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坐落于陸家嘴銀城中路501號的上海中心大廈正式完工。這一標志性建築的落成,再度刷新了上海天際線,上海的金融業發展也邁向更高層級。
過去五年來,上海金融市場交易總額由2016年的1364.7萬億元增加到2021年的2511.07萬億元,增長84%;金融業增加值由4762.5億元增加到7973.25億元,增長達63%。高速增長的背後,是上海在邁向國際金融中心路上的全力沖刺。
13年前,國務院發布“19號文”,以國家文件形式正式對加快推進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進行指導,明確提出“到2020年上海要基本建成與我國經濟實力及人民幣國際地位相適應的國際金融中心”。由此,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步伐加快,在衡量國際金融中心實力的權威指標中,排名逐步提高,由起初的第24位一度前進至第三位。
如今,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已結累累碩果——各類金融市場、金融基礎設施等要素齊備,中外資金融機構集聚發展,金融産品和服務體系不斷完善。在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下,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正邁入新階段,新一輪的開放與創新正在路上。
金融市場規模再上台階
如果要用關鍵詞來形容上海國際金融中心過去五年的發展,上海交通大學中國金融研究院副院長、上海高級金融學院會計學教授李峰給出的答案是:增長。作爲國內金融機構集聚的主要城市,金融市場的穩步增長是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一大亮點。
這在數據上有著直觀印證。2021年,上海金融市場成交額已由2016年的1364.7萬億元增加至2511.07萬億元,增長超80%;上海金融業增加值增加至7973.25億元,占全市經濟總量的18.5%,占全國金融業增加值的8.7%,居全國城市之首。
其中,上海證券市場已成爲中國內地首屈一指的市場,上市公司數、上市股票數、市價總值、流通市值、證券成交總額、股票成交金額和國債成交金額等各項指標均居首位。目前,上海證券交易所(下稱“上證所”)已經成爲全球第三大證券交易所和全球最活躍的證券交易所之一。截至2021年底,上證所IPO數量及募集資金數量位列全球第三,僅次于納斯達克和紐約證券交易所。
業內的共識在于,目前上海已成爲全球金融要素市場集聚度最高的城市之一,全球金融基礎設施最完善的城市之一,我國金融産品最豐富的城市之一。
上海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吳清曾表示,經過多年發展,上海金融市場從無到有、從小到大,交易量躍居世界前列。金融機構從單一到多元,國際化程度不斷提高。金融資源配置從國內走向國際,對外開放不斷擴大。金融改革創新從單點突破邁向系統集成,勇擔排頭兵先行者戰略使命。
具體從市場種類看,上海集聚了包括股票、債券、貨幣、外彙、票據、期貨、黃金、保險等各類全國性金融要素市場。除傳統的中國外彙交易中心、上海證券交易所、上海期貨交易所、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上海黃金交易所外,近年來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原油期貨交易平台、上海清算所、上海保交所、上海票交所等一批新型金融要素市場和金融基礎設施的建立,爲金融市場的穩定運行提供了有力支持。
從定價能力來看,以人民幣計價的“上海價格”持續擴容,“上海金”“上海油”“上海銀”“上海銅”等以人民幣計價的基准價格相繼推出,上海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Shibor)、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等基准利率市場化形成機制不斷完善;CFETS人民幣彙率指數成爲國內外市場觀察人民幣彙率水平的主要參照指標,上海關鍵收益率(SKY)成爲債券市場的重要定價基准。
其中,上海期貨交易所已是全球三大銅定價中心之一;原油期貨成功上市後,上海成爲繼紐約、倫敦後全球第三大原油期貨市場;上海黃金交易所黃金現貨交易量連續多年位居全球第一,並發布了全球首個以人民幣計價的黃金基准價格“上海金”。
“無論是從交易規模、市場種類、參與機構數量來看,上海已成爲當之無愧的金融中心。”李峰對記者稱,一方面,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主體架構已經基本確立;另一方面,上海國際金融中心支付清算等核心功能日益成熟;再者,上海在全國率先設立金融法院、金融仲裁院,上線大數據普惠金融應用2.0等,進一步健全配套服務體系。
上海的種種邁進同樣得到了各方認可。在由國家高端智庫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與英國智庫Z/Yen集團共同編制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報告”(GFCI)中,上海曾于2020年9月和2021年3月連續兩期位列第三。而在GFCI指數首次發布時,上海排名第二十四位,與第一名倫敦差距193分。名次的進步反映了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成長軌迹。目前,在第31期GFCI排名中,上海位列第四,緊跟紐約、倫敦、中國香港之後。
