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主席日前在致金磚國家政黨、智庫和民間社會組織論壇的賀信中指出,“中國願同包括金磚國家在內的世界各國一道,加快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穩步推進全球發展倡議落地落實,共同構建全球發展共同體。”面對全球經濟社會發展領域的嚴峻形勢,習近平主席的莊嚴承諾爲金磚國家助力全球共同發展增添動力,爲整個國際社會履行責任擔當、共同推動全球發展邁向平衡協調包容新階段指明了方向。
全球發展倡議由習近平主席在2021年9月召開的第76屆聯大會議上提出。這一重大倡議切中世界大變局、疫情大流行的形勢要害,聚焦各國人民對和平發展、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期盼追求,高度契合各方需要,一經提出就得到聯合國等國際組織和衆多國家響應,目前已有100多個國家表示支持,53國加入“全球發展倡議之友小組”,爲動蕩變革的世界注入穩定性和正能量。
大家一起發展才是真發展
古語雲,“先謀于局、後謀于略,略從局出”。當前,疫情嚴重沖擊全球發展進程,挫傷發展中國家自主發展能力,疫後經濟複蘇不均衡更加劇全球發展不平等,如期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面臨前所未有挑戰。全球發展倡議正是針對此時局而提出的中國方案,直指發展不平衡不充分難題。
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總鑰匙,全球發展倡議將發展置于全球宏觀政策框架突出位置。協調全球宏觀政策需兼顧發展機制對接和外溢風險管控。發展機制對接既包括各國發展規劃、區域發展機制、多邊發展平台三個層次有效銜接,也包括經濟、社會、環境等多領域發展效益協同並進。外溢風險管控要求主要發達國家采取負責任的經濟政策,避免壓縮發展中國家合理發展空間、沖擊正當發展權益。
中國的發展彰顯出明確的角色觀,高度重視將自我發展融入世界共同發展。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同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在目標、原則、實施路徑上高度吻合。通過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中國既提高了國內各區域開放水平,拓展了對外開放領域,推動了制度型開放,更探索了促進共同發展的新路,實現了同共建國家互利共贏。
剛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中國人民都記得那句著名的“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全球發展倡議的核心理念同樣呼籲各國堅持以人民爲中心的發展。在該理念指導下,中國主張和聯合國議程在消除貧困、實現糧食安全、能源資源的可負擔性等目標方面形成合力,在應對疫情、氣候變化、保護環境等全球性挑戰方面讓“人類是一個整體、地球是一個家園”的共識在全球深入人心,共同爲全球發展描繪了充滿希望的願景。
可持續發展才是好發展
面對全球化經濟發展、全方位社會參與、多方面挑戰激增的時代背景,謀一己一域一時之利顯然既狹隘也行不通。人類共同發展願景的實現需要包容、創新、可持續的思維來支撐。
全球發展倡議呼籲有能力的國家堅持普惠包容,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好更公平地惠及各國人民。國際社會客觀條件的多樣性,使得國際合作得以實現優勢互補;也正因爲國際社會主觀意願上對發展的共同向往,才使得國際合作得以實現協同增效。各國人民自主選擇的發展道路和發展模式應該得到尊重。不同國家、不同文明要根據發展程度、社會制度、文化價值觀的多樣性,兼顧各方訴求、包容各方利益,在彼此尊重的合作中實現共同發展、在求同存異的諒解中合作共贏。
全球發展倡議呼籲各國順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的時代潮流,堅持創新驅動,攜手實現跨越發展。數字經濟與綠色經濟是疫後各國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兩大重要方向。高水平科學技術含量是數字經濟與綠色經濟的鮮明特征。閉門造車的單打獨鬥難以跟上科學技術更新換代的速度,以鄰爲壑的“平行體系”更限制了科學技術成果轉移轉化成效,唯有國家間基于優勢互補的合作才能推動研發成果盡快跨越商業化應用臨界點,爲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提供不竭動力。
