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和區域一體化是當今世界政治經濟發展的兩大重要趨勢。隨著世界各地之間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方面面的交流日益密切正使我們所身處的這個藍色星球被濃縮爲一個“地球村”,與此同時世界各國依托于地緣經濟文化上的聯系形成了一個個區域性政治經濟合作組織:歐洲有歐盟、非洲有非盟、美洲有美洲國家組織……如今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都至少是一個區域一體化組織的成員。
相比之下亞洲作爲世界七大洲中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大洲卻並不存在這種足以涵蓋整個大洲的區域性組織。西亞阿拉伯國家形成了阿拉伯國家聯盟,東南亞國家形成了東南亞國家聯盟,中亞國家形成了中亞國家聯盟,南亞國家形成了南亞區域合作聯盟,但能涵蓋整個亞洲的區域性組織是不存在的。當然歐盟和非盟盡管各自包含了歐洲和非洲相當一部分國家,但事實上也都沒包含完本洲所有國家。
歐洲一共有48個國家,可歐盟只有27個成員國,在此之前曾加入過歐盟的英國還脫歐了。非洲有60個國家,而非盟有55個成員國。美洲國家組織倒是曾一度包含過所有美洲國家,但如今古巴、委內瑞拉、尼加拉瓜三國已退出該組織。如果單純看成員國數量占本洲國家數量的比例,那麽非盟、美洲國家組織成員國數量占非洲、美洲國家總數的比例遠大于歐盟成員國占歐洲國家數量的比例。
可如果要從區域合作的深度著眼則無疑歐盟最強:歐盟設立了歐洲央行乃至歐洲議會等一系列准聯盟機構,甚至絕大多數歐盟國家還使用著共同的歐元貨幣。歐洲國家爲什麽能形成歐盟這一國際區域化合作的典型呢?爲什麽亞洲國家不能形成類似于歐盟這樣的區域性合作組織呢?也許很多人對此的第一印象是亞洲人不如歐洲人團結,可如果我們深入分析就會發現這樣的感覺其實似是而非。
東亞中、日、韓三國的關系被戲稱爲:“中日友好靠韓國,中韓友好靠日本,日韓友好靠中國”。西亞的阿拉伯國家在人力兵力上占據絕對優勢的前提下卻因爲各自離心離德被以色列屢屢各個擊破。南亞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尼泊爾、不丹、斯裏蘭卡等國之間的關系也是錯綜複雜。這麽乍一看似乎很容易就會以爲亞洲人確實沒歐洲人團結,然而歐洲國家是自古以來一直都這麽團結一致的嗎?
先不說歐美基督教白人國家中俄羅斯被當成另類排擠在西方陣營之外,即使是在其他歐美國家中英國和法國曾爆發過長達百年的戰爭,德國曾在兩次世界大戰中與英、法、俄、美等國大打出手。很顯然歐美國家絕不是天生就比亞洲國家團結。事實上新冠疫情發生以來全體中國人團結一致共抗疫情才使得中國在全球疫情大爆發的背景下成爲了最安全的地方。
那麽你能說中國的民族文化是不團結的嗎?你能說曆史上受中國文化影響的朝鮮、日本、越南等國是不團結的嗎?同樣你能說西亞的阿拉伯人天生就是不團結的嗎?難道說默罕默德時代的阿拉伯人也不團結嗎?如果當時的阿拉伯人不團結,那麽他們怎麽能建立跨越亞、非、歐三洲的大帝國呢?事實上中世紀的阿拉伯人遠比歐洲人要團結得多。事實上歐洲白人曾是這個世界上最不團結、最善于內鬥的一個族群。
從中世紀起歐洲各國反反複複相互爭鬥了一千多年。曾幾何時光是德意志的土地上就存在過390個公國、侯國、貴族領地、騎士領地。中世紀的歐洲一直在戰鬥:不僅歐洲各國之間在作戰,而且各國內部的貴族領主也在作戰。你能說歐洲國家的民族文化是天然團結的嗎?在某種意義上歐洲史可以說就是一部戰爭史。歐洲國家真正展開卓有成效的區域合作其實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的事。
事實上正是兩次世界大戰的慘烈經驗促使歐美發達國家開始逐漸用合作取代爭鬥。二戰以後北約、歐盟等組織的成立爲歐美各國提供了政治上、經濟上、軍事上合作的平台。第三次産業革命在世界範圍內的推廣普及在使生産力日漸提高的同時也使得世界各國在技術上、經濟上合作的必要性進一步增強。越來越多的産業項目已不是單純靠哪一個國家的力量就能完成的。
因此隨著生産力的進步也就使跨國分工合作這種現象變得越來越普遍。歐美發達國家作爲全球産業鏈上遊的國家在經濟上、技術上都有廣闊的合作空間,因此自二戰以來西方發達國家就已形成了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産業圈子。歐美各國在經濟上合作的同時在政治、文化上的差異也相對較小:歐洲國家幾乎都是資本主義國家,或采用總統制,或采用議會共和制,或采用君主立憲制。
