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備受矚目的坎迪爾曆史獎(The Cundill History Prize of McGill)最終候選名單在虛擬平台直播發布,由評委會主席葉禮庭宣布,加拿大曆史學家麗貝卡·克利福德(Rebecca Clifford)憑借《幸存者:大屠殺後的兒童生活》(Survivors: Children’s Lives After the Holocaust,Yale University Press)、法國曆史學家瑪麗·法弗羅(Marie Favereau)憑借《汗國:蒙古人如何改變了世界》(The Horde: How the Mongols Changed the World,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以及美國曆史學家馬喬琳娜·卡爾斯(Marjoleine Kars)憑借《血流成河:野生海岸的叛變和自由紀事》(Blood on the River: A Chronicle of Mutiny and Freedom on the Wild Coast,The New Press)進入決賽,共同角逐獎金高達75000美元的坎迪爾曆史大獎,其余兩位各獲得1萬美元獎金的坎迪爾優秀獎。這是世界上獎金最高的非虛構類獎項,該活動在該獎的YouTube頻道和法蘭克福書展網站上進行了直播,並在書展現場同步播放。
坎迪爾曆史獎(全稱爲麥吉爾大學坎迪爾曆史獎)每年從上一年度出版的曆史研究領域的非虛構著作中評選出最具社會和學術影響力的作品,該獎項由已故的麥吉爾大學傑出校友、全球投資人彼得·坎迪爾 (F. Peter Cundill,1938-2011) 創立,旨在表彰展示“具有學術性、原創性、文學性和大衆性”的英語曆史著作。作爲麥吉爾大學傑出校友的彼得·坎迪爾,不僅是一位全球知名的投資人,也是一位貪婪的閱讀者,對旅行和曆史有著持久的熱情:他相信只有先了解過去,才有可能理解現在並對未來有一個有見識的視角,這促使他創辦了坎迪爾曆史獎。
坎迪爾曆史獎委托位于蒙特利爾的麥吉爾大學進行管理,獎勵那些具有一定學術深度、原創性、文字表現力和廣泛讀者群體的曆史類著述。每年麥吉爾大學會在全世界範圍內,挑選至少5名學者專家組成獨立評委會,通過鼓勵更爲廣泛的學術探討並向新一代的觀衆傳播曆史寫作,以紀念其創始人彼得·坎迪爾對曆史研究的貢獻與非凡熱情,不受曆史時期或主題限制,同時歡迎英文譯著參選,參選書目不受作者國籍、居住地的限制。
在中國讀者心中熟知的裴士鋒(《天國之秋》、《帝國黃昏》作者)、安妮·阿普爾鮑姆(《古拉格:一部曆史》《民主的黃昏:威權主義的誘惑》作者)、丹尼爾·比爾(《死屋 : 沙皇統治時期的西伯利亞流放制度》作者)、托馬斯·拉科爾(《孤獨的性:手淫文化史》作者)、威廉·達爾林普爾(《王的歸程:阿富汗戰記1839-1842》、《仙那度:追尋馬可·波羅的腳步》作者)、藍詩玲(《鴉片戰爭 : 毒品、夢想與中國的涅槃》作者)、馬娅·亞桑諾夫(《守候黎明》《自由的流亡者》《帝國邊緣》作者)等都曾入圍或獲得坎迪爾曆史獎。自2008年坎迪爾曆史獎創辦以來,獲獎者分別是斯圖亞特·B.施瓦茨(Stuart B. Schwartz,2008)、麗莎·賈丁(Lisa Jardine,2009)、迪爾梅德·麥卡洛克(Diarmaid MacCulloch,2010)、塞喬·盧薩托(Sergio Luzzatto,2011)、裴士鋒(Stephen Platt,2012)、 安妮·阿普爾鮑姆(Anne Applebaum,2013)、蓋瑞·巴斯(Gary Bass,2014)、蘇珊·裴德森(Susan Pedersen,2015)、托馬斯·拉科爾(Thomas W. Laqueur,2016)、丹尼爾·比爾(Daniel Beer,2017)、馬娅·亞桑諾夫(Maya Jasanoff,2018)、藍詩玲(Julia Lovell ,2019)和卡米拉·湯森(Camilla Townsend,2020)。