全球發展倡議強調了完善全球環境治理、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重要性。在疫情沖擊下,中國向世界作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承諾,是主動承擔起全球環境治理義務的負責任大國行爲,也是以實現自身綠色低碳轉型爲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貢獻更大能量的務實行動。“雙碳”目標意味著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要用全球曆史上最短的時間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強度降幅。中國與其他國家在綠色低碳技術研發端與應用端的高度互補性爲國際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礎。中外圍繞氫能、核能、智慧能源等新興技術開展聯合攻關並加速成果轉化前景廣闊,非化石能源占比上升的綠色能源潮流有利于能源領域國際關系從傳統的資源競爭型向技術合作型轉變。
以開放合作共贏胸懷謀劃發展
思路決定出路。人類社會要持續進步,各國就應該堅持要開放不要封閉,要合作不要對抗,要共贏不要獨占。從“本國優先”的角度看,世界是狹小擁擠的,時時都是“激烈競爭”。從命運與共的角度看,世界是寬廣博大的,處處都有合作機遇。
爲助力發展中國家纾困,全球發展倡議主張堅持行動導向,緊扣發展中國家最迫切的民生需要,聚焦減貧、糧食安全、發展籌資、工業化等重點領域推進務實合作。從在中國境外數十個國家和地區年種植面積達800萬公頃、年增産稻谷可多養活數千萬人的中國雜交水稻,到解決了近11萬盧旺達民衆日常生活用水需求的200口水井,再到有600個床位可全天候提供完善醫療衛生服務的老撾瑪霍索綜合醫院,中國始終以兼濟天下的胸懷,不遺余力地支持發展中國家保障和改善民生,致力于與各國合力建設遠離貧困、共同發展的美好世界。
全球化時代必須有開放的胸懷。全球發展倡議以中國的新發展爲世界提供新機遇。老撾是東盟唯一內陸國,山地占國土面積80%,交通不便給人民生活和國家發展帶來了諸多限制。中老鐵路是中國“一帶一路”倡議與老撾“變陸鎖國爲陸聯國”戰略對接項目。開通半年來,中老鐵路客貨運輸量質齊升,累計發送旅客327萬人次,發送貨物403萬噸,國際物流大通道作用顯現。目前,中老鐵路的貨運種類已逾百種,惠及泰國、緬甸、老撾、馬來西亞、柬埔寨、新加坡等近10個國家和地區,有力帶動了沿線經濟社會發展,提升了區域互聯互通水平。
共同構建全球發展共同體
國泰民安是各國人民的共同願望,命運與共是人類面對曆史潮流和時代命題的正確選擇。近期研究發現,由于氣候變化和陸地沉降的疊加作用,新西蘭海平面正加速上升。最快可能在2040年,新西蘭首都以及最大城市將受到明顯影響,許多近海低窪地建築和公路或被淹沒。在類似這種前所未有的全球性挑戰面前,各國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只有大家攜手合作,才能共渡難關。在全球氣候變暖、海平面上升乃至火山災害等自然挑戰面前,中國-太平洋島國命運共同體不斷走深走實是個鼓舞人心的例子。在與太平洋島國相互尊重、共同發展全面戰略夥伴關系框架下,中國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建立中國-太平洋島國應對氣變合作中心、減貧與發展合作中心、應急物資儲備庫等合作平台,同島國分享減貧經驗、深化發展合作,樹立了南南合作典範。
習近平主席提出全球發展倡議和構建全球發展共同體的中國方案,具有重大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方案順應了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緊緊依托發展這個硬道理,全力破解發展難題、創造發展機遇,蘊含了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寶貴經驗,回應了各國人民追求更美好生活的強烈願望,爲各國聚焦發展、團結發展、共同發展提供行動指南,注入思想動力,是中國助力重振聯合國全球發展夥伴關系的重要宣示,有助于國際社會形成合力,加快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
2015年的聯合國大會第70屆會議上,各國共商通過了《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爲接下來的15年世界和平與發展設定17項努力目標。中國不斷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以更短的負面清單、更優的營商環境、更大力度的制度型開放同世界分享中國機遇。第四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吸引了127個國家和地區的近3000家企業,參展國別、企業數量雙提升。在近150個國家和30多個國際組織支持下,共建“一帶一路”克難前行,正在成爲造福世界的“發展帶”、惠及民生的“幸福路”。2021年中國申請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定》和《數字經濟夥伴關系協定》,2022年1月1日《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協定》正式生效,中國在保護主義的逆風中邁出區域合作新步伐,以自身行動诠釋了全球發展共同體的時代意義。
(作者:于江、張馨,分別系習近平外交思想研究中心專職副秘書長、習近平外交思想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