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頭山下的廈門醬油廠舊圖
廈門醬油廠在報紙上的廣告
台海網8月23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崔曉旭/文 沈威/圖)2020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抗戰的艱苦歲月,廈門人至今難以忘卻——廈門淪陷的日子,大批難民湧入鼓浪嶼,好在,有愛國企業伸出援手,煮粥施赈。
如今,當年從鼓浪嶼起步的罐頭廠已全球聞名,賣醬油、醬菜、罐頭,從廈門到香港,從國內到國外,越海渡洋,向新加坡、馬來西亞和澳洲進軍,成爲跨國公司。“現在大家熟悉的古龍食品,其前身就是淘化大同,1954年初在原址重建,成立福建第一個公私合營的罐頭廠。”廈門文史專家彭一萬說。
1
煮粥施赈抗戰時期,爲難民解決吃飯問題
時光回溯到82年前。
1938年5月10日,日本帝國主義以金門爲基地,從海上和空中向廈門發起進攻。日本軍隊首先從五通登陸,在廈門島展開攻勢,中國守軍和義勇隊雖奮起抵抗,但廈門島還是在13日被日軍攻占。
廈門淪陷,日本侵略者橫行鹭島,數以萬計的難民湧到鼓浪嶼避難。彼時,一個由11名中外人士組成的“鼓浪嶼國際救濟委員會”迅速成立,負責難民的安置和維護秩序工作。除了工廠、教堂、寺廟和學校外,鼓浪嶼人也紛紛伸出援手,把私人樓房騰出來供難民住。
難民居住基本解決了,但吃飯是個大問題。“難民們生活無著,三餐不繼,淘大公司內厝澳工廠用加工罐頭菜料的大鍋煮粥施赈,爲期數月,救人無數。”彭老口中說的淘大公司,是一家華資罐頭廠。
一同救濟難民的還有另一家華資罐頭廠兆和。這兩家共同挑起爲難民煮粥的重擔,工人們加班加點,竈爐24小時開著,每天供應的餐食達到9萬份,包括米飯和拌了醬油的豆子,每天兩次由難民挑到難民住地分發。
煮粥施赈的場景被一張老照片記錄下來,照片中,幾位難民挑著粥在送往難民住地的途中。
2
名牌企業113年前,設廠于鼓浪嶼內厝澳
彭老口中的淘大公司,在廈門淪陷之際,已是一家有著31年曆史的老廠了。
淘大公司原來並不叫這個名字,它是淘化有限公司,成立于113年前,1907年7月設廠于鼓浪嶼內厝澳燕尾山麓,專門生産醬油、醬品等食品。沒多久,淘化公司就擴大了地盤,釀造醬油、醬料,腌制各種瓜菜,還供應鮮牛奶。
1908年1月,淘化公司又購得香港屈臣氏留于鼓浪嶼龍頭碼頭旁的汽水冰塊制造廠及藥房,合資組建了東方汽水公司,于原址經營汽水、冰塊,藥房改稱福建藥房,遷至龍頭街營業。“這兩家企業不僅是鼓浪嶼的名牌,而且是鼓浪嶼最早的工商企業之一,在閩南乃至東南亞都小有名氣。”彭老說。
起初,淘化公司的産品還是散裝瓶裝,幾年後才開始制作罐頭。1913年,淘化公司聘請美國罐頭制作技師克羅爲工程師。更爲先進的是,公司還購買了全套自動化制罐機器,進口白鐵皮,制成鐵罐;原材料則就地選購優質品,所制之菜類、瓜類、肉類、豆類罐頭,遠銷南洋及歐美各國,大受歡迎。
“當時,廈門一些人士看到淘化公司發展迅速,獲利甚多,也發起組織大同有限公司于廈門虎頭山下,其經營業務、産銷品和種與淘化公司完全相同。”彭老說,由于有淘化和大同兩家公司在相互競爭,利潤開始微薄化,好在兩家公司達成合並協議,重組爲淘化大同實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淘大公司)。
1929年10月,淘大公司董事會決定增設工廠于香港,購九龍牛池灣一間工廠地皮,此地原爲青島啤酒廠制作玻璃瓶的場所。“當時的考慮是,香港是自由港、免稅區,各種原材料便宜,而且是交通中樞,地近南洋群島,與歐美各國通商便利,是發展實業的首選之地。”彭老說。
3
遷址香港英軍俘虜,靠淘大食品維持了生命
“救濟難民、煮粥施赈,淘化大同和兆和兩家罐頭廠的義舉,讓無數的難民在鼓浪嶼度過了艱難的歲月。”彭老說,但淘大公司受戰爭打擊甚大,在廈門幾乎無法維持下去,1938年總公司遷往香港。
而在香港,淘大公司的食品也救濟了一批英軍俘虜。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占領香港,大批英軍官兵被俘,被關進集中營。日軍看不起香港生産的食品,只肯吃自己國內運來的食品,于是淘大公司生産的滋養肉豆及醬料,就悉數分配給英軍俘虜們吃了,他們就是靠著這些食品維持了生命。“就連當地的香港人都說,過去他們只知道吃廣東人制作的醬油醬品,現在吃到廈門的醬油醬品,才知道有淘大公司,有這麽好吃的醬料罐頭。于是,淘大公司及其醬料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彭老說,這些醬料一直供應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倉庫裏還剩下10缸。
戰後,香港滿目瘡痍,物資奇缺,原材料大成問題。所幸一位英軍派駐香港的主管官員鼎力支持,設法供應主要的原材料黃豆和馬口鐵,使公司生産迅速恢複,並成爲香港的孤門獨市。這位英軍官員,就曾經被關進日軍集中營裏,靠吃淘大公司生産的食品維持了生命。
4
揚名海外飲水思源,不忘發源地鼓浪嶼
說起淘大公司揚名海外,不得不說到一位駐港英國官員。
1948年聖誕節到了,可戰後的英國經濟尚未恢複,人民缺衣少食,即使過節過冬,也只能一周供應一次雞蛋。英國政府希望,英聯邦各國及殖民地能捐獻物品,幫助英國人民渡過難關。“駐港英國官員打電話給淘大公司,告知此情。淘大公司當即答應捐獻幾萬箱罐頭食品給英國人民。結果,他們收到幾百封英國人民發來的感謝信。英國人一下子知道香港有一家淘大公司,生産了一流的醬料罐頭食品。”彭老說,在此後的10年間,淘大公司的産品暢銷英國,訂單源源不斷,使他們賺了大錢。
1951年11月15日,淘大公司改注冊爲淘化大同(香港)有限公司,後上市。1970年間,與吉隆坡森那美公司合並,後又轉由香港恒隆公司控股,改名爲“淘大産業”。
上世紀50年代,又先後在新加坡、馬來西亞建廠,此後,擴大規模,跨領域,進軍房地産。1995年,新、馬兩公司聯手進軍澳大利亞,在悉尼購置商業大廈一座,成立投資公司,取名KUSU (鼓嶼),以紀念淘化大同有限公司發源地鼓浪嶼。
彭老還查閱史料發現,淘化大同有限公司不管是海外公司或香港公司,均能飲水思源,他們的廠名和徽標,都寫上“AMOY”(英文“廈門”)字樣。“這可能是第一個直接用‘廈門’作爲名稱的國際著名品牌。”彭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