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某書籍熱賣榜顯示,排行前十位的書籍中,共有6本以稅收策劃爲主題;在某網絡平台2020年涉稅話題中,與稅收策劃相關的文章閱讀量進入年度排行榜前十位,全年閱讀量高達749萬,不少熱帖閱讀量達“10萬+”;打開百度指數,搜索“稅收策劃”,近30天相關詞條的日均搜索量高達2577,同比增長332%。稅收策劃很熱,但企業存在的誤區仍有不少。從實務看,一些稅收策劃方案的“含金量”其實並不高,有些甚至是違法違規操作。因此,納稅人面對各種各樣的稅收策劃招數,在實務操作中應該冷靜行事。
記者調查
不少“科普貼”其實不靠譜
在某網絡視頻平台上,有十幾條關于同一個稅收策劃方案的帖子:企業在進行産品營銷時,與“買一贈一”相比,“兩件五折”更能節稅。策劃者給出的解釋是,假如公司産品每件賣100元,“買一贈一”中贈送的産品要視同銷售,確認100元銷售收入。這樣,相當于銷售2件産品實際收入100元,但需要按照200元的收入計稅。如果商家按照“兩件五折”的方式銷售,銷售2件産品實際收入依然是100元,但可以按每件商品50元計稅。
“這個策劃很不靠譜!”,某稅務人員分析稱,這條帖子之所以熱度這麽高,很大程度上是因爲大部分商家都有營銷需求,而這條帖子的說法又比較吸引眼球。“買一贈一”和“兩件五折”,從實質上看都是折扣銷售。在增值稅上,根據《國家稅務總局關于折扣額抵減增值稅應稅銷售額問題通知》(國稅函〔2010〕56號)等規定,應按照貨物和贈品原價占比,分攤實際取得的銷售額,將差額作爲折扣額。在開具發票時,將貨物與贈品分攤後的實際銷售額和折扣額,在同一張發票上的金額欄裏分別注明,企業即可按折扣後的銷售額繳納增值稅。在企業所得稅上,根據《國家稅務總局關于確認企業所得稅收入若幹問題的通知》(國稅函〔2008〕875號)規定,贈送的本企業産品不屬于捐贈,應將總的銷售金額按各項商品的公允價值比例,來分攤確認各項銷售收入。因此,就納稅而言,兩種促銷方法沒有任何差異。
在網絡上,類似的“科普熱帖”還有很多。比如,某視頻平台上,一則廣告宣稱:“聰明”的老板都會成立3家公司來節稅,一家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征收率只有1%;一家增值稅一般納稅人,用來做大客戶業務;一家個人獨資企業,可以把稅率降到5%,還可以用來給另兩家企業開發票。這樣,老板的總體稅負就會大大降低。這些話題與大部分企業緊密相關,切中了企業管理者的“需求”,因此熱度很高。對此,專家分析,從專業人士的角度看,這樣的稅收策劃方式很可能以虛構交易、虛開發票爲前提,極可能被認定爲偷稅,是違法行爲。這種想當然的稅收策劃方案乍聽起來很“高明”,實則稅務風險很高。
“忽略經營實質的稅收策劃,贻害無窮。”國家稅務總局蘭州市稅務局幹部說,市場上有一種比較“熱門”的策劃方式,是在稅收窪地及高財政返還地區,注冊關聯企業或者可以核定征收的個人獨資企業,以達到轉移利潤的目的。從反避稅角度看,關聯交易要有商業實質,且需符合獨立交易原則,獲得的利潤要符合企業在價值鏈中所作出的貢獻。如果一味追求降低稅款而虛構交易,企業將面臨極大的稅務風險。
專家分析
一些“完美”方案實際很難落地
甲集團本身不是高新技術企業,適用企業所得稅稅率爲25%。爲了降低稅負,集團決定,將研發中心獨立出去,注冊成爲集團子公司,並申請高新技術企業資格認定,享受15%的所得稅優惠稅率。日常經營中,通過向集團母公司提供知識産權和技術服務,獲取收入。但這個策劃方案最後受多重因素影響,不了了之。
有關專家表示,許多稅收策劃方案,從稅務角度來看似乎合理合規,但從企業實際經營角度來講,卻很難落地。按理說,甲集團這樣的企業,可以通過100%控股的企業間的資産劃撥,降低集團稅負。但在具體實施中,研發中心以內部機構或者分公司形式存在,對許多大型企業來說可能更具可行性。
“企業在實施稅收策劃方案的過程中,還需要同時考慮很多問題。”專家分析,比如,進入一些特殊行業是需要資質審批的;一些企業的研發大多是爲今後進行技術儲備,當前並無法産生交易價值;很多研發結果是以非專利技術形式存在,並不願意顯露于世;還有些企業需要重新設計管理架構,因此帶來的代價可能會很大;等等。
在設計股權激勵稅收策劃方案時,就需要考慮很多具體的事項:從企業的角度,需要考慮優化公司或個人持股結構的必要性,配合持股平台的必要性;從個人的角度,需要考慮稅收居民身份選擇、應稅收入屬性等安排;從薪酬架構的角度,需要考慮股權激勵與年薪占比的策劃、員工出資能力與收入歸屬時間、涉稅成本匡算,以及內部配套管理與監督等,方方面面都要兼顧到。
專家分析,在實踐中,很多稅務策劃方案無法落地,往往是因爲沒有統籌處理好合同、稅務、財務等方面的事項,沒有構建完整的“證據鏈”。比如,科技型企業可以利用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稅收優惠,進行一系列稅務安排。在此過程中,研發費用輔助賬就成爲企業必須重視的環節。《財政部 國家稅務總局 科學技術部關于完善研究開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政策的通知》(財稅〔2015〕119號)要求,企業享受加計扣除的研發費用,須按研發項目設置輔助賬,准確歸集核算當年可加計扣除的各項研發費用實際發生額。