歐洲國家的經濟水平也大體相近:除了東南歐爲數不多的幾個國家之外絕大多數歐洲國家都是發達國家。歐洲國家普遍信奉基督教,其文化最初都可以追溯至古希臘-古羅馬文明。盡管各國具體信奉的教派存在天主教、東正教、新教之分,但這些教派都屬于廣義上的基督教。歐洲各國的語言文字盡管存在一定差異性,但大體上其實基本可以歸入羅曼語族、日耳曼語族、斯拉夫語族等幾個較大的支系。
曆史上歐洲國家之間的互動性本就很強:文藝複興、啓蒙運動、工業革命等曆史事件都對歐洲各國産生過共同的影響。相比之下非洲各國之間的聯系性沒這麽強,但非洲各國之間的差異性其實比起亞洲各國還是相對較小的:除了埃塞俄比亞和利比裏亞之外其他非洲國家大多曾是歐洲國家的殖民地,所以非洲國家之間也有著共同的曆史命運。亞洲國家之間的差異性與歐洲國家、非洲國家比起來是最大的。
亞洲其實可以明顯分爲東亞、東南亞、南亞、西亞、中亞、北亞六大板塊。這其中的北亞是俄羅斯的亞洲部分。俄羅斯盡管大部分國土位于亞洲,但俄羅斯的人文曆史是偏歐式的。剩下的五大板塊彼此之間存在極大的差異性:東亞主要是受古代中華文明影響較深的地區,南亞主要是受古印度文明影響較深的地區,西亞是伊斯蘭文明地區,中亞主要是突厥語族文化地區,東南亞則是同時受中華文明和古印度文明影響的地區。
亞洲這種多元文明起源的狀態和歐洲文明幾乎都源于古希臘-古羅馬文明構成了鮮明對比。亞洲各國不僅在傳統文化的起源上千差萬別,在現實的政治經濟層面也是全球差異性最大的一個洲:亞洲有中國、朝鮮、越南這樣的社會主義國家,有日本、泰國、柬埔寨這樣的君主立憲國家,有像韓國、菲律賓這樣的總統制國家,有像印度、巴基斯坦、新加坡這樣的議會共和制國家,甚至還有像沙特這樣的君主專制國家。
亞洲國家在政治體制上差異巨大,而在經濟水平上也是參差不齊:既有日本、韓國這樣的發達國家,也有中國、印度這樣的新興經濟體,還有緬甸、老撾、柬埔寨、阿富汗這樣的全球最不發達國家。另外西亞産油國盡管靠石油收入跻身富裕國家行列,但其産業體系卻並不發達。亞洲各大區域板塊之間巨大的差異性注定亞洲難以形成像歐盟、非盟這樣的面向全大洲的區域化組織。
亞洲內部各區域板塊形成了阿拉伯國家聯盟(阿盟)、東南亞國家聯盟(東盟)、中亞國家聯盟、南亞區域合作聯盟等多個區域合作組織,但並不存在類似于歐盟、非盟、美洲國家組織這樣的面向整個亞洲的區域性組織。即使在阿盟、東盟內部合作深度也遠遠不及歐盟。在阿拉伯國家聯盟內部對立有時是大于合作的。我們只要翻開中東地圖就能不難發現這一地區的政治碎片化現象。
中東地區大致可以分爲兩河流域、敘利亞、迦南地區、阿拉伯半島、埃及等幾大地緣板塊。各地緣板塊之間無論從地盤、人口、經濟産值等各方面看體量相當。這實際上意味著任何板塊都不具備強勢壓制別的板塊從而完成阿拉伯世界大一統的實力。曆史上遜尼派和什葉派長達上千年的爭鬥更是使中東阿拉伯國家內部普遍存在教派矛盾。在這一過程中雙方甚至不惜與異教徒結盟打擊對方。
由此可見同屬伊斯蘭信徒的遜尼派和什葉派之間的仇恨絲毫不亞于對異教徒的仇恨。除了民族宗教上的對立之外中東各國之間圍繞現實利益的爭奪也是頗爲激烈的。這點集中體現在對資源的爭奪上(尤其是對水和油氣兩類資源的爭奪)。民族宗教的沖突和現實利益的博弈糾葛在一起使中東國家之間形成了錯綜複雜的矛盾,甚至即使在同一個國家內部不同的部族、教派之間也是彼此視對方爲不共戴天的仇敵。
事實上如今很多阿拉伯國家仍是未完成現代化轉型的部族性質的國家。比如利比亞就至少有140多個民族與部落(其中影響力較大的就有30多個)。每個部落的人首先是聽命于自家酋長,而不是服從中央政府的領導。利比亞內戰的爆發在相當程度上就與這種國內部落林立的狀況有關,同樣也門內戰的爆發也和國內的部落教派矛盾有關。複雜的部落教派矛盾也是阿拉伯國家始終難以真正聯合起來的原因。
如果說複雜的部落教派矛盾是阻礙西亞國家區域合作的原因,那麽東亞國家之間的區域合作並不存在部族教派方面的阻礙因素。曆史上中國周邊的朝鮮、日本、越南等國都是受中華文明影響較深的東亞漢字文化圈國家。這些國家很早就模仿中國的典章制度完善了國家治理體系,因此與西亞阿拉伯國家那種部落林立的狀態是截然不同的,而且中、日、韓等國都是典型的世俗化國家。
如果中、日、韓三國能成功實現東亞一體化架構,那麽就將締造一個亞洲版的歐盟。考慮到中、日、韓三國的人口規模、經濟總量、軍事實力、科技水平可以說這一組織在國際上的影響力甚至可能超越歐盟。屆時三國之間可以實現有效的政治合作、經濟互補,從而以抱團的方式大大提升各自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事實上東亞中、日、韓三國之間的區域合作早就提出來了。
當然東亞一體化進程也面臨著諸多不確定的變數:首先日、韓均在相當程度上受到美國的控制,所以只要不排除美國的幹擾就難以實現東亞區域一體化的目標。除了來自美國的幹預之外目前東亞三國之間還面臨著意識形態分歧、領土爭端、日本戰爭曆史罪行問題、朝韓統一問題等諸多客觀實際問題。在這一系列因素的共同影響下東亞各國之間很難達成政治互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