿伊達》博得一致好評,從此就任正式指揮。。1903-1906年任布宜諾斯艾利斯歌劇院指揮,1908-1915年任紐約大都會歌劇院主任指揮。
1915年回國,重任斯卡拉歌劇院音樂指導。1928-1936年任紐約交響樂團常任指揮。1937年任紐約交響樂團常任指揮。1937年美國音樂界爲他挑選優秀演奏員組成NBC(國家廣播公司)交響樂團,由他任指揮達十七年,直到1954年退休。
值得一提的是,托斯卡尼尼在將近70年的指揮生涯中,指揮演出過100多部歌劇和無以數計的管弦樂曲,演出曲目極爲廣泛。他的指揮藝術在世界樂壇上影響極大,到本世紀60年代爲止。
指揮風格:托斯卡尼尼一直占有絕對的統治地位。他是從瓦格納浪漫主義指揮學派向強調客觀性的現實主義指揮學派過渡的奠基人。他竭力主張總譜是指揮家唯一的遵循原則,應最大限度地忠實于原譜,最大限度地表現原譜。他的指揮特點以感情浩瀚、壯闊及風格多樣而著稱。他善于把作者的意圖絲絲入扣地傳達給聽衆,他的座右銘是:“我不要聽那些音符,問題在于音樂的意義,在于音響的靈魂。”
作爲一名大提琴演奏家,他對自己的演奏要求嚴格,力求表現得盡善盡美,其風格簡潔明快,富于歌唱性,有鮮明的個性與活力。他擅長記憶樂譜,有“過目不忘”的本領。
托斯卡尼尼在長達68年裏,統治著一個跨越國界的龐大的音樂帝國一般。普契尼的多部歌劇是由他首演的。1908年起指揮紐約大都會歌劇院,1918年後指揮米蘭斯卡拉歌劇院。1929年起成爲專業全職的交響樂團指揮,曾執棒于享譽世界的紐約愛樂樂團、費城管弦樂團、維也納愛樂樂團、BBC交響樂團、拜羅伊特音樂節等。1937年起指揮新組建的美國廣播公司(NBC)交響樂團,直至1954年最後一場演出《湯豪舍》時,托斯卡尼尼突然記憶失靈,從此退出樂壇。
二、布魯諾·瓦爾特(被譽爲“莫紮特專家”)
國籍:德國美籍著名指揮家、鋼琴家、作曲家(1876-1962)。
人物概述:瓦爾特生于柏林一個猶太中産階級家庭。16歲作爲學生指揮柏林愛樂樂團演出自己的《平靜的海與順利的航行》。1896-1898年任布雷斯勞城市劇院和普雷斯堡歌劇院第一指揮。1898年秋季任裏加歌劇院第一指揮,在那裏遇見了後來的妻子。同年10月馬勒(時任維也納宮廷歌劇院院長)發來邀請,他以在馬勒巨大魅力下個人風格無法自然發展爲由拒絕,二人友誼出現裂痕。1900年秋季任柏林皇家歌劇院(後柏林國家歌劇院)皇家普魯士指揮。同年致信馬勒重申此前拒絕緣由,二人重修舊好。1901年秋季應馬勒再次邀請任維也納宮廷歌劇院第一指揮,9月27日首次登台,指揮威爾第《阿依達》。1901-1907年他與馬勒一同工作,爲他成爲20世紀最重要的馬勒诠釋者之一奠定了基礎。
1913年1月1日任慕尼黑歌劇院首席皇家巴伐利亞音樂總指導。在米蘭他與托斯卡尼尼首次碰面。1928年2月6日,他與柏林愛樂樂團合作演出肖斯塔科維奇《第一交響曲》(俄羅斯境外首演),向西方有效引介了這位作曲家。1929-1933年任萊比錫布業會堂管弦樂團首席指揮。1933年3月納粹先後阻止他繼續指揮布業會堂管弦樂團和柏林愛樂樂團,瓦爾特離德去奧。1946年入美國籍。1941年2月14日在紐約大都會歌劇院首次登台,指揮貝多芬《費德裏奧》。
瓦爾特還是是優秀的鋼琴家,他錄過莫紮特《第二十鋼琴協奏曲》及巴赫、肖邦等的曲子。同時他也是一位作曲家,作有管弦樂(兩部交響曲、一部交響幻想曲、一部序曲等)、室內樂(鋼琴三重奏、鋼琴五重奏、鋼琴和小提琴奏鳴曲、弦樂四重奏各一部)、藝術歌曲(25首,其中18首輯成三集出版)。此外,他還著有《古斯塔夫·馬勒》、《貝多芬的<莊嚴彌撒>》、《布魯克納與馬勒》、《音樂與音樂制作》等論著(文)與自傳(《主題與變奏》)他的錄音生涯開始于1923年(貝多芬、柏遼茲、比才),結束于1961年3月31日(莫紮特四首歌劇序曲和《共濟會葬禮音樂》)。他留下了大量高水平的錄音。這些錄音包括馬勒五部交響曲、《大地之歌》(包括《第九交響曲》和《大地之歌》的世界首錄)、《亡兒悼歌》、《青年流浪者之歌》、巴赫《馬太受難曲》、貝多芬全套交響曲、《莊嚴彌撒》、歌劇《費德裏奧》、《小提琴協奏曲》、《第五鋼琴協奏曲》、勃拉姆斯全套交響曲。1957年3月7日心髒病發作後逐漸退出舞台。布魯諾·瓦爾特于1962年2月17日5時45分逝世于家中,葬于瑞士。
