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平路的和合祥批局
永泰街的光益裕批局
杉排路的玉合批局
汕頭是中國僑彙最重要的中轉站,據載,最早的專營僑批局創立于1829年,爲澄海人黃松亭創辦的有余莊批局。昔年汕頭的批局主要聚集在老城區的“四永一升平”。1882年汕頭有批信局12家,已設有南僑批業公所,這是海內外成立最早的批業公會
僑批,是華僑家書與彙款合一的特殊載體。僑批的批字來源于閩語,福建人稱書信爲“批”;潮語的“批”字則專指附寄款項的信件,回信稱“回批”。
南宋末年就己有潮汕人漂洋過海到暹羅謀生,並在沿海地區定居。除了傳統的自由移民外,還出現了一批批的“契約華工”。一些人是被“賣豬仔”到外國去作苦工的。這些旅居國外的僑胞,和他們的家屬通訊,或者把千辛萬苦掙得的一些銀錢寄回家,當時的辦法全靠“水客”、“客頭”帶送。後來,隨著出洋的潮人增多,水客承接業務的能力已經不適應新的需求,加上他們行蹤不定,人品不一,由民間自發興起、專門辦理僑批業務的“批局”、“批館”應運而生。這些批局專門辦理旅外僑胞的通訊和彙兌業務,與水客相比,批局信資廉宜,講求信用,有固定局址可跟進查詢,且服務周到。
在海外,凡有潮籍僑胞居留的地方,都設有“批局”、“批館”。從一份1946年統計的資料可看出,當年東南亞各國的潮幫“批局”、“批館”共有450余家,僅曼谷一地就達130家之多。新加坡、沙撈越、緬甸等地也是分布密集。與此同步設立在潮汕地區的總店、分號也有130家,其中汕頭市占70%以上。
批局遍布老城區
何敏波在《簡述僑批業發展過程中的潮商精神》中提及:汕頭是中國僑彙最重要的中轉站,汕頭最早的專營僑批局創立于1829年。據記載“專業僑批局之創于嶺南者,則數澄海人黃松亭在清道光九年(1829)設于汕頭之有余莊批局爲首始,次則致成,再次爲清鹹豐六年(1856)設于汕頭延壽街9號之德利信批局”。我從一些零星史料中也獲知,汕頭較早開辦的批局還有很多,如設在安平路223號的和合祥批局,清光緒十年(1884)開業,先是經營新加坡批後轉爲暹羅批;永興街42號的振盛興批局是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開業的,專營暹羅批;永泰街34號的光益裕批局是清宣統三年(1911)開業,先經營新加坡批後轉暹羅批,在暹羅的聯號也稱光益裕。永泰路37號的馬合豐批局開辦于民國初年,暹羅的聯號批局是協成順;永和街68號的有信批局,原爲有信銀莊,1921年創辦,股本達16萬銀元,總經理是畢業于上海中國公學的黃峻六。有信銀莊專設僑批部,除承攬海外聯號托解僑批外,還承解汕頭市和鄰縣同業解往香港的回批,是規模最大、信譽較好的一家。
昔年設在汕頭的批局主要聚集在老城區的“四永一升平”(即永興街、永泰街、永和街、永安街、升平路)一帶。自民國初年開始,這裏就成爲商貿活躍之地,商家青睐之處,行鋪林立,商號衆多。到了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汕頭市區約有大小商行、店鋪3000多家,其中“四永一升平”就占了近三分之一。與衆不同的批局多也是“四永一升平”一大特色,分布在縱橫交錯的街頭巷尾,據不完全統計,先後在這裏開辦的批局有:振盛興(永興街42號)、盛昌利(永興街62號)、進興昌(永興街64號)、同發利(永興街91號)、和興盛(永興街91號)、萬豐發(永興街123號)、益豐(永興街127號)、榮豐利(永興街130號);天外天(永泰街11號)、宏通(永泰街15號)、嘉隆(永泰路37號)、生利(永泰路41號)、思成(永泰路53號)、協成興(永泰路71號)、陳文記(永泰路95號)、泉利(永泰路104號)、信大(永泰路128號);悅記(永和街10號)、宏通(永和街41號)、理元(永和街83號)、光益(永和街85號)、成順利(永和街97號)、黃潮興(永和街97號)、永安(永和街99號)、普通(永和街109號)、致盛(永和街110號)、馬源豐(永和街112號)、裕大(永和街140號);馬德發(永安街36號)、萬興昌(永安街46號)、順成利(永安街54號)、和興盛(永安街73號)、福成(永安街86號)、陳四興(永安街86號);悅豐(升平路71號)、勝發(升平路102號)、源合興(升平路122號)、捷成(升平路134號)、廣源(升平路169號)等。
