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沖突的溢出效應正波及全球,爲並不太平的世界帶來新的嚴峻挑戰。
曆史與現實糾纏其中。這場發生在新世紀第三個十年的沖突,負載著舊世紀冷戰的累積矛盾,折射出百年大變局的深刻複雜。對于國際社會來說,能否從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出發,妥善化解危機,事關全球秩序穩定,事關和平與發展。
古往今來,“觀操守在利害時”。面對俄烏沖突,是火上澆油,激化矛盾,用私心捆綁世界?還是勸和促談,緩和局勢,以公道塑造未來?
答案不言自明——化解危局,唯有真正站在曆史正確的一邊。
“國際社會要繼續爲俄烏談判進程創造條件和環境,爲政治解決開辟空間,不能火上澆油、激化矛盾。”
4月1日晚,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以視頻方式會見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和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習近平主席闡述了對當前形勢下解決烏克蘭危機的幾點意見:
一要堅持勸和促談。二要防止出現更大規模人道主義危機。三要構建歐洲和亞歐大陸持久和平。四要防止局部沖突擴大化。
堅持勸和促談,推動局勢盡快降溫
在烏克蘭危機沖擊國際形勢的危急時刻,中國一直堅守著和平立場,保持著清醒冷靜。
有效應對烏克蘭危機,需要的是光明磊落、公正客觀、理性擔當的格局,而不是逼人選邊、造謠生事、推卸責任的手段。
要勸和促談,不能一己私念當前。在烏克蘭危機中,美國一直在推高緊張局勢,以圖亂中漁利,其行爲方式背後的戰略邏輯是,讓全球陷入“可控混亂”,而美國成爲“秩序之島”,就可以從中獲得戰略利益。
俄烏沖突發生以來,中國主持的是公道,一貫主張維護和平、反對戰爭,倡導維護國際法和公認的國際關系基本准則,將繼續根據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本著客觀公正的態度,獨立自主地做出判斷。
要勸和促談,不能只拱火、不滅火。俄烏兩國發生沖突,是所有理性國家都不願意看到的。現在,借由俄烏沖突,美國一方面持續拱火遞刀,以犧牲烏克蘭民衆利益來枯竭俄羅斯國力;另一方面,極力渲染歐洲安全困境,不放一槍一彈重新激活“腦死亡”的北約,將謀求戰略自主的歐洲更牢地綁到美國戰車之上。國際社會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環境變得更爲複雜。
中國是俄烏兩國的最大貿易夥伴國,無論是新時代中俄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系,還是中烏全面戰略夥伴關系,均有其內在邏輯,表明中國同俄烏都長期保持良好關系。在最近的烏克蘭撤僑工作中,共有5200多名在烏中國公民安全撤離至烏周邊國家,這與烏克蘭政府和社會各界給予的友好協助是密不可分的。
細數中方的曆次公開表態,勸和促談始終是關鍵詞,呼籲理性冷靜一以貫之。中國主張務實而有建設性,謀求的是和平。中方認爲,當務之急是各方要一起推動當事方對話談判,盡快停火止戰,避免平民傷亡,尤其要防止發生人道主義危機。
要勸和促談,不能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在亟須凝聚共識、加強合作的關鍵時刻,美國一些人接連發表無憑無據的言論,在烏克蘭問題上不斷向中方潑髒水——誣陷中國對俄軍事行動“事先知情”、對局勢惡化“視而不見”,汙蔑中國“坐山觀虎鬥”、對烏克蘭人權“漠不關心”等,妄圖刮起一股抹殺中方努力、歪曲中方意圖、脅迫中方立場的“虛假信息風暴”。
這是美國輿論造勢的老套路。英國學者湯姆·福迪分析稱,美國認爲中傷中國可以“一石二鳥”。但是,中國將會繼續堅持符合其長期利益的戰略。
國際社會絕大多數國家普遍關切危機影響,積極主張勸和促談。南非總統拉馬福薩指出,盡管有人企圖讓南非反對俄羅斯,但南非不會采取對俄羅斯的敵對立場或行爲,希望雙方通過對話談判解決當前爭端,因爲戰爭與暴力永遠不會真正解決任何問題。印度外長蘇傑生表示,印度“一直主張通過對話和外交化解分歧與爭端”。
中方還爲防止烏克蘭出現大規模人道主義危機提出六點倡議,立足于流離失所者、平民、在烏外國人等代表性群體現實需要,從止損、進援、疏滯三個層次入手,分類、精准、統籌地提出了相應方案建議。中方已經並將繼續向烏克蘭提供人道主義援助,給當地民衆送去食品、藥品、睡袋、嬰兒奶粉等,而不是向任何一方提供武器彈藥。烏克蘭紅十字會副會長奧萊娜·斯托科茲表示,中國送來的緊急物資對于流離失所的烏克蘭人民來說意義重大。
