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6月,彙豐集團亞太區聯席行政總裁廖宜建去了新加坡和英國,這是他自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首次出差。在與當地客戶和投資者交流中,廖宜建發現,大家都很有興趣了解中國內地經濟和資本市場開放的各種機遇,以及如何通過香港地區把握這些機遇。
“當我帶著這些反饋回到香港時,對未來有了更清晰的寄望:要充分利用和把握‘一國兩制’的優勢,擁抱香港的廣闊發展機遇。”近日,廖宜建在接受《中國銀行保險報》專訪時表示。
《中國銀行保險報》:在香港回歸祖國後的25年裏,香港銀行業發生了哪些變化最令您印象深刻?內地與香港在各個領域的互聯互通正在加深,對此您有哪些突出感受?
廖宜建:我在香港出生和成長,然後去國外深造。隨著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我也決定回港工作,在香港發展自己的事業。轉眼25年過去了,在此期間,我親曆了香港在“一國兩制”下取得的繁榮,國際金融中心的競爭力和吸引力不斷鞏固和提升。回顧這一切,我感到非常振奮。
回歸之後,由于亞洲金融風暴對香港的經濟和金融市場帶來沖擊,再加上香港銀行業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香港銀行業從提供簡單的存貸款業務轉向全方位的資金融通和理財等業務,爲客戶提供真正的一體化金融服務,並取得了巨大成功。
20世紀80年代開始,中國逐步推進改革開放,隨後資本賬戶也穩步開放,經濟進入了高速增長期。因緣際會,我于2005年至2020年被派駐彙豐銀行(中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彙豐中國”),這一時期正值人民幣利率和彙率市場化改革啓動、人民幣國際化起步。我覺得推動人民幣國際化是香港作爲國際金融中心承擔的一項非常重要的任務。在安全可控的前提下,香港幫助人民幣逐步走向國際市場,由支付結算貨幣慢慢發展至投融資貨幣,再成爲全球主要儲備貨幣。作爲香港金融界的一分子,對香港在此過程中發揮的重要作用,我引以爲榮。
目前,人民幣國際化已經取得階段性成果,但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因此,香港金融業應繼續努力,進一步鞏固離岸人民幣中心地位,通過現有的多個互聯互通渠道,令香港人民幣資金池更深、更廣。這也是未來支撐香港金融中心發展和繁榮的關鍵。
《中國銀行保險報》:在您看來,香港地區的銀行與內地銀行之間有哪些可以各取所長、加強合作的地方?
廖宜建:香港銀行業發展相對成熟,且業務高度國際化。內地銀行業市場化改革于20多年前起步,但無論行業的規模還是市場潛力都比香港大。我認爲,兩地有很多合作的機會。
香港銀行業1997年的規模爲8.4萬億港元,截至今年3月底,總資産已達26.7萬億港元,增長3.2倍,增幅高于同期香港GDP的增長。從數字可以看出,香港銀行業不只服務香港本地經濟,更擔當著連接內地與國際市場的橋梁。內地銀行業發展到現在,可以說是一個百花齊放的市場,本地和外資金融機構各有不同的定位、互相合作,我相信這種模式未來會繼續深化。
彙豐銀行于2004年入股交通銀行,至今雙方合作非常愉快;2007年,彙豐中國成立,成爲內地首批外資法人銀行,讓我們更深入參與內地市場,與各方進一步加深了交流。
我在內地工作的15年間,正趕上內地銀行業高速發展和“走出去”的關鍵階段。我有幸參與並見證了整個行業的發展,也花了大量時間與內地的同行、監管機構和業界交流,與他們分享作爲一家國際銀行的市場化運作以及海外市場經驗。我也從中學習到內地銀行業如何通過遍布全國的龐大分支網絡、運用先進技術,來滿足客戶的需要。
《中國銀行保險報》:隨著粵港澳大灣區(以下簡稱“大灣區”)建設不斷向縱深推進,您如何看待大灣區建設帶來的機遇和挑戰?
