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重慶市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爲有效克服疫情不利影響,進一步穩住經濟基本盤,重慶市委、市政府部署開展“抓項目穩投資”專項行動,大力推進重大新型基礎設施項目建設。2022年,重慶擬實施新型基礎設施項目130余個,總投資超千億元。
一、亮出“組合拳”,全力推動新型基礎設施體系架構建設。按照“做強長板、補齊短板”總體要求,重慶錨定全國領先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標杆城市目標,不斷豐富政策制度供給,完善新型基礎設施體系架構,築牢數字經濟創新發展底座。一是強化規劃引領。出台《重慶市新型基礎設施“十四五”發展規劃(2021—2025年)》,謀劃部署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和創新基礎設施3方面內容,明確全市新型基礎設施發展重點、實施路徑和重點工程。二是抓實重大項目。印發實施《重慶市新型基礎設施重大項目建設行動方案(2020—2022年)》,構建全市新型基礎設施“3+7+21”體系,建立市級新型基礎設施重大項目儲備庫,重點遴選水平高、規模大、帶動效益強的項目入庫,形成項目滾動實施、接續不斷的良性循環。三是推動引領示範。開展新型基礎設施試點示範項目認定,在用地計劃指標、用電保障、能耗指標方面給予傾斜,按照項目投資額等比例給予500-1000萬獎補支持,建立新型基礎設施重大項目白名單制度,引導金融機構優先給予低利率、長周期信貸支持。
二、夯實“新底座”,信息基礎設施能級全面提升。圍繞建成國際一流的信息通信樞紐城市,加速推進5G網絡、超高速光纖寬帶網絡等實現城鄉廣覆蓋,不斷強化供給能力和供給質量。一是推動5G網絡規模化部署。建成全國首個5G新型基礎設施大數據平台,實現所有區縣重點區域和部分重點鄉鎮廣覆蓋,每萬人擁有5G基站數(13.46個/每萬人)排西部第一、全國第六,成功打造一批遠程駕駛應用、遠程醫療、智慧園區等國家級5G示範項目。二是提升互聯網直聯水平。持續提升互聯網骨幹直聯點性能,骨幹直聯點省際互聯帶寬達43.3T,網間直聯帶寬達490G,與重慶互聯網直聯城市超過38個,建成中新(重慶)國際互聯網數據專用通道。三是加快算力基礎設施布局。數據中心規模快速增長,建成西部地區起步最早、集中度最高、規模最大的兩江雲計算産業園區,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成渝國家樞紐節點正式獲批,重慶數據中心集群起步區提速建設,中科曙光先進計算中心、中新(重慶)國際超算中心等一批重大項目落地。
三、深化“新應用”,融合基礎設施加速轉型進程。圍繞建成全國重要的融合應用標杆城市,持續提升農業、工業、交通、市政、社會生活等傳統基礎設施數字化水平,大力拓展新型基礎設施應用空間。一是農業生産經營數字化轉型成效顯著。構建農業農村大數據管理平台,全市3626個主體的7435批次産品納入市級農産品溯源管理平台,國家級重慶(榮昌)生豬大數據平台成爲全國最大的生豬活體現貨電子交易市場,建成市級智慧農業試驗示範基地240個。二是工業互聯網應用創新持續活躍。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國家頂級節點(重慶)功能增強,已服務陝西、甯夏、貴州等西部10個省市,接入標識解析二級節點32個,累計標識注冊量突破百億,累計解析量超過50億次,接入企業節點2000余個,覆蓋17個垂直行業。三是智慧城市建設不斷推進。全市新型智慧城市運行管理中心建成投用,數據共享接入近3000類,集中存儲1693類,累計數據調用量超過94億條,數字停車系統覆蓋全市80多萬個停車位,建成充電換電一體化設施1.7萬台,車樁比達3.55∶1,出台智慧小區評價標准,打造智慧小區244個。
四、打造“新平台”,創新基礎設施賦能産業發展。圍繞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新建一批國家級重點實驗室、技術研發平台、産業創新平台、應用試驗基地等,彙聚國際國內一流創新資源,構建起專業化、品牌化的科技創新體系。一是優化創新基礎設施布局。西部(重慶)科學城集中力量建設綜合性科學中心,超瞬態實驗裝置啓動培育,兩江協同創新區功能不斷完善,布局新加坡國立大學、比利時魯汶大學、哈工大、西工大、北理工等高端創新機構45家。二是培育産業創新平台。聚焦智能汽車、集成電路、輕金屬材料、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産業領域,落地中科院重慶科學中心、國家兒童醫學研究中心、長江上遊種質創制科學工程、中國自然人群資源庫重慶中心等重大項目,加大力度建設國家應用數學中心、低軌衛星重點實驗室、硅基光電子芯片封測實驗室等前沿交叉研究平台。三是提升科技成果轉化效能。成功獲批8家國家雙創示範基地,打造環大學創新生態圈6個,建設市級以上孵化平台375家,集聚初創企業和團隊1.5萬個,設立區域科技金融服務中心46個,率先開展知識價值信用貸款改革試點,爲4000多家科技型企業發放貸款123.2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