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高級記者 張靜
開完晨會,張曉雷穿上無塵服進入集成電路生産線。晶圓廠裏的産線24小時有人守著,他要查看前一天夜裏遺留下來的問題,和團隊一起處理異常。一切解決妥當,設備恢複運行,監控沒問題後,産線正常運轉、繼續生産。
在半導體領域摸爬滾打近20年,如今的張曉雷是西安一家光電芯片創業公司奇芯光電的Fab(晶圓廠)運營總監。奇芯光電專門從事光電芯片、模塊、子系統和模設備的研究、開發、制造,他在裏面負責晶圓工藝開發和維護。
看著行業起起伏伏,半導體的熱度在2019年是質的飛躍,半導體人的薪資待遇逐漸提高,他認識的同行中,百分之七八十選擇回到國內發展,“東南亞Fab的一大批工程師回流。”
張曉雷說,像他這樣負責工藝的崗位也是個枯燥的行當,身邊的同行有去有留。當下半導體的火熱就像20年前的計算機,但每個行業都有波峰和波谷,即使這個行業過幾年或許不熱了,他也希望熱愛這個行業的人能堅持下來。
半導體行業薪資高,工程師回流國內
80後張曉雷是吉林人,在半導體行業工作快20年。2004年本科畢業于長春,學的是電氣工程及自動化。
當時甯波一家半導體公司到吉林招聘,他專業也對口,投了簡曆、過了面試,于是跑到南方,做了這家企業的設備工程師。一入行,自己也沒想到,看著行業起起伏伏,“一幹就幹了將近20年。”
2008年,他跳槽到西安,進入到一家研究所剛成立的集成電路生産線。後來又在西安交通大學念了研究生。2016年,他加入西安光電芯片創業公司奇芯光電科技有限公司。
在這裏,他負責晶圓制程工藝開發,滿足單項工藝需求,解決産品生産過程中所遇到的各種各樣的工藝問題,保證産品産出良率。
回想起剛畢業參加工作時,他身邊的芯片工程師大多往新加坡、馬來西亞等海外流動,“因爲那邊的薪水比較高。”近幾年國內半導體行業火熱,張曉雷最明顯的感受是薪資待遇逐漸提高,“國內的薪資待遇現在明顯要比新加坡和馬來西亞那邊高。”
這也促成海外芯片人才回流,“東南亞fab的一大批工程師”回到國內。張曉雷說,他認識的同行中,“百分之七八十的人選擇回到國內發展了。”回到國內,“不管是職位還是薪資待遇都有很明顯的提升。”
張曉雷說,工程師之所以身價高,是因爲處理異常的經驗是值錢的。“你見了很多不同的異常,怎麽去解決,在這個解決過程中是怎麽思考的,後面是怎麽去預防的,這是比較值錢的。”
半導體的熱度在2019年迎來質的飛躍,“就感覺突然一夜之間資本的資金都找到了半導體,都想做半導體這一行,大家都嗅到了味道。”在張曉雷眼裏,行業火熱、人才短缺的另一個直觀表現是,早前,國外企業對國內芯片工程師的要求高,例如要求必須有5年以上工作經驗,面試也嚴格。“新加坡招人必須有5年經驗,少于5年你就老老實實地提升自己。”
但當芯片人才缺口逐漸增大時,他發現,“招聘的標准越來越低,從5年工作經驗到3年,最後變到一年,只要你有一年經驗就可以去。”
工藝崗位挑戰大,西安造芯有優勢
國內半導體人才短缺,一方面是半導體企業如雨後春筍般出現,芯片人才供不應求。另一方面,張曉雷說,像他這樣負責工藝的崗位也是個枯燥的行當,他的圈子裏“大概40%的人後來選擇離開了半導體行業”,“有的離開得早,幹了一兩年就走了,有的離開得晚一點,七八年也會離開。”
“面對設備、面對程序、面對機器,每天要在Fab裏穿著無塵服,戴著口罩、戴著手套,裏面沒有座位,一待可能就要待個七八個小時,出來的時候手都被汗浸得發白。”
