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中國共産黨成都市第十四次代表大會開幕。這次大會是在成都奮進新時代、邁步新征程的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成都始終堅定把創新驅動引領高質量發展作爲一項事關戰略全局的重大任務來抓。加快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五年來,成都全球創新指數排名躍升至第39位,國家級創新平台增至216個……創新進階,成都,高質量發展動能澎湃。
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奮進新時代、邁步新征程。與會代表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新的趕考路上,將堅持創新驅動、砥砺前行,助力推動新舊動能接續轉換,跑出成都加速度,推動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在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範區新征程上出新績、譜新篇。
突出創新策源
形成服務戰略大後方建設的創新策源地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加速演進,城市競爭逐漸成爲創新策源能力和創新驅動發展水平之爭。“下一步,將緊緊圍繞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聚焦科學新發現、技術新發明、産業新方向,堅持一手抓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一手抓産業技術創新和全社會創新創造,推動産業鏈、創新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成都市科技局黨組書記、局長丁小斌代表介紹,將突出抓好提升創新策源能力、培育多元創新主體、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引育人才等創新要素四個方面重點工作,打造帶動全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形成服務戰略大後方建設的創新策源地。
“著眼創新驅動發展,打造成事興業圓夢的活力之城。”郫都區區委書記辜學斌代表表示,郫都區將圍繞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全國創新人才高地,發揮科教資源富集優勢,持續深化全國雙創示範基地建設,與高新西區等區域共建清水河科創走廊,努力打造創新主陣地、發展新引擎。
深化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改革試點,建設雙創示範基地、環高校知識經濟圈……這些都是成都主導科技有限公司黨支部書記、綜合部經理鄭兵代表關注的重點。“將搶抓時代發展機遇,爲成都建設科技創新中心貢獻力量。”
做強創新主體
實施人才優先發展戰略 廣納天下英才
創新主體是創新系統中最活躍的因素,直接決定著城市創新發展的整體效能。“作爲一名科技工作者和創業者,我真切地認爲人才是關系科技自立自強能否實現的命脈,也是關系成都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成都彙蓉國科微系統技術有限公司黨支部書記、總經理汪宗福代表談道,成都實施人才優先發展戰略,廣開進賢之路、廣納天下英才,從給政策、給優惠,到搭平台、給機會,再到優平台、營生態,聚集了一批國際國內一流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創業團隊,構建起與城市發展戰略和高質量發展要求相匹配的人力資源協同體系,爲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範區提供堅實人才保障。
城市創新創業環境如何,作爲創新主體的企業深有體會。“在新都區政府的幫助下,我們和成都航空職業技術學院建立校企合作,成航院爲我們定制了專業培訓班,開設定向招收班,既保證了企業現有人才的成長,也保證了未來人才的培育。”成都永峰科技有限公司黨支部書記、總經理戴時飛代表說,此外,企業和上海交大、上海工程技術大學也簽訂了校企合作協議,爲企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成都正處于非常好的曆史機遇期,大力引入人才、企業、項目,以科技創新爲引領支撐的現代産業體系正在加速構建。”
場外連線
記者探訪國科大成都學院
今年9月將迎首批學生
2020年1月3日,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提出,支持成渝兩地以“一城多園”模式合作共建西部科學城。自2021年6月正式挂牌以來,西部(成都)科學城已逐步成形起勢。目前,已集聚“中科院”“中核系”等國家級科研機構25家。
成都將著眼形成服務戰略大後方建設的創新策源地,高標准建設成渝(興隆湖)綜合性科學中心和西部(成都)科學城。西部(成都)科學城如何打通基礎研究創新源頭,激活公園城市“源”動力?在成都市第十四次黨代會會場外,記者來到西部(成都)科學城的中國科學院大學成都學院進行探訪。
興隆湖畔,毗鄰中科院成都分院,國科大成都學院以淡黃色爲基調,散發著“科技”魅力的環形建築群教學樓,高大整潔的宿舍樓緊鄰在旁。國科大成都學院將在今年9月迎來新園區的第一批學生。一座公園之校、科技之園,在西部(成都)科學城拔地而起、盛裝呈現。
國科大成都學院南北校區設置大型公共綠廊,強化環形公共步道,與鹿溪河沿線景觀形成30米帶狀綠色生態環,校園規劃設計充分利用周邊公共配套、自然環境等資源,最大限度釋放城市空間,從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次貫穿公園城市理念,打造了生態、宜居、舒適的校園空間範式。
中國科學院大學作爲中國科學院科教融合的核心載體,是一所以研究生教育爲主的獨具特色的高等學校。中科院成都分院副院長陳鋒介紹,中國科學院大學成都學院一期建設規模260畝,包括綜合教學大樓、圖書館、學術交流中心、教育管理樓等基礎教學設施,以及學生公寓、食堂、學生活動中心等配套設施。此外,二期規劃用地200余畝,作爲中科院承擔的大科學裝置及前沿引領技術重大科研平台用地。
“要按照‘大融合、大開放’的思路,整合院內外資源,共同打造一所根植國科大基因的高校。”國科大成都學院副院長董微說,中科院成都分院各個科研機構、天府興隆湖實驗室、中科院承擔建設的大科學裝置等,加上比鄰而居的獨角獸島、天府海創園等,將爲學院人才引聚、重大科技創新、突破産業發展技術瓶頸提供更廣闊的可能性。
“後續,我們還會與成都市進行充分的溝通,根據教育資源情況,動態調整學院的設置。”董微說。
專家視線
科技創新中心建設需各方聯動整體推進
“此前,世界知識産權組織(WIPO)發布了《2021年全球創新指數(GII)報告》,中國共有19個城市進入全球創新集群100強,成都的創新集群位置從2020年全球47位上升到39位。”四川省委省政府決策咨詢委員會委員、西南交通大學教授陳光表示,成都創新驅動發展進入新的階段,取得新成效。
對世界科技動向一直很關注的陳光表示,比較美國硅谷科技創新中心金融科技和人力資本制度安排,日本東京科技創新中心官産學合作制度設計,新加坡科技創新中心政府規劃驅動發展制度,以色列特拉維夫科技創新中心科技立法,英國倫敦科技創新中心特殊人才簽制度等,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制度激勵的作用,對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有一條重要啓示,即科學的城市制度設計,是科技創新中心強勢、健康發展,並最終成爲重要增長極和動力源的基本保障。
他認爲,在2018年開始的“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建設中,成都創造了包括職務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在內的多項成功經驗,其中個別經驗已經寫進新修訂的《四川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隨著改革的深入,又有了跨高校院所新型中試平台、新型研發機構和創新聯合體、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風險機制、創新型領軍企業培育機制、科研單位管理人員科研人員持股方式、轉化人分擔職務科技成果權屬、職務科技成果退出或部分國有資産管理等重要政策突破。“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各方聯動整體推進。”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 記者 宋妍妍 朱小路 楊升濤 王琳黎 責任編輯 何齊鐵 編輯 劉永豪 圖片 宋妍妍 朱小路 楊升濤 王琳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