指揮風格:瓦爾特稱自己是個維也納人,他將維也納人的抒情和樂觀帶進了藝術。人們對他早年頻繁使用自由速度頗有微詞,但很少有人指出這些地方使曲子聽起來更糟,圍繞自由速度,他和馬勒進行過長期的討論。
長期以來人們以爲他早期和晚期(錄音中的時間)風格一樣傾于溫和,但事實是他並非總是如此,特別是在他早期錄音中,我們可以發現一個不一樣的他,即便是到了中晚期,在特定的場合、針對特定體裁,如在歌劇院中和對歌劇序曲,他仍能制造出令人興奮的效果,只是自始至終他的風格都不會讓他的樂隊和聽衆感到焦慮和壓迫。他將管弦樂各聲部處理得層次分明且富于歌唱性。
通過他與哥倫比亞交響樂團合作錄制的立體聲唱片我們了解到50年代中期後他的演繹風格發生了一些變化,在內斂、典雅、流暢、松弛、舒緩、細膩和富有親和力的整體外觀下使音流在運動過程中折射出不同的表情、色調、氣質和質感,在保持整體性前提下使不同樂句(段)自然形成各自的音響內核與和聲效果。他對音樂的诠釋具有持久的說服力和感染力。他十分擅長指揮莫紮特、貝多芬、勃拉姆斯、瓦格納、布魯克納和馬勒的作品。
瓦爾特是馬勒音樂的癡迷者和推廣者。除了是馬勒《第九交響曲》和《大地之歌》的首演者,並參與馬勒《第八交響曲》首演排練(受馬勒委托)外,馬勒其他交響曲的首演他幾乎都在場。馬勒交響曲總譜付印前,都交與他修改定稿。他是馬勒《第五交響曲》的備選首演者。
人物評價:對瓦爾特的工作,阿爾瑪·馬勒給予了很高評價–“瓦爾特在馬勒生前完全理解他作爲一個音樂家和作曲家;在他死後,瓦爾特偉大和振奮人心的藝術在全世界爲他服務。他掌握了其中每一個微妙之處,作爲獨創性的演繹,作爲一個闡述的音樂家,他把馬勒作品的精神作爲自己作品的基調”。
布魯諾·瓦爾特對貝多芬”田園”交響曲的演繹,是本世紀指揮家中的傳奇,而他也一向對這部作品情有獨鍾,早在78轉的錄音時代,他就傳有兩版。其中1960年的錄音被歐美樂評視爲他指揮藝術的顛峰之作。瓦爾特無疑是二十世紀德國最偉大的指揮家之一。
瓦爾特不遺余力提攜後進指揮人才,比如伯姆、卡拉揚、伯恩斯坦、萊因斯多夫、朱裏尼、索爾蒂、肖斯塔科維奇、列夫·奧博林、凡·克萊本、庫貝立克、瑪麗亞·伊沃金、米拉諾芙、費麗爾、厄納·薩克、弗蘭茨·魏克斯曼、喬治·倫敦、科恩戈爾德、祖賓·梅塔、格奧爾格·丁特納等都受過他提攜、幫助或指導。
三、列奧波爾德·斯托科夫斯基(美國指揮藝術發展史上的偉人)
國籍:美籍英國指揮家,古典音樂改編家。
人物概述:斯托科夫斯基生于倫敦。父爲波蘭人,母爲愛爾蘭人。學于牛津大學女王學院及倫敦皇家音樂學院。後又去巴黎及慕尼黑深造。1905年去美國,曾在教堂任管風琴手兼合唱指揮。1908年在辛辛那提交響樂團任音樂指導。
1912年,應聘爲費城交響樂團任音樂指揮,將該團訓練成爲以音響絢爛華麗、效果豐富多彩而著稱的樂隊。組織過全美青年交響樂團、紐約市交響樂團和美國交響樂團。他從1917年開始錄制唱片,1929年開始作廣播演出,後來又在電影裏演出,並作有巴赫、德彪西等作品的樂隊改編曲。1940年擔任迪斯尼的《幻想曲》(Fantasia)音樂指揮及演員,該片將音樂和動畫結合在一起。爲了掌握錄音技巧,還專門到柏林去學習。1973年回到倫敦,九十歲的他還在繼續從事唱片錄音。
指揮風格:斯托科夫斯基的指揮風格豪華壯麗,對比強烈,充分發揮了樂隊的表現力。他是一位不拘一格、勇于革新的指揮家。他在費城交響樂團任職期間,曾提出過一系列改進措施,對樂隊的排列方法進行了多次試驗,最後打破了傳統樂隊的排列方法,把全部小提琴手都排列在右邊。直到今天世界上有許多樂隊還沿用他那獨特的排列方法。他指揮時特別強調指揮者與演奏者之間的內心交流。他認爲如果沒有內心交流,指揮者就只不過是一個擊拍者而已。他對新鮮事物很敏感,他向美國人民介紹了許多現代作曲家的作品。他不僅是美國指揮藝術發展史上的偉人,而且在世界指揮藝術史上同樣占有重要地位。撰有《我們大家的音樂》一書。
