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訊
論壇線下現場 本文圖片由主辦方提供
10月24日,由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傳播學院與國際傳播學會(ICA)共同主辦的2020新媒體國際論壇在上海交通大學開幕。
在全球新冠疫情蔓延的背景下,本屆論壇以“在線會場 + 線下會場”聯動的方式進行,包括ICA前主席、澳大利亞昆士蘭科技大學Terry Flew教授,ICA 候任主席、美國西北大學Noshir Contractor教授,ICA前主席、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Ang Peng Hwa教授,ICA前主席、美國南佛羅裏達大學帕Patrice Buzzanell教授和ICA現任主席、阿姆斯特丹大學Claes De Vreese教授在內的海內外專家學者、以及國內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和業界嘉賓及新聞學子1500多人共聚雲端,分享觀點。
論壇期間,特設“院長論壇”,來自中國傳媒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四川大學、中山大學、同濟大學、重慶大學、北京師範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吉林大學、華南理工大學、暨南大學、上海大學、西南交通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南昌大學、安徽大學、鄭州大學、雲南大學、新疆大學、甯夏大學、南京師範大學、深圳大學、河北大學、華東政法大學、西北師範大學、上海體育學院、上海社會科學院新聞所等近30家新聞傳播學院的院長、所長齊聚一堂,共同研討智能時代新聞傳播教育創新。
上海交通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王偉明致歡迎辭,上海報業集團副社長季穎作爲業界代表向海內外産學研專家表示歡迎,ICA 現任主席、阿姆斯特丹大學 Claes de Vreese 教授,ICA前任主席、澳大利亞昆士蘭科技大學Terry Flew教授和ICA 候任主席、美國西北大學Noshir Contractor教授對論壇的順利召開表示祝賀。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傳播學院院長、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李本乾主持論壇開幕式;上海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嚴三九教授、重慶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董天策教授主持了“院長論壇”。
上海交大媒體與傳播學院院長、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李本乾主持開幕式
上海交大媒體與傳播學院院長、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李本乾主持開幕式。
上海外國語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郭可教授
上海外國語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郭可教授發表了題爲《融媒體背景下國際新聞教學模式思考》的主題演講。他以“‘多語種+國際新聞’特色班”與“上外-松江全球傳播實訓基地”的建設爲背景,分享了上海外國語大學在國際新聞學科建設的做法與成果。通過跨學科融合,推進合作共贏,國際新聞學科教育的品質有了較大提升,借助學院搭建的媒體平台進行實戰,學生學習興趣亦有顯著加強,證明了實戰在新聞教育中的必要性,只有強化實戰才能孵化和培養優秀人才。
同濟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院長李麟學教授
同濟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院長李麟學教授就全媒體視野下傳播學教育分享了同濟大學基于馬新觀研究、城市傳播、智能傳播三大前沿方向的學科建設理念,希望在“能說、能寫、能做”三個層面,打破原有學科邊界,推動全媒體時代下學科協同發展。李麟學同時指出全媒體時代的技術應用改變了傳統的信息生産方式,給媒介變革帶來新的思考,習總書記提出的“四全媒體”概念也在實踐層面對媒體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新聞傳播學科建設應當關注主流意識形態,媒介場景變化、智能技術前沿三個方面。
西南交通大學人文學院院長石磊教授
西南交通大學人文學院院長石磊教授從當下國內大循環爲主體的新發展格局談起,認爲消費具有重大作用,今年的新冠疫情推動了線上消費、媒介消費的新形態的形成。如今消費在媒體的助推下不僅僅只是物質消費,更是意義與快感的消費,出現了新技術、新消費、新場景、新體驗的新特點,但同時也出現了消費陷阱等負面問題。在此挑戰下,石磊教授指出要從預防接種式和超越保護主義兩方面加強媒介素養教育。
