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胡文利
“我曾經在(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接待(時任)新加坡駐華參贊吳先生。他一開始就說,我們是小國,很難在大國之間作表態,支持中國就會得罪美國,支持美國就會得罪美國。我當時對他說,中美之間不是看誰的力量大,要看誰是維護道義、誰是維護霸權主義。”在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陽)5月30日主辦的中美論壇(2022年春季)上,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總經濟師陳文玲回憶了她2016年與時任新加坡駐華大使館吳俊明參贊的會談經曆。
近期,美國總統拜登推出“印太經濟框架”,明確提出要“抗衡中國在太平洋地區日益增長的影響力”。但在加入該框架的初始成員國中,除了日本、澳大利亞等少數幾個美國的忠實“盟國”之外,其他國家如菲律賓、越南、新加坡領導人都表示不會在中美之間選邊站隊。新加坡總理李顯龍接受《日經新聞》采訪時更是直言不諱地說,中國影響力不斷擴大,是幾乎所有亞洲經濟體的最大貿易夥伴,“你不能不和中國做生意,機會就在那裏,市場也在那裏”。他還表示,新加坡也支持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和全球發展倡議。
“一個國家‘小’不‘小’,在于是否堅持道德和道義。”在陳文玲看來,新加坡不選邊站隊的姿態,是大國競爭越來越激烈情況下出現的新趨勢,代表著國際社會的中間力量和制衡力量。她說:“現在並不具有冷戰時期的那種國際關系基礎。大多數國家不選邊站隊,就難以形成冷戰時期那樣的兩個陣營,可以避免進入新冷戰。”
陳文玲還回憶了前美國國務卿基辛格2019年來北京參加創新經濟論壇的經曆。當時基辛格已96歲高齡,但仍然思維敏捷、言談清晰。陳文玲說,基辛格在“特別會議-對話基辛格博士”環節特別強調,美國和中國作爲全球最大的兩個經濟體,有一些“互踩”是正常的;但如果把全球任何沖突都和中美關系聯系起來,那是很危險的。基辛格還說過,如果中美兩國走向對抗,將給人類帶來比一戰和二戰更深重的災難。
拜登上台後,不但沒有擯棄特朗普的“政治遺産”,反而進一步將中國視爲美國“最重要的戰略競爭對手”,大搞“印太經濟框架”(IPEF)、“四方安全會話”(QUAD)、“三邊安全夥伴關系”(AUKUS)等。陳文玲指出,這些舉措的本質,都是逼迫各國跟隨美國的“戰鼓”起舞,企圖從貿易、科技、産業鏈、供應鏈等領域全方位地把中國從世界舞台上“清除”。這是美國政客在“異想天開”“腦洞大開”。從美國挑起中美貿易爭端到對中國實施圍堵,幾乎所有國家都沒有明確表示選邊站隊。即便是那些跟隨美國最緊的“鐵杆盟友”國家,也不見得能從中美爭端中得到好處。
陳文玲指出,美國希望拉攏“入夥”的國家從此斷絕與中國的來往,重構以美國爲主導的産業鏈和供應鏈,“但有幾個國家表態了?有幾個國家采取實際行動了?就算采取了行動進行切割,也是一方面切割、一方面合作,什麽時候才能切斷與中國的聯系?”她說,二戰後的76年間,整個世界已經形成了剪不斷、理還亂的經濟結構,不可能把中國排除在世界之外。
奧巴馬執政時期,美國提出“重返亞太”戰略,制定了《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定》(TPP)、《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夥伴協議》(TTIP)這兩個“排他性貿易協定”。陳文玲指出,如果TPP和TTIP這兩個貿易協定付諸實施,現在的全球格局又是另一番景象。但美國並沒有成功——TPP被後來上台的特朗普廢除,TTIP則自始至終就被束之高閣。“對于美國的任何招數,我們不要一看它來勢洶洶就害怕。”陳文玲說,與中國簽署“一帶一路”倡議的國家已經多達149個,而且有實質性進展,相比與美國的“花架子”,中國的底氣要充足得多。
那麽,中國應該如何應對美國的戰略圍堵?陳文玲認爲,中國既要在短期內積極維護雙方的共同利益,與美國開展各種可能的合作,比如氣候合作和創新合作,也要做好美國執意斷鏈圍堵的長期戰略准備,拉緊産業鏈和供應鏈,確保産業鏈和供應鏈自主可控,盡可能地阻止或延緩對手切斷供應鏈、切斷科技合作。
陳文玲還建議,中國應加強與各個國際平台的合作,包括:繼續推進“一帶一路”,“這方面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不能像美國那樣半途而廢”;積極推進《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協定》(RCEP),“要比美國的‘印太經濟框架’做得更實、把供應鏈拉得更緊”。此外,在金磚國家機制、上合組織、東盟組織等多邊平台,中國都有著更深入和廣泛的合作空間。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5月31日電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