德不孤,必有鄰。中方的公正主張和務實舉措,是奔著解決當務之急去的,爲的是早日實現停火止戰、避免人道主義危機、恢複和平穩定,這也是世界大多數國家的強烈共識。在聯合國190多個成員國當中,有140多個國家未參與對俄制裁。這表明,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都是以審慎和負責任的態度對待制裁問題的。
珍視全球民生,嚴控危機外溢影響
化解曆史經緯複雜的烏克蘭危機,需要抽絲剝繭般的耐心,更需要堅定站在和平一邊的信念。
然而,作爲俄烏沖突的始作俑者,美國不僅沒有采取實際舉措推動局勢緩和,反而不斷以激化矛盾爲俄烏談判制造障礙,以強化對抗來最大化榨取地緣政治價值。自2月下旬以來,美歐對俄新制裁達5000多項,涵蓋經貿、政治、軍事、科技、金融等領域。過去40天西方對俄的制裁是過去40年對伊朗制裁的約1.5倍。
鋪天蓋地的制裁措施非但無助于平息烏克蘭危機,卻已使西方與世界對立。《華爾街日報》專欄作者沃爾特·米德指出,在俄烏沖突中,西方大國所表現出來的將全球經濟體系等武器化意願的加強,讓許多非西方國家感到震驚,而西方國家也要爲沒有注意到與世界其他國家之間的差距付出代價。
緊急關頭,防止危機外溢,已成爲國際社會的普遍呼籲。中國和泰國就烏克蘭問題共同發聲,呼籲支持俄烏持續和談,直至談出和平協議;防止出現大規模人道危機,及時提供人道主義援助;抑制不斷蔓延的負面外溢效應,維護全球經濟複蘇勢頭;珍惜亞洲地區得來不易的和平發展局面,促進地區和世界和平穩定。巴基斯坦外長庫雷希表示,巴方和伊斯蘭合作組織對危機外溢給發展中國家帶來的多重挑戰深感憂慮,主張尊重國際法和聯合國憲章宗旨原則,通過外交手段解決爭端。
防止危機外溢,事關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
冷戰後,國際社會並不太平。從中東戰火到“阿拉伯之春”,從歐亞“顔色革命”到拉美“新門羅主義”,美國一直在破壞地區和全球穩定,並從中漁利。“烏克蘭流血,美國發財,世界埋單。”在美國操控的“歐洲安全挑戰”新牌局中,歐洲多國打破諸多原有“禁忌”,密集出台應對舉措,一時間,擴軍備戰風潮在歐洲大陸湧動,這反過來又進一步刺激俄烏局勢升級。以德國爲例,德國突破此前禁令,首次公開向“戰亂地區國家”輸送防空和反坦克等“致命性武器”。自1990年後,德國首次大幅追加國防預算,宣布設立1000億歐元的“特別基金”用于提升軍備。
結果自然是,美國的銀行家、軍火商、石油大亨賺得盆滿缽滿,而歐洲所追求的安全穩定、和平繁榮正愈發背道而馳。如果烏克蘭危機進一步外溢,必將使世界其他地區面臨沖擊,甚至動搖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
防止危機外溢,事關世界經濟和民生福祉。
美西方不顧疫情下負重前行的世界經濟,把全球經濟體系政治化、工具化、武器化,對俄羅斯實施了一輪輪制裁。其中尤爲引人注目的是,美國開動了國家金融制裁機器,限制俄羅斯主權債國際金融市場融資,凍結俄羅斯央行一半外儲,將七家銀行剔除SWIFT等,嚴重動搖了世界經濟金融秩序的信任根基。
在經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嚴重沖擊之後,世界金融、貿易、能源、科技、糧食、産業鏈供應鏈等領域再現危機。聯合國貿發會議最近發布報告指出,沖突導致食品、燃料和化肥價格上漲,世界經濟前景迅速惡化,非洲和最不發達國家的形勢尤其令人擔憂;金融不穩定性加劇,全球貿易成本上升,給世界經濟帶來嚴重沖擊。
實施全方位、無差別制裁,受罪的還是老百姓。經合組織預測,今年世界經濟因俄烏沖突及制裁下降1個百分點,通脹水平上升2.5個百分點。牛津經濟研究院數據顯示,若俄烏沖突曠日持久,歐元區通脹率可能達到7%以上,英國通脹率將超過10%。
人們有理由擔心,持續的危局可能使國際經濟合作幾十年努力的成果毀于一旦。美國對外關系委員會副主席香農·奧尼爾指出,西方國家將發現,制裁並非沒有後果,它引起的物資短缺與物價飙升將對歐美經濟造成困擾。平民,尤其是世界上較貧窮國家的平民,可能會因爲食品價格暴漲而面對死亡,或因房屋斷電而忍受酷熱或寒冷。
然而,各國人民並沒有責任爲地緣沖突和大國博弈埋單!處理國際地區熱點問題,並不是只有戰爭和制裁兩種選擇,對話談判才是根本解決之道。爲全球民生計,更應堅持這一方向。
防止危機外溢,既需要針對危機“震中”做出平息沖突的努力,反對拱火遞刀、亂中漁利;還需要在危機“盤外”保持清醒,反對以“自由與專制之戰”定義危機,以免重啓陣營對抗,把全世界都綁架到危機之中來。
拒絕“新冷戰”,構建普遍安全的世界
歐洲大陸曾飽受兩次世界大戰的摧殘,深知沖突對抗不符合自身的利益,並因此享受到長周期和平帶來的發展紅利,爲何在冷戰結束30年後,又因烏克蘭是否加入北約的問題重燃戰火?
