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保健時報消息
本報記者 燕聲
社交軟件越玩越孤獨
手機成瘾也是“病”
如果有人問,
外出只讓帶一樣東西你會帶什麽?
應該大多數人不會丟下手機。
手機除了生活需要的
必要功能外,
手機中的微信、微博等社交軟件
會讓我們覺得隨時
都在聯通世界。
互聯網極大的方便了
我們的生活,
但過于依賴虛擬的網絡世界
也會讓我們身心俱疲。
社交媒體中的好友越多
你的孤獨感越強
我們或多或少都見過這樣的場景,在聚餐時,大家習慣性地掏出手機,本應該互相聊天、氣氛熱鬧,但因爲所有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手機上,現場變得鴉雀無聲。甯願刷微博、微信,也不願意對身邊的人多說幾句。
生活在互聯網時代,微信、微博、QQ、社交網站等社交媒體成爲我們工作生活的重要部分,在這裏可以分享意見、見解、經驗、觀點及展示自我、溝通工作。但我們似乎有點過于依賴這些社交媒體。很多人一定程度上脫離了現實世界,遠離了社會,變得越來越孤獨。
美國一項研究證實,年輕人如果每天用社交媒體超過兩個小時,自己的社會隔離感將增加一倍。研究發現,年輕人使用社交媒體的時間越多,就越有可能感覺被社會隔離,使用頻率也與增加的社會隔離相關聯。依賴症與孤獨的關系,可以用這樣一個比喻:如果你開車去見朋友,你會很快樂;如果你一個人駕車看著旁人狂歡,你就會孤獨。
一項調查了近2000名青年人的研究發現,在社交媒體上每天花費時間超過121分鍾的人所感受到的孤獨,大約是用時少于30分鍾人群的兩倍。研究人員認爲,這可能是因爲人們在社交媒體上花的時間越多,現實世界中與人交流的時間就越少。
社交媒體就像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幫助年輕人拓展了朋友圈,以更迅捷的方式與外界保持聯絡,和親朋好友分享信息,更充分地展示自己。與此同時,社交媒體也弱化了使用者真實的人際交往,讓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更加疏離,讓人更易感到孤獨。
朋友圈的照片越光鮮
你的內心越抑郁
小帆是一名初中生,在她的朋友圈,經常會曬出自己父母給買的名牌包、高檔服裝等。而當媽媽看到孩子朋友圈的時候卻憂心忡忡,因爲這些所謂名牌包、服裝的圖片是女兒在網上下載的“假照片”。新加坡教育部長陳振聲在呈交給國會的聲明中曾提及,網絡社交媒體對青少年精神健康的影響。他表示:“網絡上沒完沒了、不留情面的比較,爲社會制造出新的壓力。”
英國的教育政策研究所曾發布過一項研究,該研究將社交媒體的大量使用與青少年(尤其是女孩)的負面幸福感和自尊聯系在一起。研究顯示,社交媒體的使用導致全英國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呈螺旋形上升。臨床心理學和康複學教授蒂爾懷克斯表示,社交媒體的使用非常廣·泛,而且心理健康問題也很普遍。
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心理精神科主任袁勇貴曾表示,社交媒體替代了真實交往關系,雖然提高了溝通效率,但延長了使用時間,也助長了不必要的攀比之風。例如,朋友圈炫富,曬豪車豪宅,導致很多人有了仇富和自卑心理,網紅打造的虛假美好幻境,也在助長各種焦慮。
另外,一項發表在《美國醫學會雜志-網絡公開》上的研究還發現,社交媒體的使用可能與抑郁症症狀評分升高有關。這項研究中,參與者在使用某款照片分享應用、某大型社交媒體平台、某短視頻App一段時間後,自我報告的抑郁症風險分別增加53%、42%和39%。
手機占據的時間越長
你的健康程度越低
有媒體報道,42歲的陳先生是一名程序員,“996”(早上9點上班,晚上9點下班,每周工作6天)屬于工作常態。每晚關燈後,躺在床上玩一會兒手機,是他唯一的娛樂方式。一天早晨,陳先生被鬧鍾叫醒,睜開眼卻發現眼前一片漆黑。直到幾分鍾後,眼前才像膠片顯影一樣,逐漸重現光明。陳先生急忙前往醫院就診,被診斷爲急性閉角型青光眼發作,如不及時治療,甚至可能導致失明。
像陳先生一樣,選擇睡前看手機放松的並不在少數,但手機的各種應用正在透支我們的健康。美國的一項研究發現,視網膜受到過多的光線刺激,會嚴重影響視網膜的感光作用。視神經細胞受光線8分鍾刺激,就會讓身體持續興奮超過1小時,造成大腦內杏仁核所釋放的褪黑素明顯減少,使生物鍾混亂,影響睡眠。
另外,根據美國布法羅大學研究人員的一項研究結果,過度使用社交媒體的研究參與者被發現具有較高水平的C-反應蛋白,這是一種慢性炎症的生物標志物,可預測嚴重疾病,如糖尿病、某些癌症和心血管疾病。除了C-反應蛋白水平升高外,結果表明,更多的社交媒體使用還與軀體症狀有關,如頭痛、胸痛和背痛。
世界衛生組織正式確認將遊戲成瘾列爲精神疾病。但社交網絡成瘾對于健康的影響還缺乏相應的標准和危害評估。
精神障礙具有兩大特點:
第一,給自己和他人帶來痛苦。
第二,社會功能受損。根據這兩個特點,一個人如果離不開社交媒體,並影響了自己的生活,就已經是得了病。
改變手機依賴首先要認識到自己存在這方面的成瘾行爲。然後要做到合理地使用手機。我們可以通過合理規劃時間、把手機放遠一點、只在特定時間訪問社交軟件、多和現實中的人去接觸等來改善這一行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