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只能無限接近,而無法完全還原。
這個道理,同樣適用于城市史研究。一千多年的杭州老城就不消說了,關于它的記憶、考證、著述早已汗牛充棟,但依舊是挂一漏萬,依舊存在錯漏偏差,依舊常有新發現、新驚喜,所以需要城市秘密來打撈“一座城市和他們的生活”。
即便像未來科技城這樣一片不算小,也不太大的土地,當你真正深入其中,同樣會驚訝地發現,雖然追根溯源,從最早的余杭創新基地算起,其“城齡”也不過十幾歲,但很多記憶已經開始模糊了,同一件事不同人的講述也已經有所差別。
盡管如此,我們還是想努力還原一段更接近真相的未科成長史。過去幾個月,城市秘密先後采訪了未來科技城的決策者、規劃者、創業者、居住者,試圖從宏觀、中觀、微觀等不同維度,梳理、再現未來科技城的形成經過,身處其中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以及形形色色的創業故事。
在此過程中,我們萌生了一個更大的野心,試圖在回顧未來科技城建設曆程的同時,對其成長路徑、個中啓示做一個初略的總結。畢竟,不同于常見的CBD新城,像未來科技城如此體量規模、崛起之速的科技新城,即便放眼世界,除了美國硅谷、北京中關村,也是不多見的。它的經驗、教訓,對于後來者,無疑是一筆寶貴的財富。
歸去來兮,“未來”可期。
都說“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城市的發展同樣無時無刻不處在各種利益的沖撞、博弈中,而那些取得成功的,無一不是自己主動,靠自身的努力。就像未來科技城這片如今的當紅熱土,在新世紀之初還很少有人關注,更別說看好其未來了。
當時一條文一西路,由于市、縣財政分竈吃飯的緣故,修到西湖區邊界上就到此爲止了。所以那時候從城西再往西,交通十分不便,到了五常,陸路基本就不通了。倉前那一片,過去是杭州重要的産糧區,到處都是農田,雖然也有樣學樣,搞了個工業園,但規模很小。
如此困境,看似無解,卻激發出了余杭人骨子裏的那股子闖勁。
當時,浙江共有兩個國家級大學科技園。一個是由浙江工業大學牽頭,與浙江理工大學、中國計量大學、江幹區政府四家共建的浙江省大學科技園,位于城東九堡附近;另一個則是創建于2001年的浙江大學科技園,地點就在緊挨著倉前、五常的西湖區。
考慮到西湖區作爲主城區,可供開發的土地資源已經不多,缺乏拓展空間,余杭方面便打算利用地利之便,啓動建設以發展高新技術産業爲定位的“高新技術産業區塊”,主動承接浙江大學優質科技成果的轉移與輻射,推動本地企業的轉型升級,培育自己的科技型企業,以盤活區域經濟。
回頭來看,如果余杭當初沒有主動出擊,率先邁出這一步,後面諸多利好即便從天而降,余杭也未必接得住,更無法爲未來科技城的騰飛畫龍點睛。
果然,命運垂青有准備的人。2002年初,杭州提出“城市東擴、旅遊西進”的空間布局,並隨即于第二年的9月啓動西溪濕地綜合保護工程。市級層面的戰略調整,在地方上産生了一連串的化學反應:原先斷頭的文一西路延伸了過來;五常作爲西溪濕地三期所在地,第一次被納入了市裏的通盤規劃,市、區發展開始融合。
▲舊時的文一西路延伸段 攝影@章勝賢
這一變化,提高了余杭的心理預期。特別是文一西路兩側的開發,將倉前、五常的胃口徹底吊了起來,開始計劃打造屬于自己的城西新空間與科創産業園。
經過細致調查與反複研究,2007年,余杭區作出決定,將倉前高新技術産業區塊擴展爲以高等教育、高新技術産業、高尚居住爲特征的余杭創新基地——生態科技島,並于次年開始實體化運作。
爲確保創新基地建設的順利推進,促進高新技術産業的快速發展,余杭區制訂了《加快信息與軟件産業發展的若幹意見》,還專門成立了創新基地領導小組,抽調有關部門、鎮鄉的骨幹力量組成了籌備辦公室。
工作組最初只有40多人,但個個是精兵強將,其中不少後來都走上了領導崗位,有些至今仍在未來科技城管委會任職。
▲余杭創新基地當時的規劃範圍及用地功能分布圖
回顧那些年余杭創新基地的籌建經曆,創新基地領導小組有關負責人掰著指頭,說主要幹了三件大事。第一件是控違,將原先無序的土地和建設規劃都管了起來;第二件是項目招引,恒生、省委黨校等第一批落戶單位,就是那時候敲定的;第三件,也是最關鍵、影響最深遠的是啓動空間規劃。