人物評價:費城交響樂團一直被譽爲”美國五大交響樂團”之一,也是全球水平最高的樂團之一。費城交響樂團能有今天的成就,第三任斯托科夫斯基居功至偉。斯托科夫斯基1912年,應聘爲費城交響樂團任音樂指揮,將該團訓練成爲以音響絢爛華麗、效果豐富多彩而著稱的樂團。外界把費城樂團特有的音響個性譽之爲”費城之音”,什麽樣的音色才叫”費城之音”呢?這是由樂團發出的堅實、渾厚、敏感、華美、光澤的音響與音色和富于圓滑分句處理的手法。這種圓潤的弦樂與木管和銅管完美地結合所産生的極其獨特之效果,而這也是費城管弦樂團最令人陶醉的地方。而費城樂團這種具有獨特個性的聲音,就是由斯托科夫斯基訓練出來的。他不僅是美國指揮藝術發展史上的偉人,而且在世界指揮藝術史上同樣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斯托科夫斯基在費城任總監的時間不長,只有24年,但是他這24年毫不遜色于奧曼第的42年!
四、富爾特溫格勒(典型的浪漫主義學派指揮大師)
國籍:德國指揮家。
人物概述:富爾特文格勒八歲開始學音樂,上小學時即顯露出其非凡的音樂天才。起初在朱裏赫與斯特拉斯堡任指揮,後曆經柳伯克、曼海姆等地,1920年應聘爲柏林愛樂樂團指揮。曾于1926-1928年指揮紐約愛樂樂團,歸國後任萊比錫格萬特豪斯樂隊指揮,同時到德國各城市及維也納、巴黎、倫敦等地巡回演出,所到之處,觀衆們無不歡聲雷動,他由此而名震世界。1937年成爲柏林國立歌劇院音樂總指導、柏林愛樂樂團指揮和德國納粹政府的音樂顧問,因此,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曾被誤作戰犯。1947年他終于被宣判無罪,才重新開始演出。
指揮風格:富爾特文格勒的指揮特點是:一登上指揮台,就處于一種忘我狀態,時而吟唱,時而面目動情,時而踏足,時而閉上雙眼……奇怪的是,樂隊成員會情不自禁地與他一同作出反應。他的指揮富有催眠術般的魔力,聽他指揮演出時,聽衆好像看不到樂隊,而會全神貫注到令人迷醉的音樂中。在指揮旋律時,他不贊成有棱有角地拍擊,認爲那樣會破壞旋律的流暢性。
在他的指揮中始終保留著瓦格納浪漫主義指揮學派的主觀因素,因此他屬于典型的浪漫主義學派指揮家。他指揮的曲目廣泛,氣勢雄厚,是德國優秀指揮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位。
五、尤金·奧曼蒂(擅長背譜指揮及高標准名震世界)
國籍:匈牙利籍美國著名指揮家
人物概述:尤金·奧曼迪1899年11月18日-1985年3月12日),生于匈牙利布達佩斯,5歲學習小提琴,7歲首次公演,被譽爲”神童演奏家”;1919年任匈牙利國立音樂學院教授;1921年赴美,後任指揮;1927年入美國國籍;1931~1935年任明尼阿波利斯管弦樂團指揮,1936年爲聘爲費城管弦樂團斯托科夫斯基的助理指揮,1938年正式擔任該團指揮和音樂指導;他在費城管弦樂團工作44年,一直保持驚人的才能和精力,1973年曾率費城管弦樂團訪問中國,獲得巨大成功。
奧曼迪曾經獲得過世界各國授與的榮譽稱號,包括美國政府的”最高平尼獎”、總統的”自由勳章”、奧地利政府的”一級藝術”和”科學榮譽十勳章”、意大利的”共和國榮譽勳章”、法國的”榮譽中校”、丹麥的”榮譽爵士”、芬蘭的”白玫瑰榮譽爵士”以及十七所主要大學與音樂院校的榮譽博士學位。
1979年退休後,他仍以客席指揮身份活躍在許多國家的樂壇上直至1985年去世。尤金·奧曼蒂是一位才氣橫溢的人物。他于1899年11月18日出生在布達佩斯。三歲時就開始拉小提琴,五歲半進布達佩斯國立音樂學院預科學習。他的小提琴演奏技藝進展神速,十四歲半畢業于音樂學院,榮獲文學士學位,十七歲成了布達佩斯國立音樂學院的小提琴教授。1920年,二十一歲的奧曼蒂初到美國,在紐約的卡皮特爾劇院管弦樂隊當小提琴手。一年後晉升爲首席小提琴。有一次,正當要演出柴可夫斯基的《第四交響曲》時,指揮突然病倒,奧曼蒂登上指揮台,背譜指揮了這場演出,居Ⅱ院立即將他晉升爲助理指揮。