廖宜建:回想2017年,粵港澳三地簽署《深化粵港澳合作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我躍躍欲試,鉚足了勁想一展身手;馬上與同事探討,如何緊密聯動彙豐在港澳和珠三角城市群的服務資源和專長,協助我們的客戶在各個領域抓住商機,並爲大灣區的改革創新提供有力支持。
過去幾年,“滬港通”“深港通”和“債券通”等互聯互通機制相繼落地,有效推動資金在內地和香港之間有序流動。去年開通的“跨境理財通”,更是在內地資本市場尚未完全開放的情況下,建立了粵港澳三地資産管理的共同市場,形成了一個彙聚境內外産品、連接跨境資金的平台,令大灣區金融服務生態圈更趨成熟。
與此同時,要使大灣區內的人流和物流更便利,其實包括支付、稅收、工作和置業等在內的每個環節都需要銀行服務。對我們來說,商機處處。
大灣區作爲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也是中國新一輪對外開放的“領頭羊”。新一輪開放涉及制度融合,尤其是跨境規則和標准的銜接。香港在很多領域的規則和制度其實可以爲整個大灣區所用,例如香港的知識産權保護體系,可以成爲大灣區通行的基准。同時,粵港澳三地可以以金融爲重點,進一步加強合作,運用科技提升監管協調及互聯互通。
《中國銀行保險報》:在您看來,香港將在中國經濟“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發揮哪些重要作用?
廖宜建:香港未來的發展契機是積極融入“十四五”規劃,尋找新的定位、開辟新的發展方向。特別是在內地“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香港應該繼續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和綠色金融發展。
在“國際循環”方面,香港積極推動內地金融制度與國際接軌,在支持人民幣國際化等領域未來也有很大發展空間。比如,隨著跨境人民幣支付應用于零售業務,香港居民在衣、食、住、行四方面都可以使用人民幣,從而帶動對人民幣投資産品的需求。當然,數字貨幣也是未來重要的金融基礎設施,我們一直支持香港金管局在“多種央行數碼貨幣跨境網絡”方面的工作,期望可以減少跨境貿易支付所需的時間。
在“國內循環”方面,“十四五”規劃聚焦高質量發展、科技創新以及發展綠色金融。香港金融市場應充分發揮其聯通、銜接的功能和多元化優勢,協助內地實現“雙碳”目標。例如,可以運用現有基礎設施,吸引更多內地企業在港發行人民幣計價的綠色債券。同時,香港應致力于構建更爲規範的綠色金融標准、氣候相關披露規定和政策等。
國家下一步發展將爲香港帶來新的活力和機遇,我們也要“靈活走位”,在金融服務、數字轉型、國際貿易、創新科技和綠色發展等領域再創高峰。
《中國銀行保險報》:展望未來,彙豐銀行將如何進一步用好區域優勢,推動兩地經濟金融繁榮發展?
廖宜建:香港與紐約、倫敦並列全球三大金融中心,擁有穩健的金融基礎設施,具有深度和廣度的資本市場、國際化的法規框架以及豐富的金融人才等。香港具備獨特優勢,能夠運用多個互聯互通渠道,安全高效將國際投資者與內地市場連接起來,同時引領內地企業和投資者參與國際資本市場的活動。
這也正是彙豐的優勢所在。彙豐集團是一家全球性金融機構,業務遍及全球64個市場,自1865年成立以來,我們的核心優勢是“橋接西東”,滿足全球客戶的需求。盡管地緣政治和通脹等外部不確定因素將不可避免影響全球經濟和市場,但國與國之間的貿易仍會繼續。對彙豐集團來說,中國還是策略性市場。展望未來,我們將繼續穩步推進內地業務發展,憑借國際服務專長,進一步支持中國的金融改革和市場開放。
本文源自中國銀行保險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