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爾德前天在中國全球化智庫名家對話線上論壇上分析中西關系的發展。(視頻截圖)
作者:黃小芳
中國下來20年的人口結構變化,將改變非西方國家之間的平衡,同時推動中國與面對相同問題的西方國家加強醫療領域合作;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高級國際關系學院副院長凱爾德認爲,這將有助于穩定國際關系局勢。
凱爾德(Kent Calder)前晚(1月18日)在中國全球化智庫名家對話線上論壇上指出,下來10年將是中西關系脆弱的過渡期;但長遠而言,中西關系下來20年的發展較爲樂觀。
中國國家統計局周一(17日)發布的數據顯示,中國去年淨增人口數量創近60年新低,老齡化速度明顯加快。65歲及以上人口占全國人口的14.2%,達到深度老齡化的水平。此前有分析預計,中國人口將在2040年左右進入超老齡化階段。
中國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65歲及以上人口占全國人口的14.2%,達到深度老齡化的水平。(新華社檔案照)
凱爾德分析,下來20年內,中國的老齡人口將成爲社會越加重要的組成部分,意味著醫療也將成爲中國下來的關鍵領域。中國可以從正經曆人口老齡化的國家身上借鑒經驗,各國也必須推進醫療研究的合作。
凱爾德認爲,世界無疑已經邁入非西方國家崛起的時代,中國必然將成爲非西方國家中最重要的國家,但非西方國家之間的平衡將發生變化。
他舉例說,面對人口老齡化問題的日本、歐洲和美國經濟都開始放緩,中國的經濟增速下來也將減速。非西方國家之間會出現新的平衡,最終將有助于穩定目前脆弱的國際關系。
出席同場論壇的學者,包括倫敦國王學院中國研究院院長布朗(Kerry Brown),以及新加坡前資深外交官馬凱碩(Kishore Mahbubani)。
布朗分析西方過去500年來的對華觀點時指出,西方的論述明確分爲兩派,一派是把中國理想化,認爲中國帶來巨大商機;另一派是懼怕和妖魔化中國,把中國視爲政治和地緣政治威脅。直至今天,這種兩極化的論述仍未出現根本的改變。
布朗提醒,兩極化的論述模式將導致媒體、政治和輿論無法應對目前極爲複雜的國際形勢。他形容,“這等于是把牛頓前的物理學(pre-newtonian physics)應用于量子時代,結果將是災難性的”。
布朗認爲,西方目前急需創造出更適當的論述方式,以應對下來國際關系越加艱巨的時期。
馬凱碩也指出,世界上目前出現兩種聲浪,一種是呼籲各國合作應對共同挑戰,另一種是推動中美兩個大國進行激烈競爭。
他強調,全球78億人口中,60億人不住在中美,因此中美以外的人必須嘗試說服中美,爲這場地緣政治競爭按下暫停鍵。
馬凱碩強調,中美以外的人必須嘗試說服中美,爲這場地緣政治競爭按下暫停鍵。(法新社檔案照)
馬凱碩說,亞細安領導人都希望中美能停止競爭,協助他們解決疫情、氣候變化、貧困等更急迫的問題。他敦促包括學界在內的更多人發聲,敦促中美聚焦人類眼前面對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