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黃少偉
自古以來,人類就對火星充滿向往和好奇。2020年是火星年,三國先後發射火星探測器,探索這顆紅色星球;Netflix也趁勢推出一部跟火星探險有關的劇集《遠漂》。《聯合早報》記者針對《遠漂》,以及提名2016年奧斯卡最佳影片《火星任務》的情節,訪問三名太空科技專家,了解這些火星科幻作品背後的科學。
火星最近真“火”。三國在今年7月先後發射火星探測器,阿聯酋搶先在20日發射“希望號”,中國接著在23日發射“天問一號”,美國最後在30日發射“毅力號”。
無獨有偶,Netflix本月初也推出一部跟火星探險有關的劇集《遠漂》(Away),講述來自美、英、印、俄、中五國的太空人,一起展開爲期三年的漫長火星旅程,爲人類踏上火星創造曆史。該劇由兩屆奧斯卡影後希拉莉史旺(Hilary Swank)擔綱主演,飾演中國太空人的則是曾演出《末代皇帝》《宋家皇朝》《如懿傳》的華人女星邬君梅。
人類對火星一直很好奇,圖爲美國“好奇號”探測器准備在火星著陸。(美國宇航局提供)
好萊塢長期以來對神秘的火星充滿興趣,許多科幻大片都以火星爲背景,例如《紅色星球》(Red Planet)、《火星幽靈》(Ghosts of Mars)、《全面回憶》(Total Recall)、《星際任務》(Ad Astra)等。
以火星爲題材的電影中,最出名的應該是由麥特戴蒙(Matt Damon)主演的《火星任務》(The Martian),由《異形》大導演雷利史考特(Ridley Scott)執導,敘述一名太空人因沙塵暴意外孤身滯留火星,必須在補給不足,環境惡劣等困難中,想方設法求存,直到獲救爲止。這部電影娛樂性十足,還入圍2016年奧斯卡最佳影片獎。
大家看了這些火星影視作品,是否對某些故事橋段的真實性有些質疑?《聯合早報》針對《遠漂》和《火星任務》情節,訪問三名太空科技專家,了解這些火星科幻作品背後的科學。
1.在《遠漂》裏,有一名太空人在前往火星途中,眼睛漸漸變盲,另一人則發現腳底皮膚脫落
《遠漂》裏的太空人發現腳底皮膚脫落。(Netflix提供)
現實中,有些太空人的視覺的確受到影響,專家稱之爲神經視覺綜合征(Ocular Syndrome),具體發病原因目前還不清楚,可能跟視網膜受壓或顱內液體變化有關。一些太空人在太空呆上一個月後,也面對腳皮脫落的問題。
新加坡航天與科技有限公司(SSTL)行政總裁陳淑婷說,人類身體構造是爲了適應地球環境,如果置身在不同環境,會造成許多問題。人體非常複雜,很多生理功能息息相關,當一個功能改變,可能影響其他功能。
陳淑婷(圖)說,去火星的旅途遙遠,太空人可能出現更嚴重的太空症狀。(新加坡航天與科技有限公司)
陳淑婷說:“太空人至今只到過月球和國際太空站,沒人到過火星。去火星的旅途很遙遠,太空人會在太空呆更長時間,人體將面對更長時間的壓力,因此這些太空症狀可能更糟。關鍵是科技能否進展到在火星旅途中爲太空人創造地球般的環境。”
2.《遠漂》裏的太空艙有人造引力,太空人在裏面行動宛如在地球上
人造引力在理論上是可行的,通過旋轉太空飛船制造出離心力,讓宇航員體驗到重力。不過飛船體積和旋轉速度會影響引力對人體的效果,可能産生副作用。陳淑婷說:“在長途太空旅程中制造引力是很重要的。它可以減少失重狀態所造成的身體影響,例如骨質疏松、肌肉萎縮、視覺問題等。”
歐洲宇航局(ESA)創新與風險署署長法蘭克薩爾茨格貝爾(Frank Salzgeber)則說:“飛船可運用旋轉技術制造人造引力,以維持太空人的身體健康。其實火星也有引力,雖然比地球少,但是對人類還算足夠。”
薩爾茨格貝爾(圖)說,飛船可運用旋轉技術制造人造引力,以維持太空人的身體健康。(受訪者提供)
3.太空人在《遠漂》裏可以打視訊電話給地球上的家人,也能收短信、查電郵等
太空人目前的確可以這樣做。在低地球軌道上,他們可以利用軟體電話(softphone)跟地球上的人溝通。信號最遠的傳播距離長達14萬4810公裏,他們只要戴上耳機和麥克風就能通話,不過網絡速度則會比較慢。
太空軟件科技公司MyelinS總裁齊德塔伊布(Zied Tayeb)說,當太空人接近火星,離地球越來越遠時,會面對通訊延誤問題。單向通訊延誤時間介于3到21分鍾,要看火星當時與地球的距離有多遠。他認爲科學家在短期內很難解決這問題,不過一旦他們抵達火星,便可以使用內部網(intranet)溝通。
齊德塔伊布(圖)透露,MyelinS公司正研發一種太空軟件,爲太空人提供多種感官反饋。(受訪者提供)