爲此,他們特地請來深圳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和中國聯合工程有限公司,將從五常到中泰那一大片都納入了規劃範圍,總面積達到98.9平方公裏,是當時杭州城區最大的高新産業發展連片區塊。
▲目前未來科技城的最高地標大樓 攝影@Einspänner
“現在未來科技城的空間規劃當時就在做了,並且已經深化到天際線設計這一步。”創新基地領導小組有關負責人回憶,由于鄰近西溪濕地的緣故,市裏對創新基地的建築提出了限高要求。後來一些人吐槽未來科技城沒有中心,缺乏地標和制高點,某種程度上也與此有關。
但不可否認,沒有當年創新基地的思路謀劃,後來的余杭組團、未來科技城不一定能脫穎而出。
▲余杭組團
事實上,就在余杭著手打造創新基地的同時,2007年,杭州在第五輪城市總體規劃中提出了“一主三副六組團”的城市空間結構。倉前、五常及周邊閑林、中泰、余杭等鄉鎮的部分區域,被打包劃入余杭組團,並于2008年正式挂牌,成爲杭州第一個設立管理機構的組團。此舉也標志著,杭州市與余杭區在城市發展戰略方向上的正式會師。
過去二十年,中國城市化高歌猛進,成就斐然,也留下了一些遺憾和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城市發展需要機遇,也得懂得舍得。回顧未來科技城的區域進化史,這種博弈與妥協、機遇與努力幾乎伴隨始終。
▲未來科技城裏原住民老人 攝影@皖蘭
根據最初的定位,高等教育、文化創意是創新基地重點打造的方向之一。城西土著應該記得,文一西路以北、高教路以東,曾經是浙江理工大學科技與藝術學院(嘉泰學院)的所在地。2009年,位于浙江理工大學北側五百多米、占地面積是其數倍的杭州師範大學倉前校區也破土動工。當初的想法是從西湖區的浙大紫金港,到余杭的杭州大學城,再到臨安的浙江農林大學、杭州醫學院、浙江警察學院等,杭州城西形成一條高教走廊。不過想法沒有變化快,未來科技城永遠在變化中發展。
▲2009年時的浙江理工大學與2021年的杭州師範大學地塊位置變化
文化創意方面,有一個廣爲人知的故事要算跟香港知名企業英皇集團的合作了。
當時英皇集團看中了未來科技城管委會對面的兩塊地,計劃投資50億元人民幣,花5到6年時間建成英皇影視文化村,用來培養高級影視專業人才、制作高端影視作品、承辦大型活動慶典,並將適時發展中國影視作品版權交易市場。
▲英皇影視村曾經大概的規劃位置
整個影視村項目的建築面積超過60萬平方米,建設內容包括英皇影視學院、影視制作中心、可容納2000人的會演中心、約2200間客房的度假村等。“其中,英皇影視學院已經內定由成龍出任校長,而度假村的建設更是填補了杭州還沒有1000床以上賓館的空白。”創新基地領導小組有關負責人記得,當時跟英皇的合作方案已經談到相當細致的程度,2011年8月,雙方甚至還在黃龍飯店舉行了一場頗爲隆重的意向簽約儀式。
英皇方面,爲了表示對合作的重視,簽約當天,不僅集團主席楊受成、英皇影視學院校長成龍、世界華人協會主席程萬琦等悉數到場,還拉來了著名導演馮小剛、金像獎導演林超賢、笑星趙本山、音樂人李宗盛、周華健、金像影帝謝霆鋒、張家輝以及影星吳彥祖、容祖兒、劉亦菲等幾十位一線明星站台助陣。現場可謂高朋滿座、星光熠熠。
▲2011年9月19日下午,余杭區和英皇集團強強聯手,正式簽約。簽約現場星光璀璨,衆多明星到場。圖自杭州網
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楊受成表示對項目前景非常樂觀,還聲稱:“9月,我將帶領大隊人馬,包括許多影視明星來杭州正式簽約。”可惜計劃趕不上變化,由于港方的某些顧慮,項目最後無果而終。
但換個角度來看,這不僅爲後來未來科技城的開發建設留存下了大片寶貴的土地,也磨砺了招商引資人員的工作閱曆,從而使創新基地獲得了另外的發展可能。如今,這些地方相繼崛起了不少科技園與商業體,所以影視村項目的告吹究竟是福是禍,其實很難說。
