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在家裏的日子怎麽過?
很多朋友選擇看看電視、吃吃零食,看的久了就容易出現劇荒。今天就給大家推薦一部電影《大明劫》。影片裏提到了一場瘟疫,被戲稱爲“明朝的SARS”,導演認爲中國醫學名家吳又可在《瘟疫論》裏提出的病毒傳播學說比西方早了200多年,我國在2003年非典期間用到的治療方子“達原飲”就源自《瘟疫論》,只是我們很多人不了解而已。
看到這裏你也許會問:那這次的新型冠狀病毒中醫可以預防治療嗎?
答案是:當然可以!
●瘟疫陰霾中,中醫大師吳又可的應對之策
曆史學家們在分析明朝滅亡的原因時給出許多理由:皇帝、太監、宗室、邊軍、文官、勳戚、流民、邊患……幾乎所有的問題都集中在一起。而隨著自然環境曆史研究的展開,明末小冰川氣候造成的連年自然災害也被看作是一個重要原因。可以說,明朝的滅亡既是內憂外患的結果,也是天災人禍的結果。而在這衆多原因之外,瘟疫的橫行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大軍之後,必有凶年。”明末陝西農民起義長達17年,其中所曆大小戰爭無數,這爲瘟疫的爆發提供了充足條件。崇祯9年開始的連年瘟疫造成華北諸省衆多州縣十室九空死屍枕藉,嚴重削弱了該地區的經濟基礎與政治凝聚力;同時由于軍隊中也爆發鼠疫,使得軍隊的戰鬥力也大幅下降,客觀上加速了明朝的滅亡。2013年上映的電影《大明劫》取材于明亡兩年前的郏縣之戰前夕的曆史事件,講述了彼時恰逢時疫大發,孫傳庭與中醫醫師吳又可聯合撲滅瘟疫的故事,爲觀衆呈現了一幅末日劫爭的圖像,讓人感受到瘟疫所帶來的破壞力。
中醫大師吳又可對瘟疫進行了全面研究,他所著的《瘟疫論》提出“戾氣”說,首次將空氣傳染途徑揭示出來,成爲醫學史上的重要發現。盡管史料無證,但《大明劫》將吳又可發現瘟疫空氣傳播途徑與當時軍隊時疫爆發的曆史事實結合起來,還是具有非常強的曆史真實感。
瘟疫如鬼魅,在奪取人的性命的同時更給這個世界留下恐慌氣氛。《大明劫》逼真地描繪了當時的殘酷圖景,幾乎整個村子的毀滅給活著的人帶來極大的精神壓力。好多患者在沒有完全確診時已精神崩潰,這給救治帶來極大困難。通過表現軍營中患者的衆生相,《大明劫》進而提出較之瘟疫本身,更可怕的是人心崩壞。它對軍隊的打擊不僅是戰鬥力的削弱,更重要的是士氣。或許士兵不憚于正面的鬥爭與死亡,但沒法不恐懼這種來自身邊的不定時死亡。因而瘟疫的危害並不僅是死亡本身,而是對整個社會秩序的破壞,在死亡的威脅下形成的混亂比瘟疫更可怕。因而,在由吳又可與孫傳庭組成的治瘟疫聯盟中,首要的就是如何穩定人心。吳又可所采取的隔絕患者的方式就醫學上來說是一種有效控制疫情的方式。然而隔離本身卻可能帶來更大的恐慌,在此種情況下,吳又可不避危險堅持在隔離區與患者交流,鼓勵患者的行爲對疫情的穩定具有重要的意義。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中醫如何施治
那麽,在此次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中,中醫的作用有多大呢?