1930年,他被聘爲明裏亞波利斯交響樂團的指揮。1931年有_天,因托斯卡尼尼突然病倒,他應邀代理托斯卡尼尼指揮了費城樂團的演出,因此認識了該樂團的首席指揮斯托科夫斯基。1936年,斯托科夫斯基准備辭職,選定奧曼蒂作爲他的繼任者。經過兩年多的熱烈爭論,1938年才最後取得一致意見,同意奧曼蒂擔任費城樂團的首席指,揮。在斯托科夫斯基的一手訓練下,托斯卡尼尼、庫塞維茨克等蜚聲國際樂壇白勺I指揮大師曾經擔任過常任指揮的樂團裏擔任指揮是很不容易的。
指揮風格:奧曼迪的指揮是建立在尊重古典傳統和堅實渾厚而又細膩的演奏風格之上的,他的音樂既不飛揚浮躁,亦不畏首畏尾。尤其是指揮俄國作曲家的作品時,更是感人肺腑。值得一提的是,奧曼蒂在紐約上任指揮後不久,樂團的樂隊員就對他佩服得五體投地。他不僅以擅長背譜指揮而聞名,而且有驚人的閱讀和理解總譜的才能。他一直保持了斯托科夫斯基任指揮時期費城樂團演奏的高標准和名震世界的聲望。他指揮的主要領域是交響音樂,但也指揮歌劇的演出。
人物評價:打開20世紀世界指揮藝術史冊,能與一個樂團息息相關、相依爲命幾十年的指揮大師是並不多見的,比如像伯姆曾在兩次合作中與維也納愛樂樂團相處了40年,卡拉揚與柏林愛樂樂團維持了35年的關系,而庫謝維茨基和斯托科夫斯基也與波士頓交響樂團和費城交響樂團一起度過了25及24個春秋。
但是,他們之間的任何人在這方面都無法與奧曼迪相比,這位本世紀著名的、具有傳奇色彩的指揮大師,從1936年開始擔任費城交響樂團的音樂指導和常任指揮時起,一直到1980年因年齡和健康原因卸去該團常任指揮職務而退居二線時爲止,整整和這個偉大的樂團合作了44年,而且在這奇迹般的44年裏,奧曼迪既不像伯姆那樣中間有過間斷,也不像卡拉揚那樣同時擔任好幾個樂團和歌劇院的常任指揮,他與費城交響樂團朝夕相處,緊密相連,從沒有離開過一步,將自己畢生的心血全都投在了費城交響樂團身上,爲這個具有光榮傳統的樂團,在半個世紀中始終保持著少有的頂尖級樂團的水平,做出了無人可以取代的貢獻。
經過44年的執著奮鬥,他將費城交響樂團的聲望提到了曆史上空前未有的高度,使那無比迷人的”費城–奧曼迪之聲”響徹在全世界的每個角落中。
六、赫伯特·馮·卡拉揚(被稱爲”指揮帝王”)
國籍:奧地利著名指揮家
人物概述:赫伯特·馮·卡拉揚于1908年出生在奧地利的薩爾茨堡,這裏曾經誕生過世界上最偉大的天才作曲家莫紮特。卡拉揚在指揮舞台上活躍60多年。他帶領過歐洲衆多頂尖的樂團,並且曾和柏林愛樂樂團有過長達34年的合作關系。他熱衷于錄音和導演,爲後人留下了大量的音像資料,包括衆多的管弦樂,歌劇錄音和歌劇電影,涵括從巴洛克到後浪漫主義歐洲作曲家的作品。其中一些作品,如貝多芬的交響曲還被多次錄制。卡拉揚在音樂界享有盛譽,甚至在中文領域被人稱爲”指揮帝王”。
指揮風格:赫伯特·馮·卡拉揚 – 指揮風格卡拉揚力圖將托斯卡尼尼的忠于原譜和富特文格勒的即興發揮融爲一體。他的指揮動作灑脫大方,時而充滿激情,時而又細膩精致。在指揮台上他經常閉目深思,使得樂隊各聲部之間達到了演奏室內樂般的默契。在他的領導下,柏林愛樂樂團展現出了一種有如金屬般的亮色,被譽爲卡拉揚“音響”。
卡拉揚最擅長的是浪漫主義時期的德奧作曲家的作品,比如貝多芬、勃拉姆斯、門德爾松、舒曼、瓦格納、布魯克納、馬勒、理查·施特勞斯。另外對于近現代作曲家,如:德彪西、拉威爾、西貝柳斯、尼爾森、肖斯塔科維奇,他都有著非常精彩的演繹。逸事傳言卡拉揚曾經騎自行車250公裏,爲的是去偷偷察看指揮大師托斯卡尼尼的排練。接掌柏林愛樂是其輝煌錄音生涯的開始。卡拉揚與柏林愛樂樂團的合作長達30年,期間灌錄的錄音,有聲影像多達800余款,發行量過億。同時,柏林愛樂樂團亦被帶到藝術方面的高峰。80年代,他與柏林愛樂的矛盾因一位女單簧管手薩賓娜·邁娅沖突爆發,兩者的合作減少。此次沖突非常,德國有關部門曾介入事件調停。卡拉揚認爲,這是他本人有生以來最大的恥辱。