上海體育學院傳媒與藝術學院院長杜友君教授
上海體育學院傳媒與藝術學院院長杜友君教授圍繞學院辦學經驗和典型做法展開分享。他指出,在上海積極打造“電競之都”的背景下,學院結合自身在體育傳播的優勢,開創“電競解說”的專業方向,爲學生拓展新的就業渠道。同時,學院也積極與企業共同打造新媒體平台,致力于體育傳播和紀錄片制作,開創與體育項目相關的網絡課程。
南昌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陳信淩教授
南昌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陳信淩教授指出了當下媒體發展中大破大立,地市一級媒體跨部門體系重組,以及廣電和報業頻頻整合的現象。由于市場誘導和政策的高位推動,業界聚焦移動終端,短視頻一馬當先,在此大環境下,陳院長指出當代新聞教育可以從介入變局、融入媒體、追蹤前沿三個層面出發,把握主動權,並介紹了南昌大學在上述三個層面的實踐平台即江西省融媒體發展中心及江西媒體融合發展研究中心。
上海交通大學中國城市治理研究院副院長徐劍教授
上海交通大學中國城市治理研究院副院長、文化創新與青年發展研究院首席專家徐劍教授以重大現實問題導向的高效智庫創新與實踐爲主題,認爲高校智庫性質不同于政府、社科院的智囊型智庫,高校智庫更應成爲思想庫,以獨立的見解爲民衆發聲。同時,徐劍以城市治理研究院對疫情期間各類問題的研究爲例,分享了在多年智庫研究中的心得體會,提出高校智庫在實際研究與應用中應當發揮多學科交叉人才優勢。
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湯景泰教授
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湯景泰教授展示了暨南大學探索建設數據中台的成果,通過培養學生計算思維與數據驅動技術能力,結合業務價值和技術價值,將多元異構數據平台、雲協作平台、網絡調查平台、教學實驗平台四個平台進行整合,幫助學生學習可視化操作和進行自主研究,提出未來共同協作推進科研創新的願景。
華南理工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蘇宏元教授
目前數據新聞教育的現狀與經驗探索如何?華南理工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蘇宏元教授結合國內外的調查機構數據展示了數據新聞課程的發展曆程,面對目前高校數據新聞教育在課程體系和師資力量的核心難點,認爲高校應共同積極擁抱技術變革,探索數據新聞教育的新路徑和新方法。
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姜紅教授
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姜紅教授提出受到第三次技術革命的影響,新聞學在數字化時代已然發生了轉向,新聞教育觀念也隨之發生變化。具體而言,新聞學在行動者、用戶、媒介、新聞、新聞生産、內容等多個概念上都進行了重建,以適應數字化與新聞學之間立體化矩陣的關系。
上海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所長徐清泉將媒體分爲三個層級,分別闡釋其優勢和劣勢。首先,在媒體深度融合方面,地方主流媒體轉型難度最大,並提出應推進最接地氣的“新聞+”戰略,媒體深度融合的突破口在機制再造。此外,他發現目前的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局限在體制內,沒有真正覆蓋到社會上的媒體化平台,因此他呼籲全媒體體系建設應跳出圈外,拓寬視野。
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院長隋岩教授
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院長隋岩教授圍繞傳播特性與學科發展議題強調當下傳播總體趨勢實際上未變,仍是用傳播的時間征服傳播的空間,但會被智能媒體推演得更強烈。智能媒體讓傳播主體極端且多元化,加快傳播時效和擴大信息跨越空間,導致學科空間不斷被壓縮。因此,他認爲應和其他學科進行交叉,拓寬研究領域,同時也需警惕隨之而來的學科自我迷失問題。
上海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嚴三九教授
上海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嚴三九教授從五個方面探討了如何構建卓越的新聞傳播人才培養體系:一是以智能媒體爲主導,用“新聞+智能技術+藝術”的方式來構建教學人才培養體系;二是推進打造智能媒體實驗中心;三是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四是加強第二課堂的教育教學;五是深化對智能媒體的學術研究。此外,嚴教授指出我們應該用科研反哺教學,強化新聞傳播人才培養體系,並表達了一同探索和推進智能媒體人才培養的願景。
甯夏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李世舉教授
