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4日,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發布2021年本科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
報告顯示,在持續嚴峻的就業形勢下,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第四屆本科畢業生去向成績斐然、亮點紛呈,在世界頂尖名校認可度、就業平均薪酬等方面紛紛創下曆史新高,就業率在內地高校名列前茅,充分顯示了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爲中國培養國際化人才方面的顯著特色。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第四屆本科畢業生來自經管學院、理工學院、人文社科學院、數據科學學院、生命與健康科學學院,畢業生的專業涵蓋金融學、經濟學、會計學、國際商務、市場營銷、數學與應用數學、電子信息工程、新能源科學與工程、翻譯、統計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生物信息學。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第四屆本科畢業生去向呈現以下五大特點:
(1)總體就業率爲95.52%,在複雜的疫情和國際形勢的影響下,畢業生的質量依然較去年穩步攀升、保持高位穩定;
(2)學生去向呈多元化趨勢,超過70%的畢業生繼續深造,入讀遍布世界各地的頂尖名校;
(3)25.03%直接就業,就業單位覆蓋國企、民企、外企、事業單位等各領域;0.46%的畢業生選擇自主創業;
(4)受全球變局和疫情影響,升學地區也呈現多樣化態勢。美國仍然是畢業生首選,占升學總人數的33.77%;在中國香港和本校深造人數顯著增長,分別占19.18%和15.57%;前往英國深造的畢業生占比12.62%;
(5)70.98%的升學畢業生攻讀世界排名前50名的名校碩士/博士學位,攻讀世界頂尖名校比例再創新高,彰顯了海內外知名大學對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學子極高的認可度;就職于企業的畢業生中,超過70%入職世界500強、中國500強、上市企業或跨國企業,花旗集團、華爲、騰訊、阿裏巴巴、中金公司等雇主對畢業生培養質量非常認可。
港中大(深圳)學子
志存高遠,圓夢世界頂尖大學
港中大(深圳)第四屆本科畢業生中,70.03%選擇繼續深造。根據2022年QS及US.News世界大學排名,升學畢業生中,70.98%攻讀世界大學排名前50名的名校碩士/博士學位,包括:麻省理工學院、劍橋大學、哈佛大學、帝國理工學院、倫敦大學學院、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芝加哥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康奈爾大學、密歇根大學安娜堡分校、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等。
在疫情影響和變化的國際環境下,畢業生的升學地區呈現多樣化。前往美國升學的比例爲33.77%,包括哥倫比亞大學26人、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18人、波士頓大學14人、約翰·霍普金斯大學12人等;
前往中國香港讀研的比例爲19.18%,比去年增長8.31個百分點;隨著本校研究生教育社會認可度的逐步提升,留在本校讀研的比例比去年也呈現增長趨勢。
港中大(深圳)學子
勇闖激流,高質量人才備受名企青睐
港中大(深圳)第四屆本科畢業生中,25.03%選擇直接工作。根據2021年《財富》世界500強和中國500強排名榜,在各類企業入職的畢業生中,71.59%的畢業生就職于世界500強、中國500強、上市企業或跨國企業,包括中金公司、阿裏巴巴、小米、順豐、IBM、亞馬遜、花旗集團、摩根士丹利、聯合利華、歐萊雅等業界標杆企業。
隨著國家戰略發展的需求,我校本科畢業生的就業行業也呈現新的變化,近九成選擇在計算機/互聯網/電子、專業服務/教育、金融/銀行行業,具體比例分別爲39.91%、34.40%和11.93%,其中計算機/互聯網/電子行業比上一屆增長12.24個百分點,入職單位包括華爲、騰訊、榮耀、拼多多、美團、豐巢、滴滴、思科、IBM等。