況且,這些微觀層面的遺憾,並沒有改變從創新基地到未來科技城一路延續下來大的發展方向。比如“人腦+電腦”的産業定位,就一直堅持到了現在。至于對企業知識産權保護的高度重視,包括邀請英國的相關專家來給管委會的招商人員上課,這些做法在當時都是聞所未聞的,走在了時代的前列。
▲從當時正在建的海創科技中心望向中央公園及文一西路 攝影@洪培生
所以如今再回頭,大家已經能夠坦然面對那些遺憾。因爲城市發展終究要面向未來,而未來天然具有不確定性。20年前,誰也想不到杭州第三中心有一天會轉移到未來科技城——這片城西更西處的田畈上。
對于不確定性,是消極保守,還是積極進取,將帶來完全不同的結果。這點在未科的那些成功企業身上,在未來科技城自身的發展史上,同樣得到了生動地體現。
說到未來科技城的成功企業,必然繞不過阿裏巴巴。關于它從濱江到余杭的那次曆史性西遷,坊間至今流傳著一種說法:當初余杭爲了招攬阿裏,給了很多優惠政策,甚至連土地都是白送的。作爲那次招商工作的直接參與者與見證人,創新基地領導小組有關負責人對此給予了堅決否認。
據他回憶,在相關空間規劃大致確定以後,從2008年開始,創新基地管委會便開始了緊鑼密鼓的招商工作。起初,招商進展得並不順利。對外,很多地方人們壓根沒聽說過余杭,更不知道還有什麽創新基地;對內,如果去杭州其他區招商拉客戶的話,又難免給人挖牆腳的不良印象。
▲改造後的夢想小鎮 攝影@洪培生
好在此時,杭州另一個科創高地——濱江,在經過十多年高強度的建設後,土地開發已趨于飽和,産業轉移不可避免。于是創新基地領導小組有關負責人便帶了四五個人簡裝過江,與當地的相關高新科技企業進行接觸。
他們成功招攬到的第一家企業是恒生電子。作爲國內重要的金融軟件和網絡服務供應商,恒生電子2003年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主板上市後,董事長彭政綱便一直想搞一個專業園區,用于發展電子商務等新業務。無奈公司總部所在的濱江區土地資源緊張,實在找不到合適的場地。恰巧此時,遇到上門求賢的創新基地一行人,雙方一拍即合,便有了如今的恒生科技園。
相比恒生電子這類成熟産業,第二個簽約的阿裏淘寶項目,一開始大家對其B2B模式都有些看不懂。這也是阿裏之前接觸過很多地方,從杭州市內的幾個區,到省外的一些城市,但屢屢碰壁,始終定不下來的原因。
之所以最後落戶余杭,說來也是湊巧。有次阿裏一幫高管來城西考察,正好本地有家房地産公司的老板與其交熟,便介紹給創新基地認識。
當時,淘寶的B2B業務剛起步,企業還處于虧損狀態,所以對其提出的450畝的巨大用地需求,余杭方面很是謹慎,四套班子多次討論研究。爲了搞懂B2B模式究竟是怎麽回事,余杭區還組織了一幫人上網搜集行業專家對其發展前景的預測。結果發現沒有一個專家持反對態度,有些甚至還預測其未來每年將有20%的增長率。這點後來被作爲重要論據,擺上區委常委會,並最終統一了大家的思想,決定大膽引進淘寶。
▲阿裏 攝影@子夷
盡管接納了阿裏,但土地是不可能白送的。根據余杭區一位退休老領導的回憶,批給淘寶的450畝中有380畝是工業用地,定價48萬一畝,相當于當時的片區綜合價。另外70畝商業用地,則標價70多萬一畝。“總之政府方面沒有吃虧,更不存在白送之說。”
2008年2月5日,阿裏巴巴(中國)有限公司和余杭區政府正式簽約,啓動淘寶城項目建設,這也標志著余杭創新基地的建設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簽約儀式上,阿裏高層保證,“5年後淘寶網上交易額將達到1萬億,成爲一個大的經濟體”,這令在場的領導大爲震撼。當然也有一些人以爲阿裏在說笑話,結果到了2012年,淘寶的交易額果然突破了1萬億,比原計劃還提前了一年。
▲研究發現大部分西溪園區阿裏人選擇住在公司旁邊,區內居住人口占比約 52.2%,主要住在離公司較近的西溪北苑、翡翠城和歐美金融城周邊,但仍有 5.5%的上班族居住在較遠的濱江、蕭山。 數據來源@允九數據、智慧足迹
事實上,不只是引進阿裏這一件事,後來的海創園、夢想小鎮,也都是在沒有前例可循的基礎上,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性而做出的堅定選擇,並相繼取得了巨大成功。