甯夏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李世舉教授發表了《卓越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的實踐與思考》的主題演講。首先,李院長介紹了西部新聞傳播學科的背景,詳細闡述了當下面臨的挑戰、培養目標和部校共建的責任和使命。其次,他以甯夏大學人才培養的三個階段爲例,介紹了甯夏大學的典型經驗:與傳統媒體時代不同的培養方案;增設的實踐環節和聯合培養;用媒體標准進行的教學設計。針對西部地區媒體資源不豐富但需求旺盛的現實情況,李院長強調了強基礎,補短板,明確定位,錯位發展,部校共建的多重人才培養對策。
華東師範大學傳播學院院長呂新雨教授
智能傳播時代的新聞傳播教育如何從本科抓起?華東師範大學傳播學院院長呂新雨教授在的演講中從基本情況、師資力量、培養方案與條件保障幾方面介紹了華東師範大學傳播學院今年開展的新聞學專業聯合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專業雙學士學位人才培養項目。她表示要培養主動適應信息社會深刻發展和媒體融合深度發展趨勢的全媒化複合型新聞傳播人才,探索“新文科”發展、文工交叉的新模式。
西北師範大學傳媒學院院長徐兆壽教授
西北師範大學傳媒學院院長徐兆壽教授圍繞信息過剩與人文精神論述了大衆傳播的特性及問題:一是大衆傳播時代具有去中心化特征,不同于以往的精英教化傳播,當下無論是文盲還是農民都可以參與信息傳播;二是大衆傳播導致了低層次信息泛濫,世界觀和方法論迷失的人文困境。針對這一困境,徐院長認爲不能簡單的用傳播的方法解讀,而應用哲學的方法從中西文化入手研究,需要通過德治和法治的曆史視角分析,並提出德法融合,重視科學,中西兼備,溝通古今的方法論。
深圳大學傳播學院院長巢乃鵬教授
深圳大學傳播學院院長巢乃鵬教授介紹了《自閉症兒童智能手機使用及其家庭影響機制研究》這一探索性研究。他使用數據詳實地呈現了自閉症兒童智能手機使用情況,家長對自閉症兒童智能手機使用的影響,以及特殊壓力對自閉症兒童家長態度的作用。研究發現智能手機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改善自閉症兒童面臨的困境,但精確性的發現有待于長時段的實驗觀察和研究。
新疆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張允教授
新疆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張允教授關注到跨語種網絡傳播中的編譯者這一群體。通過比較傳統媒體時代與智能時代的跨語種傳播特征,張院長認爲智能時代跨語種網絡傳播類比于具有溝通功能的論壇主持人角色,包含著認知、情感等價值判斷,需要實現不同文化對象之間的互動來滿足他們對文化他者的訴求。
雲南大學新聞學院院長廖聖清教授
雲南大學新聞學院院長廖聖清教授回溯了我國新聞傳播學科的發展曆程,指出近二十年來我國新聞傳播學科在理論含量上有所增加,在研究方法上趨于規範,目前已具備能力爲國家和社會發展服務,但是需要進一步構建中國特色的國家發展傳播學術體系,通過傳播的力量來推進經濟社會發展。
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副院長陶建傑教授
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副院長陶建傑教授分享了在新媒體時代人才培養的教學改革:一是在培養體系方面,基于培養融媒體時代公共傳播人才的定位,全方位調整培養體系和修訂培養方案;二是在教師建設方面,不斷引進新教師,提升教師的實務素養;三是在課程方面,開設實踐課程,扶持特色課程,開展MOOC線上課程等來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華東政法大學傳播學院院長範玉吉教授
華東政法大學傳播學院院長範玉吉教授談及智能傳播背景下的法治傳播教育,從傳播渠道、內容、受衆的三個方面論述了法制傳播的現實困境。他認爲要形成法治傳播教育的基本格局,需要在人才培養基本構成和課程結構的基礎之上,推進人才培養實踐實訓平台的建設,以達到建設優質法制傳播教育的目的。
四川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陳華明
四川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陳華明在國家研究生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從三個方面提出開展研究教育工作:首先是調結構,需要將研究生辦學重點落在專業學位,學術學位在類別上做出調整,自主設置學科;其次是重質量,實現課程思政全覆蓋,將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貫徹全課程,啓動教學名師國家級課程思政示範課並加強教材建設;最後是強合作,大力推動國內外辦學合作,重視産教融合。
重慶大學新聞學院院長董天策教授
重慶大學新聞學院院長董天策教授在會議中提出經過二十年的發展,重慶大學新聞學院已基本完成學科平台建設,面對學科交叉、産學研交融等挑戰,學院下一步正在考慮如何借助媒體融合大背景的契機,創新教學評價。爲此,他提倡各學院互相傳授經驗,打破固有思維,探索新路徑,讓新聞傳播學科走在前列。
“院長論壇”合影(部分)
最後,各位嘉賓相聚雲端,共同合影,共祝我國新聞傳播學教育取得更大的成功。
責任編輯:鄭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