塔伊布透露:“我公司正在研發一種太空軟件,通過觸覺反饋技術和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簡稱VR),爲太空人提供多種感官反饋。太空人以後從國際太空站可跟親人‘握手’,甚至給他們一個‘擁抱’。”
4.在《遠漂》裏,太空船廁所泄露化學液體,太空人用衣服吸收液體卻引起火患
這一幕其實曾出現在真實的國際太空站裏。美國宇航員斯科特凱利(Scott Kelly)當時用一件舊衣吸住化學液體,不過因衣服上有一些汗水,跟酸性的化學液體産生化學反應,導致液體著火。幸好另一名太空人反應快,馬上用一大袋濕毛巾套住漂移的著火液體,避免了一場災難。
陳淑婷說,太空人十分重視防火安全,“火患在太空是一大災難,因爲太空人的逃生選擇有限,他們不能逃走,只能阻止火勢蔓延。此外太空艙的空氣有限,火患可能影響空氣比例,導致太空人無法順暢呼吸,或引燃其他易燃的有毒物體。”
5.《遠漂》中太空船的內牆裏裝滿了水,目的是爲了阻擋輻射。當飛船上的飲水過濾機損壞後,太空人被迫出艙,從外牆鑽洞取水
陳淑婷很難判斷這是否可行,因爲這種取水方式在技術上非常危險,而且雖然內牆的水可以飲用,但會減弱太空船的輻射阻擋功能,對太空人的健康造成威脅。
陳淑婷進一步解釋,國際太空站的水有不同級別,飲用水是最幹淨的,會定時從地球補給。各國淨水方式不同,不同水源不能混在一起,否則會造成沉澱物。“各國太空人和宇航局都非常努力確保太空站不會缺水,如果發生缺水情況,太空人必須返回地球。”
薩爾茨格貝爾說,水是重要資源,而火星上的水都凍成冰存在地底,未來太空人可以開采使用。
6.在《火星任務》裏,麥特戴蒙遇上巨大沙塵暴,跟團隊失散,被迫滯留在星球上大約兩年
火星大氣層少于地球的1%,所以就算發生每小時160公裏的飓風(情況很罕見),威力可能只跟每小時16公裏的風相似,可以放風筝,但絕對無法吹倒太空人,所以電影裏的沙塵暴情節是不可能發生的。
陳淑婷解釋,火星的生活環境很嚴峻,它離太陽更遠,所以溫度比地球低很多(平均約零下60攝氏度),而且火星也缺少地球擁有的磁場保護層,因此輻射量也比地球高。“麥特戴蒙在火星上呆了近兩年,身體承受的輻射量很大。除了輻射,火星的地心引力較弱,也會對身體造成影響。雖然電影故事設定在2035年,我無法預知未來科技,不過一個人能在火星存活約兩年並身體健康,是有點不太可能的。”
7.麥特戴蒙在電影裏,成功地在火星土地上種植馬鈴薯,並用自己的糞便施肥,創造了穩定的食物來源
在《火星任務》裏,麥特戴蒙在火星表層成功種植馬鈴薯。(20世紀福斯提供)
美國宇航局在2017年做過一項實驗,在一個密閉容器內模擬火星溫度、氣壓、二氧化碳水平、濕度等各種參數,成功在幹燥的沙漠泥土中種植馬鈴薯,證明火星或可種植。
陳淑婷說:“馬鈴薯的葉子能制造氧氣,並吸取火星大量存在的二氧化碳。不過電影裏,麥特戴蒙是靠制氧機存活,而不是馬鈴薯葉子所制造出的氧氣。”
8.麥特戴蒙離開火星時,爲了減輕火箭的發射重量,把窗口都拆掉
從火箭材質的角度來看,這是可行的,因爲火星和太空的大氣層比較薄。陳淑婷解釋:“想象在水裏發射艦艇,並跟在陸地或空中發射相比,你可以在陸地使用較弱的艦艇材質。不過如果材質不夠堅硬,可能會造成火箭翻滾,偏離航道。”
中國“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7月23日升空。(路透社)
火星探險小知識
火星的直徑是地球的一半(約6752公裏),是太陽系內第二小的行星,僅有水星比它小。從地球上看,火星僅僅是夜空中一顆紅色星體。火星顔色偏紅,是因爲外殼氧氣與鐵的組合導致鐵鏽色的形成。
地球與火星之間的距離不斷改變,兩顆行星各自以不同速度和距離繞太陽公轉。地球和火星最遠距離約4億公裏,最近距離約5600萬公裏。每隔26個月會出現一個飛火星的最佳“窗口期”,這時段地球位于最適合飛往火星的位置,火箭燃料消耗最少。
今年正好是兩年一次的火星年,10月14日將出現“火星沖日”的天文現象,屆時火星、地球和太陽所處的軌道位置將形成一條直線,火星和地球的距離也最近。考慮到地球與火星的距離,以及地球和火星繞太陽公轉的速度,最佳的發射時間是
“火星沖日”之前兩個月左右,也就是7月中旬至8月中旬。阿聯酋、中國和美國因此都選在這時發射火箭,探測器飛往火星需約七個月,預計明年2月抵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