人物評價:1989年7月16日,卡拉揚在薩爾斯堡排練威爾第的歌劇《假面舞會》時感到身體不適,不久後逝世。後來證實死因爲心髒病發。其遺産多達5億馬克,擁有私人飛機、遊艇和跑車。卡拉揚一身追求完美,不論是技術還是藝術。技術方面,他經常參與錄音和拍攝。藝術方面,他通常把慣演曲目錄上數遍,並親自參與導演。卡拉揚指揮過世界最頂尖的樂隊,比如維也納愛樂樂團、米蘭斯卡拉歌劇院樂團等。他的指揮藝術很能代表60至80年代的音樂表現取向。卡拉揚關心後進,積極發現有天分的音樂家,並鼓勵他們進一步學習。得到卡拉揚提攜的音樂家有:享譽世界的著名指揮家小澤征爾,女小提琴家安娜·蘇菲·穆特和鋼琴家基辛。他建立卡拉揚指揮大賽。並籌組資金進行音樂方面的研究,涉及音樂與精神病治療方面的關系等。
七、雷昂納德·伯恩斯坦(被譽爲桂冠指揮家”)
國籍:美國著名指揮家及作曲家。
人物概述:伯恩斯坦曾就學于哈佛大學和柯蒂斯音樂學校。1943年任紐約愛樂樂團的副指揮,1958年成爲該團第一個美國指揮。他在任的十一年間,正是該團的黃金時代,此間他曾榮獲“桂冠指揮家”的稱號,從此一舉確立了第一流指揮家的名聲。他創作的著名作品有《耶利米交響曲》,第二交響曲《渴望的年代》,小提琴獨奏、弦樂和打擊樂的《小夜曲》,舞劇《幻想自由》等。他寫的通俗音樂劇《鎮上》和《奇妙的城鎮》是百老彙經常上演的劇目。1969年辭去指揮職務專門從事作曲,但仍在歐洲各地作客席指揮而引人注目。享有紐約交響樂團桂冠指揮家的稱號。
自紐愛退休後,他轉往歐洲發展,希望多花點時間作曲,不過顯然事與願違。他在歐洲最重要的功績是與維也納愛樂保持長久良好的關系。因此維也納愛樂頒給伯恩斯坦“榮譽副同志”的殊榮。奧地利于1977年舉行了“伯恩斯坦音樂節”來表彰他的藝術活動。
指揮風格:伯恩斯坦是一個傑出的鋼琴家、作曲家、音樂教育家和指揮家。他曾戲笑說自己是個”富裕的指揮家和貧窮的作曲家”,因此他在指揮方面的成就無疑是各方面中最出色的。他傾向于在指揮中自由地融入個人的理解,仿佛自己曾經參與了作曲。在許多音樂家依靠錄音器械來呈現理想演奏效果的同時,伯恩斯坦卻偏好現場錄音,雖然瑕疵時而可見,但這種即興演奏也帶來了較強的真實感,而觀衆在場也使他迸發出龐大的激情。聆聽他指揮的交響作品,我們能夠感覺到他在關注細節的同時,並不死扣樂譜,而是著意讓作品的深邃內涵盡可能地外溢,表現出一種極度哀婉的美感。
伯恩斯坦最有研究的是馬勒的作品,堪稱爲“馬勒專家”。他的指揮風格理智而直率,並富有時代精神。他認爲“真正的指揮應該是這樣:他們以身體的動作代替語言,對樂隊來說,指揮必須運用這種方法來表現他所要求的東西。”在激動時或處理高潮時,他甚至會跳起來。伯恩斯坦最大的特點是能夠把自己的感覺全部表現出來。永遠值得紀念的是1989年12月23日和12月25日兩天,伯恩斯坦在鋼琴家朱斯圖斯·弗朗茲的邀請下到柏林指揮貝多芬第九交響曲,地點分別是柏林愛樂廳和音樂會堂,由Unitel攝影。當時正值柏林牆倒下,伯恩斯坦將交響曲中席勒的歡樂頌改爲“自由頌”。伯恩斯坦對此說道:“我肯定,貝多芬會同意咱們這麽做的”。超過20個國家,一億人通過電視轉播收看了這場音樂會。
八、克勞迪奧·阿巴多(20世紀十大傑出指揮家)
國籍:當代著名的意大利指揮家。
人物概述:克勞迪奧·阿巴多1933年出生,當代著名的意大利指揮家,位列”20世紀十大指揮家”之列。曾任米蘭斯卡拉大劇院藝術總監,維也納國立歌劇院藝術總監以及柏林愛樂樂團藝術總監。曾罹患胃癌,但以驚人的毅力和勇氣恢複健康並重登指揮台,後擔任瑞士盧塞恩節日管弦樂團藝術指導,2014年1月20日逝世,享年80歲。
