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盟頭條電 目前,新加坡本地農産品生産量還占不到國人營養需求的10%。下個月正式成立的新加坡食品局將負責落實這一“30·30願景”。到了2030年,本地出産的農産品將能滿足國人三成的營養需求。
新加坡政府並將爲此加速推動國內農産品行業的高科技轉型,借助創新和可持續的農耕和漁業養殖等技術,減少對進口食品的依賴。
3月7日,新加坡環境及水源部長馬善高在國會撥款委員會辯論環境及水源部開支預算時指出,這是一個宏大的目標,所設下的農産品生産量要比目前的高出好幾倍。
新加坡農糧獸醫局回複《聯合早報》采訪時解釋,國人的營養需求主要分爲蛋白質(25%)、主食(25%)和蔬果(50%)三大種類,並以保健促進局“我的健康餐盤”(My healthy plate)爲依據。
農糧獸醫局發言人說:“我們希望國人最終所吃的食物中,三成是由新加坡生産。把本土食品産量換作國人營養需求的百分比,是一個更廣泛全面的標准,能更好地反映新加坡人的實際食物需求。例如某一種食物因國人飲食喜好或習慣的改變,食用量出現變化,但它所屬的營養類別卻保持不變。”
目前逾九成糧食從外國入口
馬善高指出,新加坡超過九成的糧食從外國入口,因此可直接感受到全球食品市場的不穩定性。
他說:“本土生産將能降低我們對進口食品的依賴,在海外供應中斷時緩解沖擊……要實現‘30·30願景’,本地農産品業者須采納新的解決方案提高生産力,實踐研發成果,加強對氣候變化的應對能力,以克服我國的資源局限。”
“我們的農産品行業需要展現新格局。支持本地農場進行創新和提高生産力,是落實本土生産策略的關鍵一環。”
農糧局提供的最新資料顯示,本地目前有226個持牌食品農場,包括三家雞蛋農場、111家海上或深海漁場、11家陸地漁場,以及81家蔬菜農場。
馬善高說,政府接下來將與本地漁場合作,協助業者邁向高生産力和可持續的經營方向,把新加坡打造爲熱帶水産養殖中心;並繼續擴大采用先進技術的室內農耕生産,以及進一步支持越來越受業者關注的都市農業,如在屋頂空間耕作。
食品局推出“三大食物籃子”策略
由李顯龍總理親自領導的研究、創新與創業理事會(Research Innovation and Enterprise Council,簡稱RIEC),將撥款1億4400萬元支持農産品科技相關的研發工作。
食品局在4月1日成立後,農糧獸醫局把食品相關的工作交由這個新法定機構處理後便會走入曆史。
馬善高3月7日也勾勒了食品局所肩負的使命——確保食品安全,供應有保障。
食品局也將負責監督整條食物供應鏈,從農場到餐桌的整個流程。該局將與業者攜手推動本地農産品行業的轉型,爲國人提供優質的工作。
食品局接下來將通過“三大食物籃子”策略,進一步保障我國食品安全。除了大力推動本土生産策略,另兩個“籃子”是尋找多元化的進口食品供應源,以及協助本地企業拓展海外市場,把在國外種植的農産品帶回本地。
國會撥款委員會7日通過了環境及水源部的2019財政年27億5227萬元開支預算,今天會繼續辯論文化、社區及青年部的開支預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