2021年坎迪爾曆史獎最終決選書單
全明星陣容的評委會:
尋找偉大的曆史寫作,理解我們身處的時代
每年的坎迪爾曆史獎獲得者,都會成爲出版商的寵選之人。今年更是由明星級全球學者組成評委陣容,使得本屆坎迪爾曆史獎備受矚目。2021年的坎迪爾曆史獎評委會成員,基本都是備受中國出版界和讀書界追捧的國際學者。評委會主席由加拿大曆史學家、政治家葉禮庭(Michael Ignatieff)擔任,其余的評委會成員還有中國讀者熟知的埃裏克·方納(Eric Foner)和沈艾娣(Henrietta Harrison),另外兩位是蘇尼爾·基爾納尼(Sunil Khilnani)和詹妮弗·L·摩根(Jennifer L. Morgan)。
作爲當今世界最具影響力的政治家和知識分子之一,葉禮庭曾任教于劍橋大學、多倫多大學、哈佛大學等校,也曾擔任戰地記者和政治評論員多年,出任多國政府顧問,提供民主、公共安全和國際事務方面的深刻洞見,是喬治·奧威爾獎、漢娜·阿倫特獎的得主。葉禮庭的《血緣與歸屬》《火與燼》《戰士的榮耀》《陌生人的需求》《伯林傳》《痛苦的正當尺度》等書,也已被引進中文簡體版,備受中國知識界的贊譽。在被任命爲評委會主席時,葉禮庭宣稱將借助這屆坎迪爾曆史獎,尋找偉大的曆史寫作來改變我們對當代世界的理解。
埃裏克·方納是哥倫比亞大學德威特·克林頓曆史學講席教授,當代美國最有影響力的曆史學家之一,曾擔任美國曆史學家協會主席和美國曆史學會主席,並在多所世界著名大學擔任美國史講座教授,榮獲哥倫比亞大學“偉大教師”的稱號。在美國內戰與重建史、非裔美國人史、美國政治文化與思想史等領域成就斐然,出版了近30部史料紮實、思想深刻的著作,多部已經成爲美國史研究的經典著作,多次獲得班克羅夫特獎、普利策獎等十幾項學術獎。其重要著作《美國自由的故事》《烈火中的考驗: 亞伯拉罕·林肯與美國奴隸制》《美國曆史 : 理想與現實》《自由之路 : “地下鐵路”秘史》《19世紀美國的政治遺産》《第二次建國 : 內戰與重建如何重鑄了美國憲法》等,都已被翻譯成中文簡體版,在中國讀者中備受追捧。在加入評委會時,埃裏克·方納說,期待讀到他所不熟悉的領域作品來完善自身,進而促進自己專業領域的長足發展;尋找極強原創性、深具曆史洞見性的著作,借助對曆史的理解來重新理解我們當今的公民身份,這比任何時候都顯得更加重要。
英國曆史學家沈艾娣是牛津大學中國現代史教授,也經常活躍在中國學術界,與中國學界有著資深的交流,主要致力于研究從清朝到今天的中國社會和文化史。她的曆史著作《夢醒子: 一位華北鄉居者的人生》《傳教士的詛咒 : 一個華北村莊的全球史》已被翻譯成中文出版。在被任命爲評委會成員時,沈艾娣表示:“最好的曆史書來自多年來對各種原始資料的深度浸透,讓過去的曆史變得生動起來,同時也讓我們對過去的曆史擁有全新的認識……過去比我們想象的要複雜得多,好的曆史著作不僅會告訴我們這個道理,還能夠讓我們體驗到這個道理。”
2021年坎迪爾曆史獎評委會:葉禮庭、埃裏克·方納、沈艾娣、蘇尼爾·基爾納尼和詹妮弗·L·摩根
蘇尼爾·基爾納尼是印度阿育王大學政治和曆史學教授,此前他還擔任過倫敦國王學院印度研究所所長,其研究興趣包括民主理論和定義印度在世界上的地位的戰略思想。他表示:“這是一個令人興奮的時代,曆史寫作能夠與廣大觀衆對話,並爲我們目前的緊急情況帶來意想不到的觀點,我期待著和關于該領域最優秀的新作品進行豐富的對話。”
詹妮弗·L·摩根是紐約大學社會與文化分析系主任,研究方向爲大西洋黑人世界中的性別與種族問題。在擔任坎迪爾曆史獎評委時,她表示:“在我們努力應對一年來深刻的動蕩和騷亂的後果時,我們感到特別關鍵的是要深入和批判性地思考:是什麽把我們帶到這樣一個時代。我將尋找那些既能傳達與過去接觸的緊迫性,又能以優美文筆幫助我們的著作。”