今天,阿裏也好,海創園、夢想小鎮也罷,都已經成爲未來科技城的響亮名片。在這些龍頭企業和知名平台的吸引下,過去十年,未來科技城的常住人口保守估計增長了10倍,達到約60萬人;入駐企業數量已超過3萬余家,其中不乏OPPO、VIVO、字節跳動、富力中心等巨頭。
余杭因此連續多年蟬聯浙江經濟第一區。盡管成績背後,也還存在這樣那樣的一些不足,但這種在不確定狀態下大膽決策、果斷執行的幹事風格,讓人們對未來科技城克服困難、補齊短板的能力始終保持樂觀。
前不久,大數據公司“允九數據”做了一份針對阿裏西溪園區上班族的調研報告。當被問及“未來科技城有哪些需要改善之處”,有高達70.9%的受訪者選擇了“教育設施不足”,位列第一。
雖然這只是打工人的直觀感受,背後卻有著來自官方數據的支撐。根據杭州教育局網站和2020年杭州統計年鑒,未來科技城的幼升小適齡兒童與招生數之比達到1.05,也就是說,未來科技城每100個小學招生名額對應105個適齡兒童。而濱江、西湖、拱墅等主城區都是不飽和狀態,可見上述“教育設施不足”之說並非毫無根據。
▲教育資源不足,適齡兒童入學難度大。 數據來源:允九數據、杭州教育局網站、2020 年杭州統計年鑒
與此同時,未來科技城的民辦小學首輪搖號招滿比例卻只有33.3%,遠低于主城各區,只有濱江區(66.7%)的一半,而最高的上城區甚至達到了80%。
平心而論,這並非未來科技城獨有的現象,而是幾乎所有新城都面臨的成長煩惱。一方面,余杭創新基地一開始的定位是作爲産業園區,而不是城市來打造開發的,所以剛起步時,管委會將主要精力都放在了産業培育上;另一方面,未來科技城後來每年幾十萬幾十萬的人口增長速度,也是當初誰都沒有預想到的。
根據“允九數據”對未來科技城上班族年齡結構的調查,發現25至39歲年齡段占比超過8成。由于工資高、福利好,超過一半的IT人意向留在未來科技城。這麽多年輕人的湧入,帶來了住房、消費、娛樂以及子女教育等一系列需求的井噴。
▲未來科技城上班族年齡構成 數據來源@允九數據
事實上,早在余杭創新基地籌建初期,就曾考慮引進一家國際學校,並與新加坡、香港等地的國際學校進行過接觸。其中新加坡某知名國際學校也有意來杭辦學,爲此還專門做了詳細的市調,結果發現當時常住杭州的外籍人士只有90多人,創辦國際學校條件尚不成熟。誰能想到短短幾年時間,情況就發生了天翻地覆的改變。
從2013年左右起,未來科技城管委會便開始意識到這個問題的重要性,並專門制定了關于教育的三年規劃。根據“公、民並舉”的發展思路,近年來,未來科技城以每年2至3所的速度大量新建學校,同時引進了文瀾、人大附中、杭二中等知名教育集團,並對原有的鄉鎮學校進行改造提升。
去年8月21日,余杭區隆重召開了教育高質量發展奮進大會,提出“5年內建成100所以上高品質、特色化學校,其中包括51所幼兒園、26所小學、20所初中、3所高中……”的目標,還成立了包含北京大學、浙江大學、上海中學、杭州第二中學、學軍中學、清華大學附屬小學、上海徐彙中學等27所高校、名校的余杭名校教育合作聯盟,與上海市徐彙區教育局、中國美院等簽訂教育戰略合作協議,引進12名教育領軍人才成立工作室。
▲未來科技城第三初級中學、未來科技城第四小學、未來科技城第五幼兒園。
不只是教育領域的瘋狂補課,這些年,全省面積最大的浙一總部來了;地鐵5號線、16號線通了,12號線、13號線和4號線延伸等多條地鐵規劃公布了;可容納6萬人的國際體育中心官宣了;總建築面積約224萬方,包含科技館、圖書館、青少年活動中心、會議中心、會展中心、歌劇院等15個場館中心,以及媒體發布、商業商務、濱水碼頭等功能區塊,定位爲“杭州國際性的新一代城市公共中心”的未來科技文化中心也正在逐步成型中……
▲向上發展中的未來科技城 攝影@hexiang
當然,學校建設也好,新城開發也罷,都需要經曆時間的沉澱。對此不妨給予多一些耐心,就像對待成長中的孩子,教訓要吸取,經驗要總結,不足可以指出,成績也請多多點贊。相信用不了多久,未來科技城就能成長爲與主城區無異的宜居、宜業、現代化新城。
各位看官,你們對未來科技城的成績和不足有什麽看法,都可以留言給我們,未來的未科同樣需要自下而上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