畢業生就業地點更加多元,超九成選擇在深圳、北京、上海、廣州、中國香港、杭州、重慶、蘇州、武漢、長沙、東莞、佛山等城市工作,充分體現了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本科畢業生的強勁競爭力已受到全國就業市場的高度認可。
針對第四屆本科畢業生在職場中的表現,大學對雇主進行了畢業生的12項專業能力和職業素養的問卷調查。
結果顯示,雇主對畢業生的滿意度非常高,尤其對畢業生在溝通表達、學習能力、創新意識、積極主動、外語水平等方面展示的優秀素養非常認可。
港中大(深圳)學子
百花齊放,獲社會各界全方位認可
港中大(深圳)高質量的育人成果受到全球知名學府的矚目,平均每4名升學學生就有1份世界排名前10名的頂尖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其中僅哥倫比亞大學一所世界知名高校就向我校學子發出51份錄取通知書,最終26人選擇就讀。
全校本科畢業生平均年薪再創新高,相比上一屆增長7.68%,達到16.26萬元。其中,數據科學學院學子平均薪酬近18萬,就業畢業生備受國內外知名互聯網企業的青睐,斬獲來自字節跳動、騰訊、拼多多等知名互聯網公司的校招特優高薪錄用通知。
經管學院金融學專業致力于爲粵港澳大灣區及全中國持續培育商業領域的中堅力量,其畢業生紮實的專業知識、國際化的商業人才素養和良好的溝通表達能力深得業界的認可。
全球一頂尖投行在中國僅招聘十余名應屆生,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的學生從全國的競聘者中脫穎而出,成功獲得百萬年薪的工作機會。
生命與健康科學學院畢業生爲該學院首屆本科畢業生,學子勇攀學術高地,近50%的畢業生直接攻讀博士,超過80%的畢業生攻讀世界排名前50名的頂尖名校的碩士或博士學位,哈佛大學、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西北大學等名校對生命與健康科學學院首屆本科畢業生的培養質量贊賞有加。
在全國高校畢業生宏觀就業形勢依然嚴峻的情況下,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緊緊圍繞“學貫中西、會通古今、融合文理”的育人目標,實現了第四屆本科畢業生培養質量繼續在高位穩中有升,並在世界頂尖名校認可度、就業平均薪酬等方面紛紛創下曆史新高。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徐揚生校長在畢業典禮上叮囑畢業生,新冠疫情的影響和變動的世界格局等不確定因素雖然存在,但只要有膽魄、勇氣,就能抓住機會,走出一條屬于自己的精彩道路,希望同學們在未來的旅程中,秉持勇氣、良知與仁愛,精誠錘煉、不負韶華。
浏覽下方長圖
3分鍾帶你了解
港中大(深圳)2021年
第四屆本科畢業生
升學就業情況
上面,我們了解了
港中大(深圳)本科畢業生的
就業質量情況
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看看
港中大(深圳)如何培養
高層次國際化人才吧~
日前,港中大(深圳)校長徐揚生
在《光明日報》發表了題爲
《創造開放環境 自主培養高層次國際化人才》的文章
全文如下:
人才作爲第一資源,始終是國家發展、民族振興的重要基礎與保障。從科技發展的角度來看,創新是科技發展的原動力,培養具有自主創新能力的高層次國際化人才,是保持科技創新優勢的關鍵所在。
例如,麻省理工學院的所在地波士頓,擁有大量以研究型大學爲中心建立的創新社區,其中最具代表性、創新最爲密集的當屬由麻省理工推動發展起來的肯德爾廣場,如今已經成爲大量生物醫藥企業的研發空間。
一項研究統計發現,21家波士頓地區的醫藥公司中,只有三家的創始人與該地區學校沒有任何關系。由此可見人才培養與自主創新能力的密切聯系。
近年來,在全球科技發展的激烈競爭中,頻繁發生核心技術的“卡脖子”難題,這提醒著我們這些教育者,如果始終處在追趕的位置,即便解決了眼前的“卡脖子”難題,未來依然難以爲繼。以人工智能領域爲例,中國存在著巨大的人工智能人才缺口,不得不大量引進海外留學生和人工智能人才,美國、英國、澳大利亞、新加坡和日本是中國海外人工智能人才的主要來源,來自這5個國家的人工智能人才占到了中國海外人工智能人才總量的83.80%。
因此,必須改變在科技發展及各領域發展中“追隨者”的角色,真正成爲引領趨勢、占據核心優勢的“領跑者”。唯有從人才培養入手,爲國家自主培養國際領先的高水平人才,才能從根本上把握住發展的先機。
從世界發展的經驗來看,無論是東京灣、紐約灣還是硅谷,這三大世界灣區成功的經驗都在于吸引並彙聚了大量的國際化人才——國際化人才的比例高達40%以上,顯著地提升了區域乃至國家的整體發展水平。國際化人才的比重,對于重塑全球人才競爭格局至關重要。