麥吉爾大學曆史和古典研究系主任詹森·奧帕(Jason Opal)表示:“很高興今年的評委會有如此多的明星參與其中。每位成員都有著傑出的成就,他們的專長從美洲和歐洲到印度和亞洲。他們之間能夠相互促進,能夠廣泛而深入地閱讀他們將考慮獲獎的優秀著作。最重要的是,他們將能夠找到最緊迫的曆史作品,那些使我們能夠更好地理解當下、通往未來的曆史書籍。評委會主席葉禮庭是一位對人類曆史和人類狀況有著獨特見解的學者和政治家,非常適合幫助我們找到最好的曆史寫作和學術研究。由于世界正面臨著重重的危機,了解曆史變得至關重要——曆史能夠幫助我們了解我們這個時代是如何走到這一步的以及我們可能如何改變方向。這就是坎迪爾曆史獎的核心目的,尋找那些幫助我們度過困難時期的書籍”。
決選書單和入圍書單:
種族、階級、帝國、革命和記憶
在線上直播公布決選書單時,葉禮庭表示,2021年坎迪爾曆史獎的三部入圍作品都非常傑出,法國曆史學家瑪麗·法弗羅的《汗國:蒙古人如何改變了世界》深入研究了蒙古征服者建立的流動帝國及其社會秩序的靈活性、社會文化的融合性和社會實踐的合作能力;加拿大曆史學家麗貝卡·克利福德的《幸存者:大屠殺後的兒童生活》改變了我們對曆史創傷及其對兒童影響的理解,爲我們了解大屠殺及其對幸存者的無盡影響做出了重要貢獻;美國曆史學家馬喬琳娜·卡爾斯的《血流成河:野生海岸的叛變和自由紀事》利用一手原始檔案,令人難忘地爲建立在奴隸制和野蠻暴力基礎上的殖民地中的壓迫者和被壓迫者注入了活力。負責管理該獎項的麥吉爾大學藝術學院院長瑪麗·亨特補充說:“坎迪爾曆史獎入圍作品提供了創新曆史寫作和引人入勝的文筆敘事。這三本曆史著作,在學術研究上無懈可擊,論證巧妙,全新的見解將在曆史學家和非專業人士中引發深刻的對話和辯論。”
法國曆史學家瑪麗·法弗羅的《汗國:蒙古人如何改變了世界》記錄了蒙古汗國長達300年的統治,展示了他們的帝國如何在俄羅斯、東歐、中亞和中東的曆史上留下了持久的痕迹。沈艾娣認爲,這絕對是一本令人驚歎的曆史著作,幾乎涵蓋了整個中亞語言範圍。借助廣泛的源材料和實際踏勘的原始資料,深入洞察了人們當時如何說話,以及他們真正關心的是什麽。蘇尼爾·基爾納尼認爲法弗羅這部著作徹底改變了我們對中亞的看法,也改變了蒙古帝國對中亞及世界其他地區所産生的深刻影響的曆史觀念。
在《幸存者:大屠殺後的兒童生活》中,麗貝卡·克利福德研究了1945年至今的大屠殺兒童幸存者,利用檔案和口頭訪談了解這些兒童如何從創傷中恢複,重建他們的生活,並尋求恢複他們可怕的過去。蘇尼爾·基爾納尼認爲,“這部著作涉及一個巨大的主題,但仍然設法發現新的曆史洞見,麗貝卡·克利福德以完美的證據、記錄和敘述方式,爲我們提供了思考大屠殺的全新視角。”詹妮弗·L·摩根則認爲,克利福德以流暢的文筆和精巧的敘事,將讀者帶入到這些孩子的生活和經曆之中,讓我們能夠感受到與他們之間的微妙聯系,在閱讀完後仍會想要一讀再讀。
美國曆史學家馬喬琳娜·卡爾斯的《血流成河:荒野海岸的叛變和自由紀事》講述了1763年在圭亞那的荷蘭殖民地伯比斯發生的奴隸叛亂。借助18世紀的荷蘭資料,卡爾斯從荷蘭殖民者和奴隸本身的獨特角度敘述了這次叛亂及其血腥鎮壓。沈艾娣認爲:“最重要的是,這是對非常豐富的檔案的難以置信的深入研究,然後可以告訴我們大量關于這些人以及他們的生活是什麽樣的,正是這種與人真正接近的能力,賦予了它敘事感驅動力和個人角色的獨特感受。”埃裏克·方納認爲,這部著作對我們理解西半球種族曆史做出了重大貢獻,它幫助我們了解今天看到的抵抗運動的深層根源。
9月23日公布的八部候選圖書
