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打響時,解放軍昆明軍區第13軍擔負紅河西岸主攻任務,集中全軍3個步兵師、1個炮兵團、1個高炮團和配屬的2個炮兵團、1個坦克營、1個工兵團、1個防化團等兵種部隊,總兵力共計7萬余人,集中優勢兵力火力,准備一舉圍殲對岸的越軍約萬余人。
在第13軍進攻方向上,橫攔著一條寬約百米、水深3米的紅河障礙,能否順利地渡過紅河,是達成戰役勝利的關鍵一步。而戰前紅河沿岸下著大雨,致使水勢更加凶險,無法涉渡,而船渡和架橋都面臨遭到對岸之敵火力襲擊的危險。
爲完成作戰任務,在戰前一個多月時間裏,第13軍就進行了周密的組織和准備。該軍先後20余次派出偵察分隊夜間渡過紅河,滲入越軍縱深查明情況,對紅河右岸的地形和敵情進行了反複的觀察和偵察,基本上摸清了越軍的防禦規律。針對越軍一般在白天前出河岸分散守點,夜間收縮在高地上的工事內,防禦間隙比較大的特點,第13軍決心利用越軍的麻痹不備,乘隙偷渡紅河,一舉打破紅河防線。
爲保證渡河成功,第13軍各軍、師主要領導多次勘察了渡河場,組織力量修築進出道路,正確選擇了渡河地段,反複研究討論渡河方案,制定了詳細的渡河計劃。對部隊的待渡地域、舟橋和其他渡河器材的隱蔽位置、渡河的序列都作了明確規定,並作好偷渡和強渡的兩手准備。
根據上級的作戰方案,部隊專門進行了渡河演練,針對不同的敵岸情況規定了相應的渡河方法。軍、師炮兵群以火力保障渡河,每個師使用1個85加農炮營在河邊占領陣地,隨時准備支援射擊。各師設置了渡河指揮所,加強了渡河指揮及組織實施後續的架設舟橋行動。渡河前采取了隱蔽戰役企圖的佯動,出動汽車沿公路來回行駛和使用推土機在紅河左岸僞裝作業,掩蓋了渡河部隊操舟劃水的聲響。
因爲隱蔽企圖做得好,第13軍60000余人集結于與越軍僅一河之隔的待渡地域,而未被敵察覺,達成了戰役的突然性。在偷渡的當晚,越軍兵營內還在放電影,待渡河部隊打過去時,連銀幕都沒來得及收。據被俘獲的越軍供稱:“我們以爲你們在發動進攻前,肯定會炮火准備的,所以規定在你們炮火准備前,不得暴露火力點。當你們的部隊進來的時候,我們還以爲是偵察部隊,不是大部隊……”
第13軍成功渡過紅河,大出越軍之意料。敵345師師長還不相信,命令下屬再查再報,因而未能及時調整部署,加強一線力量。結果其一線防禦部隊被我軍分割包圍,完全潰敗,重鎮谷柳、柑塘很快失守。敵345師這時再出動機動部隊向前線增援,卻爲時已晚了。
作者微信公衆號:沈聽雪的曆史文集
更多精彩,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