1月27日,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辦公室印發《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四版)》,要求各地衛生健康委和中醫藥管理部門參照執行,並要求各有關醫療機構在醫療救治工作中積極發揮中醫藥作用,加強中西醫結合,建立中西醫聯合會診制度,促進醫療救治取得良好效果。
“中醫講究望聞問切,不深入疫區、不直面患者,是很難做出准確判斷的。”國家中醫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中科院院士仝小林教授說,“通過對100余例發熱門診、急診留觀及住院病人的臨床實地觀察,我們在疾病分期、不同轉歸以及應對策略上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搞清楚病的性質非常重要。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當屬‘寒濕(瘟)疫’,是感受寒濕疫毒而發病。”仝小林說,“我們除夕那天晚上到武漢時就是陰雨連綿,查資料發現武漢2019年12月份也是陰雨綿綿,2020年1月份以來差不多連續16天都是小雨,濕氣非常重。我們在武漢金銀潭醫院等醫院對患者發病情況、發病時的症狀情況以及病情演變、舌苔和脈象的變化進行了詳細診察,發現無論是住在ICU的危重症病人,還是普通病房的輕症患者,不管舌苔偏黃還是偏白,總的呈現厚膩腐苔,濕濁之象非常重。”
《黃帝內經》曰:“察色按脈,先別陰陽”。“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在病性上屬于陰病,是以傷陽爲主線。從病位即邪氣攻擊的髒腑來看,主要是肺和脾,所以在治法上,一定是針對寒和濕,治療寒邪,要溫散、透邪,用辛溫解表之法,治療濕邪,要芳香避穢化濁,這是一個大的原則。”仝小林說。
通過問診,專家組發現大多數患者有脾胃症狀,而且非常典型,如周身倦怠乏力,食欲不好,惡心、嘔吐,脘痞脹滿,腹瀉或便秘等。
“治療時要注意調理脾胃。應該注意的是,患者體質、年齡、基礎病不同,感染疫戾之氣有輕重之分,證候可以有所差別。但萬變不離其宗,傷陽爲其主線。”仝小林表示。
新一版中醫治療方案明確將臨床治療分爲4個階段,即初期“寒濕郁肺”、中期“疫毒閉肺”、重症期“內閉外脫”、恢複期“肺脾氣虛”,不同階段有不同的臨床表現和推薦處方、推薦劑量。
以初期的臨床治療爲例,方案列出了“臨床表現”:惡寒發熱或無熱,幹咳,咽幹,倦怠乏力,胸悶,脘痞,或嘔惡,便溏。舌質淡或淡紅,苔白膩,脈濡。方案還給出了推薦處方。
“各地可根據病情、當地氣候特點以及不同體質等情況,參照方案進行辨證診治。”仝小林說,“凡是武漢輸出的病人,與武漢當地病人治法基本相同。對無武漢病人接觸史的患者,可以根據當地情況,因時、因地、因人制宜,制定適宜的治法和方藥。”
新一版中醫治療方案覆蓋了居家醫學觀察病人、發熱門診病人、急診留觀病人及住院病人——考慮到居家醫學觀察的病人很多,方案專門確立了醫學觀察期和治療方案:對臨床表現“乏力伴胃腸不適”的,可服用藿香正氣膠囊(丸、水、口服液);對“乏力伴發熱”的,可服用金花清感顆粒、連花清瘟膠囊(顆粒)、疏風解毒膠囊(顆粒)、防風通聖丸(顆粒)。
“居家醫學觀察的病人,在社區醫生、門診醫生指導下就可以用藥。”仝小林提醒,應慎用苦寒藥,患者飲食要避免寒涼,食用溫熱飲食。
自古以來,中醫藥在防治瘟疫上就發揮了重要作用。
