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北大木偶:從鄉間院壩走向世界舞台
來自四川南充的川北大木偶,是世界唯一大木偶藝術,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被譽爲“世界罕見的木偶藝術,中國民間藝術的冠冕”。從韓國平昌冬奧會的熊貓隊長,到牛年春晚的機械大金牛,川北大木偶一次次令世界驚豔,傳遞中國文化自信。
近日,四川(南充)大木偶劇院辦公室副主任、川北大木偶戲編劇李洪波向封面新聞講述了川北大木偶始于傳統、基于創新、成于堅守的故事。
從院壩戲到驚豔世界的木偶藝術
中國四川大木偶戲,是世界唯一的大木偶藝術。2006年,入選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縱觀川北大木偶這一藝術形式,已經有300多年曆史,經曆了風風雨雨,一代又一代木偶人在此中前赴後繼、奮勇向前。”李洪波談及川北大木偶,別有一番自信和自豪。
世上木偶戲幾百種,大木偶卻是川北地區特有。川北大木偶源自四川南充,早期活躍于南充儀隴縣。李洪波介紹,川北大木偶最早是家傳藝術,是一個家班子。300年前,儀隴縣石佛鄉有一個以玩大木偶戲聞名的家族——李家班,傳到現在已經是第六代。李泗元,川北大木偶的國家級非遺傳人,8歲學戲,一輩子都和川北大木偶打交道。早年間他在廣袤的川北大地上走村串戶,參加廟會演出。曬場院壩就是最好的舞台,幕布一扯,鑼鼓一響,演員登台,精彩木偶戲就開始了。
新中國成立以後,逐步由私人戲班發展成爲縣木偶宣傳組、縣木偶劇團、市木偶劇團、省大木偶劇院。四川省(南充)大木偶劇院是川北大木偶戲的唯一傳承單位,是集導演、編劇、制作、演出爲一體的專業文藝院團。有大型神話木偶戲《玉蓮花》《紅寶石》《三打白骨精》以及歌舞《花傘舞》《變臉》《長綢舞》《木偶書藝》《千裏共婵娟》等一大批保留劇目。多次代表四川省參加國際性、全國性的重大藝術活動,多次榮獲國際、國內大獎,先後被表彰爲“全國文化系統先進集體”“國家文化出口重點項目”。
蘇聯戲劇家奧布拉茲佐夫多次欣賞大木偶演出,在他的戲劇理論著作中,用專門的篇幅對川北大木偶戲詳加敘述和贊賞,認爲其是“世界罕見的木偶藝術”“中國民間藝術的冠冕”。
讓大木偶成爲有“靈魂”的偶人
大木偶能像真人一樣靈動,背後有著難以想像的艱辛。92歲的李發海畢生獻身于大木偶造型,成爲省級非遺傳承人。經過研發,李發海、胡心映、鮮光慧、許學術、趙慶,一代又一代的木偶造型師創新制作材料,使大木偶輕巧靈活,省時省力。先是讓大木偶五官動起來,然後在頸部裝了一個制動機關,使其頭頸能像人一樣轉動。通過杠杆原理,讓木偶的腰也活動自如。大木偶在制作上的創新,很快給表演創新帶來無限潛力。
大木偶是怎樣制作出來的呢?一個主角木偶,身上有8-10道機關,2-3名制作師,至少要花半個月時間才能制作完成。一台80分鍾的大戲《龍門傳說》,四五十個角色,7名制作人員在40平方米的小房裏工作了整整16個月才完成。
“川北大木偶的傳承發展分兩大體系,表演體系和制作體系。”李洪波告訴封面新聞記者,川北大木偶發展到現在,藝術特點鮮明,體型高大,但非常靈活。經過長期藝術實踐,形成人偶同台,亦假亦真、以假亂真的藝術風格。大木偶造型生動、酷似真人,表演生動細膩,能穿衣解帶、拂袖撣塵、吹火點蠟、吸煙喝茶,且五官四肢靈動,能下腰叩首、舞刀弄劍、吹拉彈唱,尤其在表演神話、童話、特技等方面有獨到之處。而木偶制作上,傳承300多年,發展到現在已經形成頭、口、鼻、眼、形態、手等體系。
李洪波說,在演員和造型師心裏,大木偶是有“藝術靈魂”的偶人。
出訪多國問鼎世界木偶藝術殿堂
1987年,《玉蓮花》作爲文化部交流節目出國演出,就此,大木偶開啓系列驚豔之旅。曾先後赴俄羅斯、美國、英國、芬蘭、新加坡等40多個國家和地區訪問演出,每到一地,都令觀衆歎爲觀止。
《千裏共婵娟》節目榮登2013年文化部春節電視聯歡晚會;2018年2月在韓國平昌冬奧會閉幕式“北京八分鍾”文藝表演中,川北大木偶“熊貓隊長”驚豔亮相,贏得世界喝彩;央視牛年春晚上大木偶稻草人、大木偶機械金牛登台,向全球華人賀歲。
川北大木偶走向世界,問鼎世界木偶藝術殿堂。川北大木偶因此成爲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産,南充則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木偶聯會確定爲“國際木偶藝術周”主辦地,今年10月,藝術周將再次在南充舉辦。
“現在川北大木偶處于一個傳承有序的狀態,劇院內,我們有計劃有安排地讓年輕人逐漸走向更大的舞台。劇院外,在南充市委市政府關心下,與南充職業技術學院共同創辦了大木偶與皮影傳習班,目前有學生近60人,分爲表演班和制作班。”李洪波表示,川北大木偶是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産,下一步要做的工作就是不遺余力去推廣傳播大木偶這個非遺文化,跟市場接軌、跟時代接軌。
封面新聞記者 謝傑
來源: 華西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