德國前總理施羅德點出了問題的症結所在——冷戰結束以來,“我們還沒有建立一個反映這種形勢變化的安全架構”,“烏克蘭戰爭正是這一政治失敗的後果之一”。
盡管曆史的發展往往是曲折的,但對于歐洲安全框架的革故鼎新而言,美國和北約的逆勢而動,三十年已太久!更令人擔心的是,自俄烏沖突發生以來,美國和北約的所作所爲,再次將其落後于時代的一面展現得淋漓盡致:
把道義論絕對化,以西方的價值和利益爲標尺評判他國是非,以二元對立來界定朋友與敵人,不是天使就是魔鬼;
把人道主義工具化、標簽化,以“非人道”汙蔑和抹黑其想象中的敵人以及敵人的支持者,以致視聽混淆,真正踐行人道主義的國家卻受到質疑和阻撓;
把“文明沖突論”實操化、具體化,認爲基督教烏克蘭人權比東正教烏克蘭人權更重要,白人難民比中東難民更重要,不同膚色的烏克蘭難民受到區別對待,種族主義和宗教中心主義傾向暴露無遺。
俄烏沖突爆發後,“新冷戰”說已充斥西方輿論場。美國和西方國家一些人鼓吹回歸“平行世界”,主張退回狹小的西方世界,守住其穩定和繁榮,放任國際社會逐漸裂變爲西方和非西方這兩個“平行世界”。美國爲了維護霸權地位,試圖將這種“平行關系”塑造爲冷戰時的對峙狀態,重新制造陣營對立。美國參議院外交關系委員會前高級職員克利福德·克雷柯夫表示,歐盟被要求與美國政策保持同步的壓力越來越大,烏克蘭危機只是一個例子。華盛頓“鷹派”正尋求以新的形式延續冷戰。
美國的“新冷戰”牌局不僅限于歐洲。近年來,美國聯手日本、澳大利亞等盟友,妄圖在亞太重演陣營對抗,破壞地區安全局勢,打壓遏制“主要競爭對手”中國的企圖已現端倪。
歐洲不需要新冷戰。德國選擇黨黨團主席魏德爾指出,西方強硬派固守過時的冷戰思維,犯下災難性的曆史錯誤。現在各方需要盡最大努力建立超越東西方陣營思維的歐洲安全機制。
烏克蘭危機的治本之策,正是照顧有關各方的合理安全關切,構建歐洲和亞歐大陸持久和平。各方應支持歐洲特別是歐盟發揮主導作用,支持歐俄美及北約開展對話,直面多年來積累的矛盾,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推動構建均衡、有效、可持續的歐洲安全框架。
世界更不需要新冷戰。新加坡學者馬凱碩表示,參與“印太戰略”的美國政策制定者需要做出的最大思維轉變,是放棄“非黑即白”的政治視角,這一視角導致他們只與盟友夥伴合作,例如美英澳三邊安全夥伴關系或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對話。相反,美國需要學會在地緣政治上采取務實的態度,與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集團展開合作。
處于百年變局中的世界,困頓與希望交織。面對力量的變化、秩序的調整,在曆史前進的邏輯中前進、在時代發展的潮流中發展的國家,方能乘風破浪,贏得光明未來。
“時代發展到今天,不能再用冷戰思維來構建世界和地區安全框架。”
一個多月來,沖突的殘酷、博弈的激烈,已經讓全世界愛好和平的人們深刻意識到,對抗和撕裂世界的歪路只會增加仇恨猜忌、助長混亂風險;致力于以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方式,構建一個普遍安全的世界,是符合各方共同利益的正確選擇,也是邁向曆史正確一邊的必由之路。
(作者:關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