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時報(www.chinatimes.net.cn)記者 李未來 見習記者 張慧敏 深圳報道
近日,深圳市住建局局長張學凡提出的“學習新加坡模式”在業界引起了熱議,然而這已經不是我國有城市第一次提出學習新加坡的住房模式。作爲改革開放的先行者,深圳市住房制度改革也走在全國前列。在深圳特區成立40周年之際,其住房制度改革動向也成爲社會關注的焦點。
不是第一次提出學習新加坡模式
日前,深圳市住房和建設局黨組書記、局長張學凡在深圳房地産盛典暨行業綜合評價發布會上講話時提出,新加坡是學習榜樣,將來要讓60%的市民住在政府提供的租賃或出售的住房中,此消息一出,立即引起社會熱議。
其實張學凡的講話能夠在2018年頒布的《深圳市人民政府關于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並舉的住房供應與保障體系的意見》(下稱《意見》)中尋找到一些相似的痕迹。
《意見》提出,到2035年商品住房占住房供應總量的40%左右,包括人才住房、安居型商品房、公共租賃住房的公共住房占住房供應總量的60%左右,這與張學凡提出的60%這個數字相契合。
其實,這已經不是我國有城市第一次提出學習新加坡住房模式。1990年,時任上海市委書記、市長的朱镕基親自赴新加坡學習推行公積金、解決住房問題的經驗,次年,上海開始試點住房公積金制度。1994年頒布的《國務院關于深化城鎮住房制度改革的決定》要求在全國推行住房公積金制度,到今天,公積金在我國已經很普遍了。
而近日張學凡再提學習新加坡住房模式,是基于深圳當前住房供不應求的現狀。2018年的《意見》曾指出,近年來,隨著深圳市人口持續淨流入,商品住房價格上漲較快,住房供需不平衡、結構不合理、保障不充分等問題日益突出,現行的住房制度已難以滿足當下深圳發展的需要。
深圳的住房供求矛盾在我國一線城市中最突出。“深圳人均住房面積27.8平方米,還沒有達到國家和廣東省的最低標准線。”張學凡在會議上表示。查閱數據可知,深圳的人口密度是四個一線城市中最大的,同時,近兩年深圳人口淨流入數量每年都超過40萬,這給深圳的住房供應帶來了更大的壓力。
專家:房企需積極轉變投資策略
據了解,新加坡從1964年開始推行“居者有其屋”計劃,鼓勵中等收入和低收入階層購買組屋。至今,新加坡形成了以組屋爲主,私人住宅爲輔的多層次供給住宅市場。“我們還有70%多的人居住在城中村,城中村占深圳住房面積的54%左右。”針對目前深圳市的住房結構,張學凡表示。
新加坡人口密度大,房價收入比低,房屋自有率高。2017年數據顯示,新加坡人口密度爲7915.7人/平方公裏,遠高于深圳5398人/平方公裏。萬和證券行業研究報告顯示,2018年,新加坡房屋自有率高達91%。新加坡2019年上半年房價收入比爲22.31,深圳同期的水平爲44.9。
新加坡對組屋的買賣有較爲嚴格的規定。“申請組屋必須要提交真實合法的材料,如有弄虛作假會被罰款甚至監禁6個月。此外,該類房産還被要求5年內不允許出售,即使5年之後流入市場交易,也只能賣給有購買組屋資質的購房者。” 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表示。
“組屋的地價非常便宜,加之購買和轉讓限制嚴格,在保障中低收入人群居住的同時,完全去除了投資屬性,走的是和香港完全不同的模式。”58安居客房産研究院首席分析師張波對《華夏時報》記者說。
“總體來看,深圳要學習新加坡的模式並不易。”張波表示:“兩者在地域、人群結構、人口流動等方面存在差異,因此需結合現有情況詳細評估,有步驟、有重點的推進,學習絕非一蹴而就。”
張波還提出,如果要對房價實現有效調控,對于地價的控制是重要因素,而控制地價會減少土地出讓相關收益,因此在學習新加坡模式的過程中,要克服因增大保障性住房所帶來的收益減少問題。
“深圳此次明確了要學習新加坡模式,勢必對後續的住房制度和住房開發等産生較爲重大的影響。”嚴躍進表示:“共有産權住房和政策性租賃住房等會成爲重要的産品類型,因此相關房企需要積極轉變投資策略,形成較好的住房投資模式,以吻合十四五深圳住房制度的發展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