此外,在“四永一升平”以及“四安一鎮邦”範圍內,開辦的批局還有:義發(安平路42號)、榮大(安平路116號)、泰成昌(安平路136號)、老億豐(安平路159號);許福成(永平路133號);玉合(杉排路4號)、潮利亨(杉排路54號);森春(海平路10號)、福興(海平路22號)、複安(海平路55號)、陳萬合(海平路69號)、洪萬豐(海平路91號)、榮成利(海平路91號);福利(至平路14號)、福記(至平路31號)、陳富通(至平路69號);馬德發(商平路117號);致盛(德興路52號);廣泰祥(育善街29號);張廣泉(棉安街21號);福成(吉安街37號);永利(萬安街39號);綿發(怡安街1號)、恒記(怡安街7號);四興(鎮邦街49號);佳興(德裏街12號)、陳長發(德裏街93號);陳炳春(潮安街17號)、福茂(潮安街47號之3);廣順利(榮隆街22號)、裕大(榮隆街二橫);榮大(仁和街1號)、廣彙通(仁和街3號)、黃潮興(仁和街40號)、振豐盛(仁和街83號)、恒記(仁和街104號);鍾榮順(通津街4號)、協成興(通津街34號);陳萬合(益安街2號);吳順興(新潮興街64號)、李華利(新潮興街94號);信和成(大通街4號)等。
這些批局居多以經營暹羅(泰國)批爲主,也有經營實叻(新加坡)、印尼、安南(越南)等批的。由于開辦批局者多,所以批局更注重信資廉宜,講求信用。據《汕頭市志》載:“批局業務曆來得利較微,在外洋收批的手續費,是以當地對國內批銀之彙率加一批往複之郵資、派工等消費合計後,假定一批之銀數平均之。抗日戰爭前假定額在20-30元之間,以每元所得批費衡合彙率而成批價,作爲收費標准。寄款爲足假定額,批局則賠虧郵工費用;寄款超過假定額,批局則多得利潤。至于國內批局在1931年前每100元僅得利1元,要負擔派工消費等費用。1931年間改組爲公會,倡議增至2元。抗戰勝利後擬增至6元,外洋批局不同意,只在3-4元之間。這一時期汕頭批局付給各縣代理店的手續費每100元1元。”故此很多僑批局初期是一業爲主、多種經營的,尤其是早期的僑批局,當僑批業務還不是很興旺時,他們必須不斷拓展業務範圍,增加經營項目,包括爲水客提供食宿服務、代水客采辦貨物、過秤等,一是方便水客,二是吸引顧客,增加收入。
組建批業行業組織
汕頭埠批業的興起和發展,勢必就要成立同業組織作規範管理。“光緒八年(1882)汕頭有批信局12家,已設有南僑批業公所,這是海內外成立最早的批業公會。成立同業公會有利于在內部進行自我協調管理,如每年元宵後,有汕頭僑批公會立具《賞格》,報請當時專署所屬各縣市鄉鎮廣貼《告示》保護僑批,凡遇僑批被劫,所在鄉鎮全部由僑批公會付給。此外,還規定該縣僑批局半年內不准向肇事的鄉鎮派送僑批,所以各鄉鎮都以保護僑批爲職責,官民皆樂于協助其開展工作,故失批之事很少。除了內部進行自我協調外,同業公會也可以應付來自外部環境的幹擾。”(參見何敏波《簡述僑批業發展過程中的潮商精神》)例如在1918年,大清郵政准備一律取消民信局,汕頭埠僑批業同仁即派出代表上京抗爭,結果得以無限定展期,候國家郵政發展到有可能分發僑批時再作決定。1926年,南僑批業公所改爲汕頭華僑批業公會,會址設在永泰街4號,是各批局的聯合機構,當年有60多家批局加入該公會。
1928年,全國交通會議又決定取消民信局,旅居海外的華僑團體奮起反對,闡明僑批業便利海外僑胞、服務國內僑眷。最後當局決定,從民信局中分出批信局(即批局),專營海外僑胞寄出的僑批,民信局專營信件傳遞。1931年,汕頭華僑批業公會更名爲汕頭市僑批業同業公會。“至民國二十一年(1932)汕頭市有批信局66家(尚有規模較小者30家未參加公會),日軍侵占汕頭的民國二十九年(1940)僅存36家。此外運銷業、客棧業、茶業、酒業、糖業、出口業等有些也兼營僑批業務。”(參見《汕頭市志》)
此外,由于潮梅一帶水客人數衆多,聯絡也較佳,尤其在梅屬各縣水客等送信款特別占優勢,潮汕及瓊州也有一部分由其經手,于是汕頭成立了專門從事僑批業的水客聯合會南洋水客聯合會,這在廣東省內爲唯一的行業組織。
1935年,當局再以加強金融管理和統一郵政爲由,在取締民信局時也將僑批局列爲取締對象,但因僑批局深受民間信賴,且總部多設在海外,國家郵政依然未能取而代之;盡管僑批要通過郵政部門寄回國內,但在海外收批、國內送批仍由僑批局辦理。
1942年6月29日,成立汕頭市僑批業同業公會,其宗旨是發展營業、增進公共福利、矯正營業弊害,便利僑胞寄款。會員共有45家,其中來自潮陽籍13家、澄海籍11家、潮安籍8家、揭陽籍5家、普甯籍5家、饒平籍2家、豐順籍1家。據《潮州志》統計,1946年,在潮汕本土的潮幫僑批局有131家,在海外的潮幫僑批局則多達451家。1947年1月10日,汕頭市僑批業同業公會改名爲“汕頭市錢莊業商業同業公會”,同年3月1日,又改爲“汕頭市僑批業職業工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至1970年,汕頭僑批局和僑批站被撤銷期間,汕頭市有專營香港、泰國、新加坡、越南、印尼等地的甲種僑批局42家;乙種僑批業(代理甲種業務)14家;在國外,與國內僑批局有業務往來的批局103家。
作者: 陳楚金
來源: 汕頭特區晚報(2015.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