早在今年的9月23日,坎迪爾曆史獎評委會就對外宣布了2021年的候選名單。除去最終決選名單中的《幸存者:大屠殺後的兒童生活》《汗國:蒙古人如何改變了世界》和《血流成河:野生海岸的叛變和自由紀事》之外,其余五部入圍的曆史著作分別是哥倫比亞大學曆史系副教授馬南·艾哈邁德·阿西夫的《印度斯坦的失落:發明印度》(The Loss of Hindustan:The Invention of India)、劍橋大學東南亞曆史教授和曆史與經濟中心主任蒂姆·哈珀的《地下的亞洲:全球革命者和對帝國的攻擊》(Underground Asia: Global Revolutionaries and the Assault on Empire)、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曆史教授瑪莎·瓊斯的《先鋒:黑人婦女如何打破障礙,贏得投票,爭取平等》(Vanguard: How Black Women Broke Barriers, Won the Vote, and Insisted on Equality for All)、哈佛大學曆史與經濟研究中心主任艾瑪·羅斯柴爾德的《無盡的曆史:一個法國家族三個世紀的故事》(An Infinite History: the Story of a Family inFrance over Three Centuries)和福特漢姆大學藝術與科學研究生院院長泰勒·斯托瓦爾的《白色自由:一種理念的種族曆史》(White Freedom: the Racial History of an Idea)。
評委會主席葉禮庭認爲,從360部曆史著作中選擇這八部著作實在太難了;今年入圍的八部候選著作,利用曆史學術研究來解決種族、階級、帝國、革命和記憶等繼續定義現在的問題。這八部入圍作品的內容,從種族關系到性別政治,從印度到大西洋黑人世界,對種族、階級、帝國、革命和記憶進行了闡述,顯示了“當前曆史寫作的範圍和洞察力”。評委埃裏克·方納認爲,這八本書體現了當今最佳的曆史範疇和學術洞察力,主題涵蓋了許多世紀和全球各地,依賴于檔案證據的曆史想象力,挑戰了普遍的觀念,提供了看待熟悉主題的新方法。印度阿育王大學政治和曆史學教授蘇尼爾·基爾納尼則表示:“這些曆史著作跨越了時間、地理和分析的範疇,借助複雜的學術方法和深刻的學術研究,並以清晰和優雅的形式表達出來;在這個不確定的時代裏,這些著作恰當地體現了曆史視角之于我們時代的價值所在。”
最終,誰將摘得2021年坎迪爾曆史大獎的桂冠呢?最終答案將在12月2日揭曉,屆時以數字化直播方式舉行,並將舉辦坎迪爾論壇和坎迪爾講座,坎迪爾論壇將邀請三位決賽候選人,就一個具有全球意義的當前主題進行對話;坎迪爾講座由去年的坎迪爾曆史獎獲得者、《第五個太陽:阿茲特克人的新曆史》(Fifth Sun: A history of the Aztecs)作者卡米拉·湯森(Camilla Townsend)發表演講。
八部著作內容提要
馬南·艾哈邁德·阿西夫(Manan Ahmed Asif)《印度斯坦的失落:發明印度》(The Loss of Hindustan:The Invention of India),哈佛大學出版社(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在15世紀末歐洲人到來之前,南亞是否擁有一個共同的區域身份?這不僅是學術界長期爭論的話題,也是當代政治話語激烈爭辯的話題。馬南·艾哈邁德·阿西夫認爲,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和印度擁有共同的政治血統:它們都是該區域的一分子,人們都把自己稱爲印度斯坦人。阿西夫吸收本土曆史學家們對公元1000年到公元1900年之間曆史的研究成果,進而追溯了印度斯坦的曆史概念以及這種身份是如何在隨後的曆史中逐步消亡的。