金融對外開放不斷擴大
金融開放一直是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的底色。近年來,上海金融開放步伐不斷加快,國際交流合作持續深化。
比如,加快外資金融機構集聚,“首批”“首家”示範效應明顯;擴大金融市場開放,互聯互通取得重要進展;把握上海自貿試驗區及臨港新片區建設重大機遇,率先實施優質企業跨境人民幣結算便利化、境內貿易融資資産跨境轉讓等創新舉措。
具體來看,在金融機構層面,截至2017年末,上海各類外資金融機構達435家,其中外資法人機構87家;到了2021年,上海擁有各類持牌金融機構近1700家,外資金融機構占比超過30%;在全球排名前20位的國際資管機構中,截至2021年末,已有17家在上海設立主體,上海作爲中國金融開放前沿的地位更加凸顯。
另據上海市地方金融監管局披露,今年以來,先後有漢領資本、建銀國際、鼎晖投資、集富亞洲(二期)4家機構申請參與QFLP試點;貝萊德基金、安中投資兩家機構申請參與QDLP試點。目前6家資管機構試點資質均已獲批。
即便是在疫情影響之下,多家國際資管機構仍表示看好上海未來發展,計劃加大在華業務,提交了追加試點額度的申請。瑞信投資、品浩投資、瑞銳投資三家QDLP試點機構分別獲准追加額度2億美元、2億美元、1億美元,獲准總額度分別達到4億美元、4億美元、1.5億美元;海納華、信旌投資兩家QFLP試點機構分別追加0.7億美元、5億美元投資額度,獲准總額度分別達到7億美元、10億美元等。
外資金融機構的集聚進一步助力上海打造全球資管中心,增強全球資源配置能力。在2021年3月的GFCI排名中,上海資管中心建設的成績也得到體現,在投資管理這一領域中,上海排名第五,僅次于紐約、倫敦、香港、新加坡等老牌資管中心。
上海市地方金融監管局局長解冬此前表示,經過多年發展,上海資産管理行業已形成一定規模。上海各類資産管理規模占全國1/4左右,其中保險資管、公募基金規模占全國比重均超過30%。上海資産管理領域具有資管機構多元、大類資産齊全、交易市場完備、國際化程度高、産品服務創新強、金融科技含量高等特征。
“下一步,上海將著力完善多元化資管機構體系,創新更多資管産品和服務;著力提升資管領域國際化水平;著力加強資管人才引進培育,優化資管發展環境。”解冬強調。
除了金融機構集聚,爲了聯通境內外兩個市場,上海在跨境金融工具方面進行了諸多創新:2018年,原油、鐵礦石等期貨産品分別在上海國際能源交易中心和大連商品交易所上市,並向境外投資者開放;“滬倫通”于2019年在倫敦正式啓動;首單知識産權證券化産品、首單自貿試驗區外幣融資擔保品管理業務、首批挂鈎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的利率期權産品等融資創新産品不斷推出,上海配置全球金融資源能力持續增強。
這是未來提升上海國際金融中心能級的強大動力。李峰對記者表示,當前“雙循環”的發展格局需要我國經濟發展充分利用好在岸和離岸兩種資源,實現全球資源配置。全球資源的配置,尤其是金融資源的配置需要從國際化産品業務的推行和國際機構生態圈的打造兩方面推進,以推動金融市場對全球資本形成有效配置。
金融科技建設再攀高峰
科技賦能、數字化轉型是近年來全球金融業發展的焦點和趨勢。作爲國內金融業發展水平最高、對外開放程度最高的城市,上海較早抓住了新一輪科技革命給金融業帶來的跨越式發展機會,在金融科技領域持續發力。
2020年,上海發布了《加快推進上海金融科技中心建設實施方案》,提出要力爭用5年的時間,把上海建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金融科技中心的目標。業內普遍認爲,大力推進金融科技創新發展是未來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努力方向之一。
過去5年來,上海金融科技産業生態持續完善。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在上海設立上海金融科技公司,一批國內外知名金融機構的金融科技子公司相繼在上海落戶;重大試點有序開展,數字人民幣試點穩步實施;央行金融科技創新監管試點持續推進,培育發展了一批前沿科技領域的頭部企業,在人工智能、雲計算等方面的研發應用水平持續提升;上海金融科技産業聯盟成立,搭建金融科技的行業合作和國際交流平台;啓動“上海國際金融科技創新中心”項目,培育一批創新性強、應用性廣的金融科技示範項目。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12月,上海正式啓動證監會資本市場金融科技創新試點,這是繼央行金融科技創新監管、數字人民幣後啓動的又一項重要金融科技試點工作。在業內人士看來,上海資本市場金融科技創新試點的啓動,爲上海加快推進金融科技中心建設、助推城市數字化轉型提供了良好契機。
中國證監會科技監管局局長姚前當時表示,在上海推進資本市場金融科技創新試點工作,將更好發揮金融科技賦能作用,推進我國資本市場和證券期貨行業爲實體經濟提供高質量的金融服務,全力支持上海發展成爲國內大循環的中心節點和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連接。
