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古老山歌唱到4000公裏外 縣級小劇團綻放國際大舞台
“奴是水,郎是盅,輕搖緩蕩郎懷中,無盅奴家何所從,無水郎心便成空……”8月10日至12日,江蘇省張家港市錫劇藝術中心創排的大型錫劇《一盅緣》在香港東華三院黃笏南中學連演3場,在觀衆的熱烈掌聲中,該劇圓滿完成了作爲國家藝術基金2016年度傳播交流推廣資助項目的全部9場演出。
錫劇距今已有200多年曆史,又稱“太湖一枝梅”,從2017年3月起,這枝來自江南小城的“一枝梅”相繼在我國香港、台灣和新加坡三地“綻放”,驚豔了人們的目光。
《一盅緣》演繹的故事來自于流傳于張家港鳳凰山地區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河陽山歌中的《聖關還魂》。山歌講述了趙聖關與林六娘的“三生三世”淒美愛情故事,改編爲錫劇《一盅緣》演繹後,這個故事更多了對生死浮沉、愛情悲喜的思考——一盅酒,能否約定三生?一盅茶,能否再續前盟?一盅藥,能否治得相思?一盅孟婆湯,能否抛卻紅塵?錫劇和河陽山歌兩項非遺的對接,成就了《一盅緣》的獨特魅力——將原本簡約樸實的山歌賦予優雅,原本簡單平實的故事情節賦予靈魂。
錫劇《一盅緣》曾獲第十屆中國藝術節文華劇目獎、第十三屆中國戲劇節“優秀劇目獎”,領銜主演董紅是第26屆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
2017年3月10日,《一盅緣》在新加坡完成了她的海外首秀,中國駐新加坡大使館公使銜參贊房文新及夫人、文化參贊肖江華先生、科技參贊王蓉芳先生、新加坡戲曲學院院長林方華等觀看了演出。新加坡華樂團總監葉聰看完演出後激動地說:“我1981年離開上海,今天聽到錫劇,像是聽到了非常熟悉的鄉音,《一盅緣》抓到了‘愛與死’這樣一個經久不衰的命題,抓到了一份感人至深的情。”
一個縣級劇團爲何可以“行路致遠”?一個地方劇種何以呈現中國故事?
業內人士表示,《一盅緣》真正的創新在于“爲文化遺産提供了一個嶄新的發展思路”,有觀衆在留言中寫道,“傳統戲曲身段加入現代舞蹈元素,舞台效果驚人,美得扣人心弦。”
香港新聞工作者聯會會長張國良動情地表示,他出生于張家港,從小愛聽愛唱錫劇。“文化是民族的根國家的魂,而民族文化的根在民間、在鄉土,地方戲曲能到達更遠的舞台,確實意義深遠。”
張家港市錫劇藝術中心主任董紅表示:“感謝國家藝術基金提供資助,可以讓我們這樣的一個小劇團走出江蘇、走出中國、走上國際舞台。這對我們來說是一次挑戰,也凝結著很多期待。希望可以通過這次演出,促進多元文化的合作與借鑒。巡演雖短暫,但就像我們的《一盅緣》一樣——緣盡情更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