這部著作對印度如何形成其當代政治身份進行了激進的解釋。阿西夫認爲,歐洲人對印度作爲印度教的理解,已經取代了早期對印度作爲印度斯坦、所有信仰的家園的本土理解。翻開次大陸的中世紀曆史,阿西夫發現了一個豐富的印度斯坦曆史學家網絡,他們想象、研究並塑造了他們的國王、城市和社會。阿西夫仔細研究了最完整的印度斯坦概念,它是由十七世紀初德幹半島的曆史學家菲裏什塔(Firishta)闡述的。他的巨著Tarikh-iFirishta成爲十八世紀和十九世紀歐洲哲學家和曆史學家,如伏爾泰、康德、黑格爾和吉本的主要資料。然而,菲裏什塔關于印度斯坦的概念已經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我們今天不同的印度概念。
馬南·艾哈邁德·阿西夫是哥倫比亞大學( Columbia University )曆史系副教授,代表著作有《征服之書》( A Book of Conquest,哈佛大學出版社)。
麗貝卡·克利福德(Rebecca Clifford)《幸存者:大屠殺後的兒童生活》(Survivors: Children’s Lives After the Holocaust),耶魯大學出版社(Yale University Press)
當我們不知道自己從哪裏來時,我們如何才能使自己的生活變得有意義?對于大屠殺中最年輕的幸存者來說,這是一個緊迫的問題,因爲他們戰前的記憶是模糊的或是不存在的。在這本精彩的著作中,麗貝卡·克利福德追蹤了一百名猶太兒童的生活:從廢墟中走出,直至長大成人,乃至進入老年。
借助檔案和訪談,克利福德記錄了這些兒童幸存者和那些照顧他們的人以及那些研究他們的人,如安娜·弗洛伊德(Anna Freud)。《幸存者》探討了大屠殺的長期影響,挑戰了我們對創傷的假設,出乎意料的驚人敘述幫我們了解童年斷裂和童年喪失之後的生活是什麽模樣以及與創傷共存是怎樣的境遇。
麗貝卡·克利福德是達勒姆大學(University of Durham)的跨國史和歐洲史教授,代表著作有《紀念大屠殺:法國和意大利的紀念困境》(Commemorating the Holocaust: the Dilemmas of Remembrance in France and Italy)。
瑪麗·法弗羅(Marie Favereau)《汗國:蒙古人如何改變了世界》(The Horde: How the Mongols Changed the World),哈佛大學出版社貝爾納普分社(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蒙古人因征服世界而廣爲人知。但在這部汗國通史中,瑪麗·法弗羅認爲,在成吉思汗死後的蒙古帝國西部地區,蒙古人的成就遠遠超出了戰爭的範疇。三百年來,部落在全球發展中的作用不亞于羅馬。它在歐洲、俄羅斯、中亞和中東地區留下了深刻的遺産,直到今天還清晰可見。
瑪麗·法弗羅帶領我們走進世界史上最強大的跨界融合源頭之一。汗國是13和14世紀歐亞商業繁榮的中心節點,是跨越千裏的交流渠道。汗國獨特的政治制度(汗和貴族之間複雜的權力分享機制),賞賜熟練的行政人員和外交官,促進了一個有組織的而又流動的全新經濟秩序。從其位于伏爾加河下遊的首都薩萊(Sarai)開始,汗國爲俄羅斯提供了統治模式,影響了整個伊斯蘭文化的社會發展和國家建構,傳播了自然世界的複雜理論,引發了宗教寬容的新思想。
《汗國》這部書雄心勃勃地爲這個鮮爲世人所理解而又常遭世人否定的帝國提供了一種雄辯式的權威形象。法弗羅挑戰了將遊牧民族視爲曆史邊緣人的觀念,明確指出我們生活在一個從蒙古時期繼承而來的世界。