在實操層面,設立輔助賬具體流程包括:設立符合企業自身研發需求的科目與完備的憑證體系,收集研發費用明細賬、與研發活動有關的有效憑證等原始資料,再分項目、分年度建立研發費用輔助賬,最後將有效憑證和輔助賬進行比對核查。當面對稅務機關的調查時,企業如果無法提供相關的證據材料,或者提供的材料自相矛盾,缺少內在邏輯的一致性,最終很有可能面臨納稅調整,甚至面臨行政或刑事責任。
企業反思
既要考慮當下,更要考慮未來
A集團是一家承接裝備研發與制造、工程承包、貿易與服務的大型國有企業。爲了對集團內部的展覽業務進行整合,優化集團資源配置,集團決定以無償劃轉的方式,將旗下100%控股的展覽子公司B公司與另一控股子公司C公司進行整合,再劃轉至另一家子公司D公司旗下,使B公司成爲集團100%控股的孫公司。通過測算,A集團選擇整個重組過程均適用特殊性稅務處理。
B公司整合後,A集團發現,下一步的劃轉需要等到12個月以後才能推進。原來,根據《財政部 國家稅務總局關于企業重組業務企業所得稅處理若幹問題的通知》(財稅〔2009〕59號)等稅收政策的規定,企業如果要適用特殊性稅務處理,應滿足企業重組中取得股權支付的原主要股東,在重組後連續12個月內不得轉讓所取得的股權等條件。
采訪中,不少企業財稅負責人反思一些失敗策劃案例後認爲,有些稅收策劃方案的設計,只考慮當期節約稅款的多少,並未通盤考慮企業經營和發展的實際情況,導致策劃手段與公司經營相脫節,策劃的“性價比”很低。就重組的稅收策劃而言,市場情況瞬息萬變,有些重組是爲了適應集團大規模的戰略安排,僅僅是龐大計劃中的一小部分,集團企業很多時候不會爲了重組將整個計劃拖延一年甚至更長時間。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一些企業在“走出去”的過程中,出于節稅考慮,經常會在中國香港設立區域銷售中心、在盧森堡設立知識産權公司,在新加坡設立財資中心。對于這類企業,專家提醒,要依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稅基侵蝕和利潤轉移(BEPS)包容性框架“支柱二”的設計,要重新考慮上述安排。這是因爲,根據“支柱二”的要求,跨國企業需要在其運營的每一個管轄區,繳納最低水平的稅收。如果企業因利用海外轄區的稅收優惠而使得在該轄區的實際稅負低于這一水平,跨國企業很有可能需要向其他轄區(如母公司所在轄區)補繳相應稅款。顯然,從集團整體看,海外低稅轄區向跨國企業提供的稅收優惠利益,很可能面臨被其他轄區收回的風險。如果策劃人士在做出這些安排的時候,並不了解國際稅收領域的相關動態,可能做的只是“無用功”。
“企業還是需要及早行動。”專家認爲,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後,利益相關者衆多,需要協調的監管部門會更多,股權、資産等重組和交易過程中産生的稅收負擔可能也會更重,“牽一發而動全身”。越早進行操作,對運營的負面影響越小,産生的稅負成本越小,操作難度也越低。因此,企業應登高望遠,盡早優化自身架構,做好稅務架構的頂層設計。
“稅務總局4月15日舉辦的在線訪談活動中透露的信息,很值得關注。”國家稅務總局有關人士明確表示,針對利用“稅收窪地”“陰陽合同”和關聯交易等逃避稅行爲,稅務機關將按照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進一步深化稅收征管改革的意見》的要求,通過加強制度建設、完善稅收政策等措施,加以防控和打擊,爲市場主體創造公平競爭的稅制環境。同時,會充分發揮稅收大數據作用,從“以票管稅”向“以數治稅”分類精准監管轉變。因此,納稅人一定要在合法、合理、合規的基礎上開展稅收策劃,千萬不要铤而走險,以身試法。
稅收策劃因何而熱
稅收策劃的話題爲何這麽熱?從記者采訪的情況看,主要有四個原因。
其一,宏觀經濟形勢向好。企業處于擴張期,往往也是稅收策劃活躍期。專家認爲,盡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的影響,宏觀經濟及傳統行業面臨一定沖擊,但從國家統計部門公布的數據上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保持在景氣區間,投資繼續發力,消費整體平穩,外貿形勢回穩向好,我國經濟總體平穩。
其二,稅收優惠政策較多。一般來說,稅收優惠政策越多,稅收策劃空間越大。北京易瑾稅務師事務所合夥人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在原有稅收優惠基礎上,國家相繼發布了一系列稅收優惠政策,客觀上也爲企業開展稅收策劃創造了新的空間。
其三,企業稅收選擇權多。目前,越來越多的稅收政策賦予了納稅人一定稅收選擇權,企業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有利于自己的時間和方式納稅,這其中也有稅收策劃的空間。比如,企業是選擇注冊成爲增值稅一般納稅人還是小規模納稅人,計稅方法是選擇簡易計稅方法還是一般計稅方法,是選擇適用不征稅政策還是按照規定繳稅,企業重組是選擇適用一般性稅務處理還是特殊性稅務處理等,都有策劃的空間。
其四,企業稅務能力提升。現在,越來越多的企業(特別是大企業)配備了專業的稅務團隊,也很注重借助涉稅專業服務機構的力量開展涉稅事項的管理。同時,隨著稅務信息化系統等技術手段的引入,企業稅務管理的能力越來越強,對因稅收策劃帶來的稅務風險具有比以往更強的識別和防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