和啓動資本市場金融科技試點同一時期,央行上海總部領導與蘇浙皖三省人民銀行負責人共同發布了《長三角征信鏈征信一體化服務規範》團體標准。該標准是長三角區域首個聯合發布的金融團體標准,旨在建立長三角區域金融標准互認互通機制,爲區塊鏈技術大規模應用提供業務和安全保障,推動金融服務在長三角區域高質量一體化發展。
“近年來金融科技蓬勃發展,充分賦能金融産品和服務的創新,上海准確把握行業發展趨勢,結合城市數字化轉型,加快推進金融業數字化轉型的步伐,金融科技中心建設已初具成效。”吳清總結稱,面向未來,上海將加快建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金融科技中心。
上海在金融科技領域的優勢已有體現。在GFCI的金融科技子榜單中,上海保持第二名,僅次于紐約。李峰告訴記者,上海在金融科技領域表現十分亮眼,在最新一期的GFCI 31期排名中,上海與排名第一的紐約差距已從上次的28分縮小到16分。
“中美兩國在金融科技領域都投入巨大且成績斐然,在排名前十的金融科技中心中,有5個來自美國,4個來自中國。該領域是中國金融對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實現彎道超車的重要賽道,上海需要保持優勢不落後,持續發展金融科技。”李峰說道。
建設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升級版
經曆了前期的積累建設,目前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正處于承前啓後、承上啓下的關鍵時期;而另一邊,我國正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爲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在此背景下,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全國政協委員、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執行理事屠光紹將當前階段歸爲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3.0版。他稱,對于上海而言,步入3.0版意味著將承擔更多的任務,特別是當前國內外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就國際而言,此時正值全球大變局;從國內看,中國正構建新發展格局。基于此,上海國際金融中心3.0版必須要適應大的時代背景,同時也要更好服務于國家重大戰略任務,與其他方面的建設形成更好互動。
2021年8月,上海市政府發布《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十四五”規劃》(下稱《規劃》),明確了未來五年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建設目標和重要任務。
“到2025年,上海國際金融中心能級顯著提升,服務全國經濟高質量發展作用進一步凸顯,人民幣金融資産配置和風險管理中心地位更加鞏固,全球資源配置功能明顯增強,爲到2035年建成具有全球重要影響力的國際金融中心奠定堅實基礎。”這是《規劃》提出的總體目標。
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伴隨雙循環發展格局的推進以及人民幣國際地位的提高,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應被賦予新的內涵。而“人民幣金融資産配置和風險管理中心地位更加鞏固,全球資源配置功能明顯增強”正是這一內涵的具體體現。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教授、中國人民銀行調查統計司原司長盛松成強調,上海的國際金融中心是以人民幣資産爲特色的國際金融中心。他認爲,上海國際金融中心未來的發展方向主要在于四個方面:一是積極服務 “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擴大金融雙向開放,加快中外金融機構集聚;二是提高直接融資比例,推動資本市場發展;三是努力建成上海國際保險中心;四是加快推進上海金融科技中心建設。
植信投資首席經濟學家兼研究院院長、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長連平對記者表示,未來要加強金融機構的專業化,通過市場細分,加強産品創新,尤其是人民幣業務的創新;要加大創新研發力度,豐富産品種類,創新服務模式,不斷豐富金融市場人民幣資産交易品種;擴大業務範圍,拓展服務區域,促進金融業務創新融合等。
李峰對記者稱,未來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一大重心就在于明確國際化的功能定位。他稱,從對接資本(資源)的需求方和供給方來看,紐約、倫敦、東京、法蘭克福以國內、國際和離岸業務並重,可稱作真正意義上的國際金融中心;新加坡、中國香港、蘇黎世以離岸業務爲主,可稱爲離岸金融中心。而上海由于資本賬戶尚未開放和離岸體系尚未完全建立,金融業國際化以及離岸交易發展相較于國際金融中心的要求還有提升空間。
“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升級版要牢牢把握國際化的定位,統籌發展離岸、在岸兩個市場。”李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