瑪麗·法弗羅是巴黎楠泰爾大學(Paris Nanterre University)的曆史學副教授。她是法國東方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普林斯頓大學高等研究院富布賴特訪問學者;此外,她還是牛津大學的研究助理,參與研究項目“遊牧帝國:世界曆史視角”。她的代表著作有《金帳汗國與馬穆魯克蘇丹國:聯盟的誕生》(La Horde d’Or et le sultanat mamelouk )和圖像小說《成吉思汗》(Gengis Khan.)。
蒂姆·哈珀(TimHarper),《地下的亞洲:全球革命者和對帝國的攻擊》(Underground Asia: Global Revolutionaries and the Assault on Empire),企鵝蘭登書屋出版公司(Allen Lane, Penguin Press, Penguin Random House)
歐洲帝國的終結,常常被看作是一個高級政治和戰爭的故事。在蒂姆·哈珀這本卓越的新書中提供了截然不同的敘述:它展示了帝國是如何從根本上被削弱的。借助廉價的印刷新技術、全球旅行以及法語和英語的廣泛傳播,亞洲各地的年輕激進分子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互相交流。這些秘密網絡延伸到各大帝國的都市中心:倫敦、巴黎、美洲,也日益延伸到莫斯科。
他們建立了一個全球的秘密網絡,與帝國警察部隊進行了幾十年的激烈鬥爭。他們聚集在加爾各答、新加坡、巴達維亞、河內、東京、上海、廣州和香港等亞洲主要城市,通過信仰誘導和恐怖主義等方式,持續不斷地密謀著殖民政權的終結運動。許多人被抓後將面臨被殺害或被監禁,但其他人將繼續統治新獨立的國家。
《地下亞洲》利用大批精彩紛呈的新資料,顛覆了我們對二十世紀帝國的認識。讀者將被帶入一個充斥著偷渡者、間諜特務、秘密代碼、廉價槍支、暗殺行動和陰謀詭計的離奇世界,年輕的亞洲人正在爲他們的未來制定著自己的計劃。
蒂姆·哈珀是劍橋大學東南亞曆史教授和曆史與經濟中心主任、麥格達倫學院研究員。他與克裏斯托弗·貝利(Christopher Bayly)共同撰寫了兩本裏程碑式的關于二戰時期大英帝國在南亞和東南亞的企鵝經典曆史著作《被遺忘的軍隊》(Forgotten Armies)和《被遺忘的戰爭》(Forgotten Wars)。
瑪莎·S. 瓊斯(Martha S. Jones),《先鋒:黑人婦女如何打破障礙,贏得投票,爭取平等》(Vanguard: How BlackWomen Broke Barriers, Won the Vote, and Insisted on Equality for All),哈切特圖書集團基礎讀物出版社(Basic Books, Hachette Book Group)
在通俗的故事中,選舉權運動始于1848年的塞內卡縣佛爾斯鎮,以1920年批准第十九修正案而告終。然而,這場壓倒性的白人婦女運動,並沒有爲大多數黑人婦女贏得投票權。她們自身權利的保護,需要她們自己的運動。
在《先鋒》一書中,著名曆史學家瑪莎·S. 瓊斯爲我們帶來了一部關于非裔美國婦女在美國政治生活的新曆史著作。瓊斯講述了她們如何不顧種族主義和性別歧視爲投票權而戰,以及她們如何行使政治權利以確保所有人的平等和尊嚴。瓊斯從共和國成立初期到1965年《選舉權法案》的通過,以及在此之後的曆史時期,挖掘了瑪麗亞·斯圖爾特(Maria Stewart)、弗朗西斯·艾倫·沃特金斯·哈珀(Frances Ellen WatkinsHarper)、範尼·盧·哈默(Fannie Lou Hamer)等黑人婦女的生活和工作,她們是婦女權利的先鋒,致力于呼籲與實現最佳狀態的美國夢。