晶圓廠裏的産線需要24小時有人守著。“很多工程師剛來的時候挑戰比較大,他需要倒夜班,兩個月或三個月就要倒一次夜班,倒一次就要上一個月夜班。”
半導體産業有波峰,也有波谷。2011年,國內半導體行業蕭條,有企業大裁員。張曉雷記得很清楚,一家企業裏將近20個人,十七八個都被裁員後流失到其他行業。
直到2014年、2015年,中國半導體行業迎來複蘇,人才被招了回去,“因爲他們本身就有經驗。”
西安一直以來是全國半導體領域科研、教育和生産制造基地之一。
這裏誕生過我國第一台極小規模集成電路微型計算機、第一塊16位微處理器,西安微電子技術研究所也曾代表著國內最先進的半導體科研水平。這裏已形成從半導體設備和材料的研制與生産,到集成電路設計、制造、封裝測試及系統應用的較完整産業鏈。
相對于“北上廣深”以及蘇州、無錫等城市,不可否認的是,有經驗的半導體人才更願意往長三角、珠三角等城市流動,張曉雷說,在西安招聘這些半導體人才優勢較小,但這裏有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工業大學、西北大學等衆多高校,如果企業對人才培養有計劃,那麽在西安招聘應屆畢業生就是優勢。
“做半導體這一行,比如招聘設備工程師,那麽機械、自動化、電氣專業的學生相對來說對口一些。工藝工程師相對來說需要招集成電路、微電子、物理、化學專業的畢業生。”
已經走上管理崗的張曉雷也更喜歡用有多年經驗的工程師或管理人員。“35歲焦慮”逐漸成爲一種普遍的社會情緒,但張曉雷說,半導體行業裏目前沒有這樣的壓力,“35歲在這個行業非常吃香,他的經驗、他的心智,各方面都趨于頂峰狀態。”
沉下心學習,希望熱愛行業的人能堅守
2014年奇芯光電創辦時,它的創始人49歲。這家企業將材料與半導體光電芯片融合,將芯片設計和流片工藝融合。
如今,奇芯光電已建立起光電芯片設計和制造平台、光電集成器件封裝平台、高速光器件和光模塊綜合測試平台,具備從光電芯片到光器件、光模塊、子系統全系列産品的垂直整合能力。
在奇芯光電的晶圓廠,張曉雷仍然需要到一線了解工藝設備和産品情況,和團隊一起解決工藝開發過程中的難點,而不是只坐在辦公室裏聽彙報,在他眼裏,這是技術型管理的一個大忌。
張曉雷說,當下半導體的火熱就像20年前的計算機。但每個行業都有波峰和波谷,即使這個行業過幾年或許不熱了,也希望熱愛這個行業的人能堅持下來。
“每個人選擇不同,其實真正能堅持下來的,還是一些真的熱愛這個行業的人,另外就是真的想爲國家或爲這個行業多做一點貢獻的人,順便提升自己。”就像他身邊,40%的人最後選擇離開這個行業,但留下的60%,他們仍然在跟著半導體行業走。
張曉雷說,半導體行業的工藝崗位是枯燥的,“要沉下心,充實自己去學習,才能得到提升。”大廠有先進制程,工程師在大廠接觸到的先進工藝、先進技術是小廠比不了的。小廠的工作崗位、職責、要求能讓工程師負責更多的領域,水平自然就會提升。
但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學習。“大廠把模塊分得很細,每個人只負責一小部分。自我學習能力並不是很強的人,每天沉浸在自己負責的這一小塊裏,不去接觸其他東西,眼界會很小。”當下的環境,跳槽可以獲得高薪,人心更容易浮動。他建議,如果年輕人想要進入行業,還是要安下心來多學。
責任編輯:李躍群
校對:張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