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3846字,預計閱讀時間:10分鍾。
劃重點:
❶ 中國自貿區的發展成果顯然尚未讓所有人滿意,在熱度與現實的矛盾之下,如何依托自身區域優勢進行各具特色、切實有效的自貿區建設是必要之考慮。
❷ “自由”是經濟全球化局勢下的大勢所趨,“自由”也是貿易保護主義擡頭趨勢下的風險危機,如何把握“自由”還需要時間來慢慢修訂完善。
自2013年國務院正式批准設立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以來,廣東、天津、福建、遼甯、浙江、河南、湖北、重慶、四川、陝西等10個城市也相繼揭牌成立自貿區。2018年4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慶祝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周年大會上宣布支持海南推進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建設,一時間全國經濟建設迎來“自由”風潮。
自貿區和自由貿易港在國際上大都是設立在國與國之間,以減免關稅的手段來促進貿易發展。但是中國的自貿區是設立在國內的一個試驗區,在迎來改革開放40周年的這片土地上,如何賦予“自由”新的定義是國家經濟建設必須解決的難題。上海自貿區已經發展了5年,新的海南自由貿易港即將爲海南省帶來飛躍式的巨變,在這個時代的轉折點上,“自由”從何而來,又將去往何處?
01
自貿區是什麽?
自貿區最直觀的解釋就是“自由貿易”,何爲“自由貿易”?則要從中國大陸第一個自由貿易試驗區上海自貿區說起。
上海自貿區的前身是成立于2004年的上海外高橋保稅物流園區,當時的國內保稅區企業在産品深加工時,下遊廠商在出口時因貨物沒有産生增值稅,將無法拿到出口退稅。而上遊供貨廠家有一部分原料是從國內供貨,無法沖抵已付的增值稅,所以上遊企業先只能把貨物“出口”到香港,然後下遊企業再從香港“進口”同一批貨,由此來減少17%的增值稅。
外高橋保稅物流園區首次對進入物流園區的國內貨物實行“進區退稅”,取消了對物流園區企業進出口經營權的限制,適度放寬外彙管理,解決了貨物“香港遊”的問題。
2014年上海自貿區規劃爲4塊功能區域,範圍包括上海外高橋保稅區、上海外高橋保稅物流園區、上海洋山保稅港區和上海浦東機場綜合保稅區等4個海關特殊監管區域,2015年3月1日起,陸家嘴金融片區、金橋開發片區以及張江高科技片區也被納入自貿區範圍。上海自貿區的相關開放政策概括起來就是“境內關外”、“經濟自由”,即“自由區”是一個“境內關外”的經濟自由區:任何貨物就進口稅及其他各稅而言,被視爲在關境之外,免于實施慣常的海關監管制度。
這是航拍的上海自貿區(2016年9月21日攝)(圖片來源:新華網)
上海自貿區的設立和發展不僅是國家主動開放市場的創新改革,也是國際經濟環境波動下的形勢倒逼。促進經濟轉型和深化改革開放作爲新時代的兩大重要命題,不可避免地要求我國擁抱更廣闊的全球市場。
長三角地區是我國經濟發展最活躍的地區之一,上海港穩居全球第一大港的地位,作爲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選擇突破口和帶動港口腹地發展的需要,上海自貿區的設立不僅水到渠成,而且成爲了新時期區域經濟發展的裏程碑。從世界經濟自由化進程和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面臨的現實需求來看,上海自貿區作爲中國履行加入WTO的承諾和在TPP談判中的砝碼,對提升國際競爭力、應對周邊國家和地區競爭、建立國際航運中心和國際物流中心等方面應影響巨大。
02
自貿區怎麽搞?
繼上海自貿區之後,陸續在廣東、天津、福建,以及遼甯、浙江、河南、湖北、重慶、四川、陝西成立的自貿區形成了“1+3+7”東中西協調、陸海統籌的對外開放新格局。但這一波申辦自貿區浪潮帶來的並不都是改革紅利,事實上,連最先發展的上海自貿區都陷入了“步伐緩慢”的質疑。
根據陝西自貿研究院的數據顯示,2011年美國、歐盟、韓國、墨西哥的自由貿易區的貿易貢獻額占其本國貿易總額不低于30%,其中墨西哥自貿區額度占到了貿易總額的73%。而我國自由貿易區的發展則不樂觀,與其外協定夥伴的貿易額僅占對外貿易總額的23%,如果僅計算內陸非經濟特區的FTA貿易數值,則僅有11%,這與國際水平相距甚遠。
同時由于我國金融和通信行業的特殊性,導致我國自由貿易的開放程度無法與國際新標准、新規則有效銜接,上海自貿區的禁止涉足行業很多,這些禁令使得我國與完全自由貿易的標准還有不少差距。上海自貿區的完整名稱是“自貿試驗區”,既然是試驗,必然是要取得結果後向全國推廣。但社會經濟活動並不容試錯,法律框架需要在合規的範圍內細致斟酌,政策的執行需要時間來小心求穩,“慢”雖然讓不少人對自貿區的前景報以灰心的態度,但也是以穩爲先的改革策略帶來的必然要求。
與上海自貿區發展的“慢”相對的是,各地投建自貿區的“快”。自貿區帶來的資金流和政績名片讓各地政府爭先恐後地分享“政策紅利”,但是具體成效如何,恐怕還需要冷靜思考一番。
