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時報
新加坡《聯合早報》8月8日文章,原題:美國華裔二代學習中文的困境 移民到英語或其他語言國家的華裔,多多少少都面臨子女如何掌握中文,以及能把中文掌握到什麽程度的問題。筆者曾親耳聽到從香港移居美國的餐館老板認真地用中文說:我們是中國人,下一代一定要會中文。
對于在美國出生或者10歲以前就隨父母定居美國的華裔孩子來說,大環境和主流語言的影響,難免對中文的熟練掌握及自然運用造成很大幹擾。筆者曾見到有的華裔二代孩子,雖然在中文學校學中文,但絕大多數時候,一張口就本能地用英語表達自己的想法,中文實際上很難成爲自我表達的首選語言。事實上,不僅在美國成長的華裔二代在學習中文方面面臨困難,就連不在美國出生長大,只是在美國讀大學然後留下來成家立業的留學生,也更傾向于用英文。
由于外部環境對塑造語言習慣所起的關鍵作用,除非在華人特別集中的地方,第二代華裔幾乎很難把中文口語和漢字掌握得盡善盡美。事實上,有不少華裔二代孩子對寫漢字也産生畏懼和抵觸情緒。筆者曾聽來自中國台灣的父母談到美國中文學校中文教材的一些瑕疵,比如,課本裏的“掃地”這個概念,就不太容易被在美國出生成長、只知道吸塵器的孩子理解。
在中文盡可能純熟之外,筆者認爲,華裔父母應該更加注重下一代對中國的全方位理解。由于種種原因,筆者的孩子也屬于中文並不靈光的一類。但是,這個十幾歲的孩子卻對中國的諸多問題,如漢族和少數民族的關系、客家文化的起源、“一帶一路”倡議等等,都産生強烈的興趣,並積極上網查找資料。筆者也不斷回答孩子的種種提問,協助查找資料、解釋概念、提供看法,幫助他擺脫英文媒體的局限,嘗試多角度地看待中國。在這種教育下,他首先産生對講究人多熱鬧的中國生活方式的某種認同,和對中國問題的興趣,然後由于搜求資料的需要,反過來主動學習漢語詞彙和表達方式。另外,筆者也把香港老電影作爲引導孩子進入中文世界的一種途徑。平時生活中,筆者也注意中西飲食結合,讓孩子越來越喜歡中式烹調、中國茶飲,而通過中國商品包裝,也可以繼續識字教育。
在筆者看來,學好中文固然重要,但父母利用自己的經曆和閱讀優勢,引導孩子對中國本身産生深入和持久的興趣,以及情感上的親近,也是一種可行辦法。只是由于這部分內容可能在一般中文學校教程之外,要仰賴父母更多的精力投入和引導。(作者伍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