瑪莎·S. 瓊斯是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曆史教授和黑人校友會主席。此外,她還是美國最大最古老的女性曆史學家協會伯克希爾女性曆史學家聯合會(Berkshire Conference of Women Historians)主席、美國曆史學家協會(the Organization of American Historians)執行委員會成員,代表著作有《生而爲人的公民》(Birthright Citizens)和《一起被捆綁的人》(All Bound up Together)等,爲《華盛頓郵報》《大西洋月刊》《今日美國》等媒體撰稿。目前居住在馬裏蘭州巴爾的摩。
馬喬琳娜·卡爾斯(Marjoleine Kars),《血流成河:野生海岸的叛變和自由紀事》(Blood on the River: AChronicle of Mutiny and Freedom on the Wild Coast),新出版社(The New Press)
1763年2月27日星期日,荷蘭殖民地伯比斯(今圭亞那)的數千名奴隸發動了一場大規模叛亂,令人吃驚地差點就成功了。在叢林和大草原的包圍下,革命者們(其中許多人是在非洲出生的)和歐洲人互相抵抗了整整一年之久。最後,荷蘭人取得了勝利,因爲他們擁有能夠從鄰近殖民地和歐洲獲得士兵和物資的獨特優勢。《血流成河》書寫了這場幾乎改變了美洲面貌而又鮮爲人知的壯烈革命史。
曆史學家馬喬琳娜·卡爾斯利用荷蘭檔案館裏留存下來的伯比斯叛亂破滅後荷蘭人收集的900份審訊記錄,重建了這一關鍵事件異常豐富的逐日記錄。《血流成河》爲我們提供了一個罕見的深入了解革命時代初期被奴役者的政治視野的機會,並向我們生動地描繪了充滿異國情調的種植園、熱帶雨林的曆史畫面,以及控制著廣闊南美腹地的加勒比盟友等一群真實人物。這部精彩紛呈的原創曆史著作,將改變我們對革命、奴隸制以及自由的理解。
馬喬琳娜·卡爾斯是馬裏蘭大學巴爾的摩分校(University of Maryland, Baltimore County)曆史系副教授。作爲著名的奴隸制曆史學家,代表著作有《血流成河:野生海岸的叛變和自由紀事》(The New Press)和《聚沙成塔》(Breaking Loose Together)。目前居住在華盛頓特區。
艾瑪·羅斯柴爾德(Emma Rothschild),《無盡的曆史:一個法國家族三個世紀的故事》(An Infinite History:the Story of a Family in France over Three Centuries),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瑪麗·艾馬爾(Marie Aymard)是一個不識字的寡婦,住在法國西南部的省府昂古萊姆(Angoulême),那是一個似乎什麽都不會發生的地方。然而,1764年,她通過兩份文件在曆史記錄中留下了短暫的印記:一份是關于她已故丈夫財産的委托書,他是格林納達島(Grenada)的一名木匠;另一份是她女兒的婚前契約,由昂古萊姆的83人簽署。
“瑪麗·艾馬爾是誰?這些署名的人又是誰?他們爲什麽要在1764年12月一個昏暗的下午聚集在一起?”從這些問題開始,《無盡的曆史》對一個五代同堂的大家庭進行了全景式觀察。通過一系列相互聯系的故事,以1906年瑪麗·艾馬爾的曾孫女爲結尾,艾瑪·羅斯柴爾德寫出了一部融合了社會與家庭網絡、移民、不動産、法國大革命和十九世紀經濟生活轉型的新穎史學著作。這部《無盡的曆史》,展示了一個家庭三個世紀以來的普通生活,如何非凡地記錄了社會和經濟的深刻變革。
羅斯柴爾德著眼于這個不起眼的無名大家族,編織出了類似于時代小說的龐大敘事。書中的人物曾前往敘利亞、墨西哥和塔希提島,但幾乎沒有任何私人信件留存于世;他們之間的命運卻又極不平等,從生活在巴黎的貧困女裁縫到阿爾及爾的紅衣大主教,而他是她的三表哥。羅斯柴爾德不僅充分利用了地方檔案中的新發現,還采用了社會網絡可視化和大規模搜索等最新技術,開創了宗譜研究的新方法。