阿巴多自幼接受音樂教育,並就學于威爾第音樂學院學習鋼琴和作曲,十歲起就曾研究指揮法,並指揮過室內管弦樂隊。1958年在美國庫賽維斯基國際指揮比賽中獲獎,後在維也納音樂學院隨名家深造,1963年又在米特洛波勞斯國際指揮比賽中獲獎,加之在薩爾茲堡音樂節上成功地指揮了維也納愛樂樂團,使他一舉成名。1969年被聘爲斯卡拉歌劇院的音樂指導,1971年又與不設常任指揮的維也納愛樂樂團訂立了終身契約,並以首席指揮的身份積極籌辦演出活動。
指揮風格:阿巴多的指揮富有生氣、明快流利,具有意大利素質。他對交響樂隊了如指掌,得心應手,善于抓住音樂中最本質、最基本的東西,從而得心應手地控制整個樂隊的演奏。他指揮的意大利歌劇堪稱一絕,在當代指揮家中是無與倫比的。
阿巴多的指揮,集衆家之所長,集名師之大成,以此揉成自己的指揮特點。他的指揮,具有鮮明的意大利風格,熱情、明快、如歌、流利、敏銳,雙手極富有魅力,眼睛裏有音樂。他的曲目十分廣泛,古往今來,種類繁多,包羅萬象。對羅西尼、威爾第等意大利作曲家的歌劇作品,他的演繹尤爲出色,堪稱一絕。他也擅長指揮德、奧、俄的交響樂以及現代作品。他是一位尊重總譜的指揮家,沒有准備好是不會站到指揮台上的,《沃采克》就排練了40次,爲了掌握勃拉姆斯的《德意志安魂曲》,他足足花了10年時間研究。從不愛自我宣傳、而且與世無爭。
九、小澤征爾(20世紀最偉大的亞裔指揮大師)
國籍:日本著名指揮家,後加入美國籍。
人物概述:生于中國沈陽,1951年入日本東京桐朋學園高等學校音樂系學習指揮。1959年在法國第九屆貝桑松國際指揮比賽、伯克郡音樂節的指揮會演和卡拉揚主持的比賽中獲獎。1960年初次登台指揮法國國立廣播管弦樂團,接著又出色地指揮過紐約愛樂樂團,舊金山、加拿大、倫敦交響樂團和維也納樂團等,1970年起任舊金山交響樂團常任指揮和音樂指導,後與波士頓交響樂團簽訂終身合同,任音樂指導兼指揮,並兼任新日本愛樂樂團的首席指揮,每年都有一定時間回日本。
1935年,出生在中國東北沈陽的小澤征爾獲得法國貝桑松國際指揮比賽第一名後,先後跟隨指揮大師卡拉揚和伯恩斯坦學習。從1973年開始擔任美國波士頓交響樂團音樂總監後,他跻身世界最優秀的指揮家行列。在波士頓近30年的指揮生涯中小澤征爾創造了古典樂壇的奇迹,使樂團成爲國際上最優秀的交響樂團之一。1979年3月,他曾率該樂團成功地訪問中國。2002年7月,當他從波士頓交響樂團音樂總監光榮卸任時,全體波士頓市民都對他表示了最高的敬意。他從2002-2003音樂季開始擔任維也納國家歌劇院的音樂總監,更增強了他在國際樂壇上的影響力和威望。2002年,小澤征爾與維也納愛樂樂團合作演出了2002年維也納新年音樂會,並大獲成功。
指揮風格:小澤征爾的指揮風格,既能熱情洋溢、豪邁奔放地將樂曲引向高潮,又能恰如其分地控制速度和力度的變化;他善于運用帶有表情的目光和“會說話”的雙臂來表達自己的思想,音樂表現意圖十分明確。他指揮時好像在浩瀚的音樂海洋中遊泳,使觀衆感到他渾身都是音樂。小澤征爾一次他去歐洲參加指揮家大賽,在進行前三名決賽時,他被安排在最後一個參賽,評判委員會交給他一張樂譜。小澤征爾以世界一流指揮家的風度,全神貫注地揮動著他的指揮棒,指揮一支世界一流的樂隊,演奏具有國際水平的樂章。正演奏中,小澤征爾突然發現樂曲中出現不和諧的地方。 開始他以爲是演奏家們演奏錯了,就指揮樂隊停下來重奏一次,但仍覺得不自然。這時在場的作曲家和評判委員會權威人士都鄭重聲明樂譜沒問題,而是小澤征爾的錯覺。他被大家弄得十分難堪。在這莊嚴的音樂廳內,面對幾百名國際音樂大師和權威,他不免對自己的判斷産生了動搖,但是,他考慮再三,堅信自己的判斷是正確的,于是,大吼一聲:“不!一定是樂譜錯了!”他的喊聲一落音,評判台上那些高傲的評委們立即站立向他報以熱烈的掌聲,祝賀他大賽奪魁。原來,這是評委們精心設計的圈套。
渾身都是音樂的指揮家小澤征爾,對于中國音樂愛好者來說,如果說誰是他們最爲熟悉的世界指揮大師的話,那麽小澤征爾的名字肯定是會排在首位的,因爲這位現代指揮藝術中非常有代表性的指揮大師,曾經在20世紀的70 年代末期和80年代初期,先後四次來我國進行訪問演出。