2003年,SARS襲擊北京,時任中日友好醫院中醫糖尿病科主任的仝小林成爲醫院SARS中醫、中西醫結合治療組長,和同事一起診治了200多例患者。他們系統總結SARS發病特點、中醫分期及證候規律,創制了“SARS-肺毒疫四期八方”的辨治方案,其中11例純中藥治療的經驗寫進世界衛生組織《中西醫結合治療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臨床試驗》報告。
談及對普通人的建議,仝小林說,除了服用中藥,中醫還有一些簡單的治療方法可以試用,如艾灸神阙、關元、氣海、胃脘、足三裏等穴位,可以溫陽散寒除濕、調理脾胃,提高免疫功能。
●對抗SARS瘟疫,中醫藥重現神奇
的確,正如仝小林所言,在10多年前的阻擊非典疫情中,中醫可謂是功不可沒。
2003年4月下旬,新加坡中醫學院附屬醫院的陳鴻能博士給中國中醫研究院的李經緯教授打來電話,推薦用“達原飲”預防非典,“效果很好。”“達原飲”正是明朝末年的醫學名家吳又可的藥方。其時,非典型肺炎正在全球肆虐。
研究中醫史已50多年的李經緯說,當初吳又可是在瘟疫初起、病因不明的情況下,用藥清熱利濕,調節人體功能平衡以防病治病。“這與非典的情形類似。”
人類與疾病的角力始終是一場此消彼長的拉鋸戰,以無數生命爲代價積累的醫術,使後世更多生命得以挽救。在中國這個如今已有14億人口的國度,傳延數千年的中醫藥不啻爲一個範例:從傳說中神農氏遍嘗百草到上世紀初,五千年除病濟世的重任始終由中醫擔當。
據中國中醫研究院編輯出版的《中國疫病史鑒》,從西漢(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到公元1840年,中國至少發生過321次疫病。中醫藥與各種瘟疫展開了一次又一次的生死對決。
“古人非常重視傳染病。”《中國疫病史鑒》主筆、中醫研究院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負責人梁峻說。據介紹,兩千多年前的醫著《黃帝內經》中就有預防傳染病的記載;從漢代起,醫書裏都把傳染病作爲重點項目加以關注;晉朝葛洪的《肘後方》記載了“虜瘡”(天花)、“狂犬咬”(狂犬病)等;其後的醫書對瘧疾、麻疹、白喉、水痘、霍亂、痢疾、肺結核等急性傳染病及其辨證治療辦法都有明確記載。
中醫對傳染病病因的認識是一條漫長之路。最初,古人把烈性傳染病的傳播誤認爲是其載體“風”所造成,稱之爲“山岚瘴氣”;東漢末,被中國人尊爲“醫聖”的張仲景提出了《傷寒論》,對外感熱性病的發生、症候群、疾病演變過程總結了若幹規律,確立了中藥辨證論治的原則,使《傷寒論》成爲中國首部治療傳染病的專著;明末,吳又可提出了突破性的“戾氣”說,認爲戾氣是人的肉眼看不見但存在于自然界的物質,而且有多種類型,從口鼻侵入人體,引起不同的瘟疫。
對此,中醫古籍出版社專家鄭蓉的解釋是:在細菌學、病毒學沒有誕生的年代裏,“戾氣”說對指導和治療熱性傳染病的臨床實踐具有重要意義。後人對吳又可的瘟疫學說不斷完善創新,形成溫病學體系,爲中醫治療傳染性疾病開辟了新的道路。
至近現代,傳統中醫學充分發揮優勢,預防瘟疫的處方與藥物紛至沓來:用蒼術、雄黃等煙熏室內以消毒防病,用貫衆、板藍根或大青葉預防流感等。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闫曉宇說,古代驗方記載了馬齒苋治療腸道傳染病、板藍根防治暑濕夾毒(乙腦病),現代研究表明二者對病毒確有良好的防治作用。此外,古人用青蒿、常山治瘧,而現代研究表明常山堿及青蒿素都是低毒高效的抗瘧劑。
在與傳染病的角力中,中國古代醫學界所做的貢獻造福全人類,其中尤以天花防治最爲突出。
據中醫研究院基礎理論研究所的孟慶雲介紹,天花于公元1世紀傳入中國,由于中國很早就萌發了“以毒攻毒”的免疫學思想,到宋代就有了人痘接種法預防天花,即將患過天花病人的疱漿挑取出來,陰幹後吹到健康人鼻孔中,接種上天花後就不再感染。到明清,已有以種痘爲業的專職痘醫和幾十種痘科專著。清代還設立種痘局,可稱是世界上最早的免疫機構。