艾瑪·羅斯柴爾德是哈佛大學傑裏米&簡·諾爾斯講席曆史學教授,曆史與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參與了哈佛大學和劍橋大學關于經濟、法律、政治思想的傳播以及曆史網絡圖像化的合作科研項目。她的代表作還包括《帝國的內部生活》(The Inner Life ofEmpires,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2011)和《經濟情感》(Economic Sentiments,哈佛大學出版社,2001)。
泰勒·斯托瓦爾(Tyler Stovall),《白色自由:一種理念的種族曆史》(White Freedom: the Racial History of an Idea),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産生了自由民主等現代理念的啓蒙運動時代,同時也是跨大西洋奴隸貿易的高峰時期。建立在自由原則基礎上的美國,也是一個建立在非洲奴隸制、美洲原住民種族滅絕和系統性種族歧視之上的國家。《白人自由》追溯了從18世紀到今天的自由與種族之間的複雜關系,揭示了爲何成爲白人就意味著獲得自由的曆史脈絡。
泰勒·斯托瓦爾探討了法國和美國兩國的種族主義和自由理念雙重交織的曆史,而這兩個國家都聲稱自由是其民族身份的核心。他探討了法國和美國的思想家如何用種族術語定義自由,又如何將自由視爲白人的特征和特權之一。他討論了自由女神像(法國送給美國的禮物,也許是地球上最著名的自由象征)如何向歐洲移民承諾自由和白色。斯托瓦爾把讀者從革命時代帶到今天,挑戰了種族主義在某種程度上是民主傳統中的悖論或矛盾概念,展示了白人身份是如何成爲西方自由觀念的內在因素。在現代西方自由民主的曆史中,長期以來,自由一直是白人的自由。
作爲一部重要的學術著作,《白色自由》肯定會吸引廣泛的讀者,並改變當代的辯論,它提供了重要的新視角,說明我們最珍視的關于自由、自由和人權的信念背後所固有的種族主義。
泰勒·斯托瓦爾是福特漢姆大學(Fordham University)的曆史教授和藝術與科學研究院院長。他的著作包括《跨國法國:一個世界性國家的現代史》(Transnational France:The Modern History of a Universal Nation)、《黑色巴黎:光明之城的非裔美國人》(Paris Noir: African Americansin the City of Light)和《巴黎紅帶的崛起》(The Rise of the ParisRed Belt)。
參考資料:
https://twitter.com/CundillPrize ;
https://lithub.com/here-are-the-finalists-for-the-2021-cundill-history-prize/;https://www.cundillprize.com/;https://www.thebookseller.com/news/clifford-favereau-and-kars-named-named-75k-cundill-history-prize-finalists-1285645;https://www.thebookseller.com/news/cundill-history-prize-shortlist-shines-light-race-class-empire-revolution-and-memory-1281019;
https://youtu.be/7dzDoq49WHY;https://lithub.com/tag/2021-cundill-history-prize/
作者 | 嚴步耕
編輯 | 申婵
校對 | 盧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