小澤征爾是當今世界上極負盛名的新一代指揮大師,他的名字是與阿巴多、馬澤爾、普列文和梅塔等人經常並列在一起的,屬于繼老一輩大師卡拉揚、伯恩斯坦和索爾蒂等人之後的,新崛起的偉大人物之一。另一個具有特殊意義的方面,則是他作爲亞洲人而首次成爲世界一流指揮家的奇迹,這在幾百年來一直以歐美人爲統治領地的世界指揮藝術上的確是一個極其不平凡的例子。現在,人們常將他與印度指揮家祖賓·梅塔和新加坡指揮家朱晖一起譽爲“世界三大東方指揮家”。
小澤征爾除了擔任波士頓交響樂團的終身指揮以外,還曾擔任過世界上衆多的交響樂團和歌劇院的客席指揮,其中包括柏林愛樂樂團、法國國家交響樂團、巴黎管弦樂團、新日本交響樂團和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等等,另外,他還曾是薩爾茨堡音樂節和坦格伍德音樂節等世界著名音樂節上的主要特邀指揮和音樂指導。
小澤征爾是一位在藝術上有很高造詣的、才華橫溢的指揮大師,他的身上有著作爲一名優秀指揮家所應具備的全部素質,從專業的角度來看,他具有極其敏銳的聽覺、驚人的音樂記憶力、高超的指揮棒技巧、豐富的音樂感覺和果斷而熱情的精神。他的指揮風格非常熱烈生動,其中的變化也十分的豐富,充滿著生氣、激情和強烈的感染力。他是一位非常善于准確地把握和理解各種不同風格的作品的指揮家。在排練和指揮一部作品時,他總是能夠依靠其對織體和曲式的良好感覺,做到布局清晰嚴謹、層次細致鮮明和主題突出流暢。
他對節奏、速度、力度及和聲都有著極強的感受性和控制能力,使音樂能夠通過他的指揮和處理而極爲自然和富有個性地被表現出來。他是一位藝術情感極爲豐富的指揮家,在指揮一部作品時,他非常善于體現其間的感情變化,無論是甜靜、熱烈、溫柔、激動、悲哀、莊嚴和粗犷等多種多樣的情緒,他都能夠十分細微和精確地體現出其特有的分寸感。小澤征爾是世界指揮界中出名的“大動作”指揮家,他很善于利用自己突出的形體動作來誘發和引導樂隊隊員的音樂表現力,其實,他的指揮動作不僅僅是以大爲特點的,准確地說應該是動作極爲生動化,因爲他有時爲了追求一種音響效果,也會用微動的棒尖來提示樂隊,而當音樂需要時,他又能從全身迸發出強烈的藝術感染力,甚至連頭發都成了調動樂隊隊員情緒的工具。雖然他在指揮時全身沒有一個部位不參加運動,但卻絲毫沒有給人以故弄玄虛的不良感覺,這是因爲,他所采用的全部動作都是音樂內容所需要的,而並非爲了嘩衆取寵而加的生搬硬套的誇張手法,當然,他的這種風格也曾遭到過一些評論家的非議,但從全面的角度上來看,這種突出的形體動作與音樂之間的完美而巧妙的結合,的確是一種令人賞心悅目的獨特風格,這種風格也許放在別人的身上不合適,但在他的身上則確實是一種很有效的藝術手段。
小澤征爾是一位指揮技巧極高的指揮家,在指揮時,他的雙臂運動得非常平衡和流暢,但其中卻能使人十分清晰地感覺到節奏的律動,他的這種具有超脫意境的雙臂運動,大概是從他的老師明希那裏學來的,當年明希在教他時,總是強調他要雙臂放松,手要有一種飄在上面的感覺,並告誡他說,“當你的心靈深處真正感到了音樂時,你的手也就會跟著動起來。”
小澤征爾的指揮棒技藝是精確而高超的,由于他對節奏、拍節和速度等因素有著極好的先天感覺,因此在很大程度上爲他的指揮棒技術提供了幫助。小澤征爾的拍于是非常准確的,在指揮演奏時,他經常能夠以幾個突然擊出的強拍,將快要脫缰奔跑掉的速度“野馬”牢牢地控制住。據說他有一次與一位鋼琴家合作演出一首協奏曲,在樂曲進行中,鋼琴家由于緊張的原故而逐漸越彈越快,眼看速度就控制不住了,而這時的小澤征爾卻毫無緊張的感覺,他利用樂曲中突出的重音音符和強烈而有特點的節奏,准確地擊打著節拍,首先將樂隊牢牢地控制在手中,然後逐漸配合著鋼琴,最後,他竟用自己那絕妙的指揮棒技巧,不動聲色地將失控的鋼琴家硬扳了回來,這種臨危不懼,鎮定自若的大將風度,如果要是沒有精湛的技巧作保證的話,恐怕是根本不可能表現出來的。