人痘術後來流傳到俄羅斯、朝鮮、日本等國,又經俄羅斯傳到土耳其及歐洲、非洲國家。人痘術在英國的流傳啓發醫學家琴納于1796年發明牛痘接種術,又傳回中國和世界各地。1960年天花在中國停止傳播。1980年世界衛生組織宣布在全世界徹底消滅了這個曾是最令人恐怖的傳染病。孟慶雲說,人類免疫史上的這一成功“包含了中國人所貢獻的智慧”。
除了以藥物治療,古人還總結出隔離檢疫、消毒、保持良好的環境和個人衛生、“未病先防”等經驗應對疫病侵襲。西漢史料載:“民疾疫者,空舍邸第,爲置醫藥。”梁峻說,這意味著政府爲控制流行病而建立了公立的臨時醫院,說明中國早在公元2年就對流行病采取了隔離措施。
梁峻說,在10多年前非典防治中能看到很多曆史的影子:隔離治療,阻斷傳染;頒布藥方,群防群治;政府重視,全國動員。“這說明古人總結的經驗經得起曆史的考驗。”
●名中醫支招防治疫情
全國名中醫、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主任中醫師、教授王輝武就認爲“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當屬于中醫瘟疫中的寒濕瘟”。王輝武說,此次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發于冬季寒冷季節,以大寒節(2020年1月20日)爲爆發點,屬于中醫的寒。從前線反饋回來的信息顯示,本次寒濕瘟疫有以下特點:一是咳嗽,二是乏力困倦,食欲不好,脘痞脹滿。“溫邪上受,首先犯肺”,故咳嗽,而濕是關鍵,濕容易困脾,表現乏力困倦,脘痞脹滿,因此此次疾病特點從病位來看,以肺和或脾爲主。但從其發病來看,早期不發熱或者發熱不高,表現爲寒濕爲主,逐漸化熱,夾痰夾瘀。
“本次寒濕瘟疫,重點在濕。”王輝武認爲,濕的原因有外濕如雨水、濕氣、大霧等;而內濕的産生,與體質、飲食、生活習慣等關系密切。喜歡吃野味、肉果、甜、油等飲食習慣以及少運動、熬夜等生活習慣等,産生內濕,再“感受疫戾之氣”,發爲本次疾病。
王輝武表示,中醫在防治瘟疫上有豐富的經驗,對濕有獨特的認識,抓住“濕”這個核心是治療關鍵,“濕爲病毒”,先期除濕爲主,散寒除濕,芳香化濕、淡滲利濕等,濕去則熱孤。
王輝武提醒大家,庚子疫毒,減少外出,早睡早起,酒肉少觸,勤洗手臉,口罩必戴,安靜不慌,不信謠言。
成都中醫藥大學教授張之文先生也從中醫的醫學角度給大家提出了幾個建議。張之文教授說,要抵抗病毒,首先要增強自身的免疫力,合理的營養膳食,這樣能保證身體抵抗病毒的能力,這也是中醫所指的提高人的正氣。其次是精神要放松,不要自我産生強烈的恐懼心理。
消除自我恐慌,做好自我防護,其次要適當的在家中增加體育鍛煉,提高機體免疫力,這是中藥中的提高陽氣,也是當前預防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有效措施。
除了以上幾點之外,張之文教授還給大家在預防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中,開出了一個中藥方子:防風15克,黃芪20克,金荞麥15克,連翹15克,黃芩15克,藿香15克,甘草6克。藥材用水泡10分鍾,大火煮開小火慢煮30分鍾,兩天一劑藥,可當茶水飲用。
如果你覺得熬制預防中藥不方便,張之文教授也開了幾種中成藥便于大家購買服用起到預防作用:中成藥裏面有藿香正氣液、連花清瘟膠囊、抗病毒顆粒以及荊防顆粒等等。(備注:文中藥方僅供參考,如需使用,請遵醫囑!) (來源:新華網 袁晔/文、《新華每日電訊》李斌 陳芳 田曉航/文、《光明日報》孟慶雷 房日亮/文、《重慶晨報》錢也 石亨/文、四川電視台新聞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