例如美國不僅是國際人才的最大輸入國,也是國際人才競爭的最大贏家,因此美國一直鼓勵從世界各國吸納各領域人才。據統計,就職于硅谷的科研人員和工程師中大約有1/3是國際移民;從1901到2010年一百多年來,每4個獲得諾貝爾獎的美國科學家中就有一位是外國移民。
人才國際化水平還與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呈正相關的聯系。根據《全球人才競爭力指數2019》報告,2019年全球人才競爭力排在前20名的國家和地區全都屬于發達經濟體,瑞士、新加坡、美國、挪威、丹麥、芬蘭、瑞典、荷蘭、英國、盧森堡位居全球人才競爭力前10名。
對高等院校來說,應當堅持大力引進國際化人才與自主培養國際化人才雙項並舉,其中要著重加強自主培養高層次國際化人才的能力,有了這一源頭活水,才能夠更好地彙聚和留住人才,持續性發揮人才優勢,有效打造國際化的城市群,帶動整個區域和國家的發展。
在自主培養高層次國際化人才方面,我們應該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努力探索:
首先,創造開放的環境,培養自己的國際化人才。開放的環境,能夠最大限度地激發人才的創造力與能動性,有利于吸收與融合一切有利于國家發展的先進技術、制度與經驗。如今的發展已經進入一個新的階段,面臨著新的形勢與挑戰,高校更加需要以開放的環境,吸引和借鑒先進的經驗,培養自己的國際化人才,持續發揮影響力。
其次,堅持引進國際化人才與自主培養國際化人才兩條腿走路。自主培養國際化人才,首先要創造適宜國際化人才成長與發展的環境,在城市國際化水平相對較低的初級階段,大力引進國際化人才可以有效地提高城市的國際化水平,引進成熟、先進的國際化人才培養經驗與體系,有利于我國更好地探索與開展自主培養國際化人才的路徑與方法。
高校可以探索借鑒國際一流大學的建制,采用與國際接軌的教材,從全球範圍內全職引進一批具有在世界一流大學學習、執教或研究經曆的專家、學者,建立國際化的師資和科研體系。
這些專家、學者不僅能帶來前沿的知識與技術,也能帶來成熟的科研團隊、管理經驗與學術體系,在金融、大數據、人工智能、生物科學等領域打造一批具有影響力的科研平台。國際交流在海外的高校當中非常普遍,通過鼓勵學生參與海外學習交流,讓他們接觸一流的學術氛圍,體驗不同的社會文化,開闊眼界。
據統計,2016年英國、新西蘭、瑞士、澳大利亞、奧地利、盧森堡、比利時、加拿大、捷克、丹麥、荷蘭等國家高等教育階段的留學生比重皆超過10%,盧森堡最高,達到47.00%,新西蘭爲19.84%,英國爲18.10%。
與此同時,我們也要歡迎“走進來”,招收來自世界各地的國際生,並且在制度上統一管理,讓不同文化、不同背景、不同年級、不同專業的學生互相交流,共同生活。讓世界了解中國的文化與發展,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與融合。
再次,重視傳統文化與國情教育。高校應當重視學生的“全人培養”,不僅僅是培養學生成爲專業領域的精英,更要重視學生對中華傳統、中國國情與世界發展的認知與學習,培養具有家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感的高層次人才。基于此,注重在通識課中“學貫中西,會通古今,融合文理”,引導學生閱讀東西方經典人文與科學著作,結合豐富的學科講座與社會實踐,使學生在專業學習之外,對中華傳統、世界文明、中國國情與世界發展能夠有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認識,具有獨立思辨能力與社會責任感。
最後,高校還應當重視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培養學生對自然、生活和美的創造性認知。隨著信息化和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未來人才的競爭力將更加體現在學生的人文情操、美學素養、創造力與社交能力等方面,只有富于人文素養、具備國際視野,對本民族與人類的優秀文化具有深刻了解與熱愛的優秀人才,才能夠肩負起爲人類社會尋求更好的發展方式,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責任。
內容來源:光明日報、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
編輯:鍾汝芳 劉東博
校審:肖剛 黃淳 吳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