小澤征爾是一位指揮曲目廣泛的指揮大師,幾十年來,他指揮的作品可謂包羅萬象,其中有著衆多不同時代和不同風格的作品,但從總的方面來看,他對于浪漫主義作品和現代主義作品有著更加出色的演釋能力,在浪漫主義作品中,他對于以柴科夫斯基爲首的俄國音樂以及以柏遼茲、拉威爾爲首的法國音樂有著尤爲突出的解釋,例如,在指揮法國作品方面,他很早就有著“柏遼茲作品指揮專家”的美譽。而對現代主義作品方面,他則十分擅長于斯特拉文斯基、格什溫、奧涅格及第二維也納樂派作曲家等人的作品。
人物評價:小澤征爾是20世紀指揮史上的一位奇才。他是非常善于利用自己的技巧和風格來使樂隊發揮潛力的指揮家。同時,他是也是一位善于利用自己的情感來揭示作曲家的作品內容的傑出大師。他對待藝術的嚴肅認真的態度和勤奮、刻苦的精神,的確是很多人都望塵莫及的。
十、祖賓·梅塔(獲聯合國“終身成就和平與寬容獎”)
國籍:印度籍猶太人指揮家。
人物概述:祖賓·梅塔1936年出生于印度孟買的一個音樂世家,父親梅萬·梅塔是一位出色的小提琴手、小提琴教師和指揮家、孟買交響樂團和弦樂四重奏團的創始人。祖賓·梅塔7歲時就受到了正規的小提琴和鋼琴教育,所以他很小的時候已經對歐洲音樂非常熟悉。作爲父親的學生,他16歲的時候就指揮了孟買交響樂團。18歲的時候他去了維也納音樂學院學習鋼琴,作曲。在漢斯·斯瓦洛夫斯基底下完成了指揮的學業。
1958年他利物浦國際指揮大賽上勝出,並在當地擔任一樂團的副指揮一職。 20多歲的梅塔就已經指揮過維也納愛樂樂團和柏林愛樂樂團。而且時至今日,他們還保持著緊密的合作關系。在美國坦格伍德指揮大賽上他獲得了第二名(第一名是阿巴多)。
祖賓·梅塔在1962年到1978年任洛杉矶愛樂樂團音樂總監。1969年他還成爲了以色列愛樂樂團的音樂顧問,1977年升爲首席指揮,1981年任終身音樂總監。1978年他成爲紐約愛樂的音樂總監,曆時13年,直到繼任者庫特·馬蘇爾的到來。歌劇方面,他在蒙特利爾,大都會歌劇院,維也納國立歌劇院,巴伐利亞國家歌劇院,倫敦皇家歌劇院,柯文特花園指揮過歌劇演出。
1998年起,梅塔成爲巴伐利亞國家歌劇院音樂總監。祖賓·梅塔是佛羅倫薩的榮譽市民,1997年成爲維也納國家歌劇院榮譽會員。2004年初他成爲慕尼黑愛樂樂團榮譽會員。梅塔指揮了2005年維也納新年音樂會,其中的柴科夫斯基《第一鋼琴協奏曲》由中國著名的鋼琴演奏家郎朗擔綱。
指揮風格:梅塔是樂手出身,對樂隊了如指掌,很能統馭樂隊的音響,特別強調弦樂,宛如人聲。他的音響既有明晰度,又有渾厚度。早年,他一味追求許多音響效果,表面的東西多了些。他的指揮有音樂,有情感、有個性、有美感、具有現代氣息;他的風格,既有富特文格勒的氣質、托斯卡尼尼的熱情,又有瓦爾特的浪漫、卡拉揚的流暢,更有他自己的豪爽,兼收並蓄、博采衆長,集各方大師之特色于一身,揉成自己的指揮風度。最令人欽佩的是,梅塔把各國作曲家的音樂作品消化爲自己用,然後又把音樂作爲一種國際的語言,生動地表現出來,這鮮明地顯示出他的獨特的指揮風格。他最擅長指揮後期浪漫派作曲家布魯克納、馬勒、理查·施特勞斯等人的作品,也熱心指揮現代音樂。
人物評價:梅塔身在樂壇40年,獲得無數殊榮,如尼基什指環、維也納愛樂樂團名譽指揮、名譽團員以及印度、意大利、法國頒授的勳銜等 。在以色列,他是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特拉維夫大學以及魏茨曼科學研究所的榮譽博士,希伯來大學以他和他父親的名字命名該校音樂學系教學樓。1986年,他登上《時代周刊》封面。 1991年,他在以色列獎頒獎典禮中被授予特別獎,也是1995-1996年度沃爾夫基金會頒發的音樂獎得主。祖賓·梅塔也是佛羅倫薩市和特拉維夫市的榮譽市民,1997年、2006年、2007年分別成爲維也納國家歌劇院、巴伐利亞國家歌劇院以及維也納金色大廳的榮譽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