廣東自貿區南沙新區南沙港汽車碼頭(2015年2月10日攝)。(圖片來源:新華網)
短期內迅速成長起來的一批自貿區在發展上尚無明確方向,地域上的接近也使得彼此之間競爭激烈,短期內來看甚至會影響到區域經濟平衡發展。參照國際上知名的各大自由貿易區,鹿特丹自由貿易港利用其交通運輸便利的長處構建了一套完整強大的港口服務,建立公共信息平台,提供標准化方案,以此提供貿易上的便利。
在紐約港區,企業向境內關外出口的時候,可以自己根據關稅稅率選擇是按照産品還是部件來報關,保證了企業能選擇一個關稅稅率較低的項目進行報關程序,從而給企業更多的選擇空間來靈活實踐貿易自由化。迪拜自由貿易港內部還有很多大大小小的自貿區,這些自貿區之間存在著競爭關系,競爭機制也使它們提供更好的服務、更好的自主産品來吸引全世界的資金和商品。新加坡自由貿易港依托的是它的國際金融中心,在很大程度起到了拓寬資金來源、解決資金不足瓶頸的作用。
中國自貿區的發展成果顯然尚未讓所有人滿意,在熱度與現實的矛盾之下,如何依托自身區域優勢進行各具特色、切實有效的自貿區建設是必要之考慮。
03
自貿港的未來
2018年海南全省建立自由貿易港的消息一出隨即受到全球矚目,也使“自由貿易港”這個概念躍入國人眼球。簡單來講,自由貿易港就是升級版的自貿區。商務部原副部長、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魏建國曾在采訪中談到,自貿試驗區和自貿港有著不同的戰略定位,自貿試驗區的定位是“試驗田”,在特定地區探索試驗可複制推廣到全國各地的經驗。自貿港的定位或是全面開放的新高地,作爲全球開放水平最高的區域,需要在市場准入、金融制度、稅收等方面做出一系列特殊的政策安排。自貿港裏海關一線真正放開,貨物自由流動,取消或最大程度簡化入港貨物的貿易管制措施,簡化一線申報手續,在各種程度上都比自貿區要更體現出“自由”。
自貿區和自貿港功能對比(來源:湘君社)
選擇海南進行自貿港建設,其最大的優勢在于其獨特的離島式地理優勢。同爲自由貿易港的香港是全球經濟開放程度最高的地方之一,便是得利于其依托離島身份建立離岸貿易、離岸金融等模式的成功。據相關數據表示,以增加值和雇員人數計算,貿易和物流業是香港四大經濟之首。
2016年貿易和物流業占香港本地GDP22%,提供約730,700份職位。同年僅物流業便占本地GDP3.2%,提供147,800份職位。2017年,運輸服務占本港服務輸出29.1%。而另一全球自由港新加坡則是依靠地理優勢大量吸引中轉貿易,促進物流、資金流和人流的集聚,帶動區域的經濟發展,同時也確立了自己中轉樞紐的地位以達到“港城結合”、“以港興城”的目的。香港與新加坡的經驗完全可以被海南自貿港所借鑒,依托海南面朝南海、聯通海上絲綢之路的地理優勢,吸引大量貨物被引入海南進行儲存、加工、轉口,提升港口吞吐量和港口全球競爭力,港口的輻射作用開始顯現,中國擴大對外開放、拓展對外貿易的路途便可由此啓航。
既然是自貿港,則港口建設是重中之重,海南經濟特區已經迎來了第三十年,但海南省的港口吞吐量實力在全球甚至全國都稍顯落後,2018全省港口集裝箱吞吐量僅有213.7萬TEU。在對外貿易方面,2018海南全省外貿進出口總值849億元,僅占全國外貿進出口總值的0.28%。
而且由于海南島與大陸地區並沒有地面交通相連,在物流上必然處于相對的劣勢地位,加上島嶼地理環境封閉、腹地人口不多,海南自貿港的建設在短時間內還難以乘著政策的東風一躍而上。因爲外向型具有國際化運作能力的企業較少,2018年海南省重點圍繞旅遊業、現代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産業,面向世界500強、全球行業領軍企業和知名品牌企業開展點對點招商。截至10月底,全省累計簽約項目214個、落實項目96個;新設外資企業118家,同比增長81.5%。
除此之外,海南還啓動“百萬人才進海南”行動計劃,出台人才引進和培育政策,並面向國內外招才引智。5月中旬以來,全省各用人單位已引進人才2.7萬多人,其中高層次人才700多人。對于如何加強海南自貿港未來的港口實力而言,港口基礎建設和構建信息化物流網絡是海南自貿港“自由”之根本,而未來“自由”的程度和力量還要依托更具國際競爭力的開放政策作爲發展保障。
自上海自貿區設立以來,對于自貿區、自貿港建設的的呼聲與質疑聲此起彼伏。改革從來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過程,無論海南自貿港還是上海自貿區,在當下去談論其設立的得失還是爲時過早。“自由”是經濟全球化局勢下的大勢所趨,“自由”也是貿易保護主義擡頭趨勢下的風險危機,如何把握“自由”還需要時間來慢慢修訂完善,但“自由”的本意——更輕松的環境、更開放的心態、更平等的態度,是我們必須前行的一步。
來源/港口圈微信公衆號
責編/張廣琳 審校/王瀝慷 監制/李雨思
投稿/糾錯:[email protected]
加入我們:[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