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應新加坡共和國親友小姨的盛情邀請,中華人民共和國小市民“老徐”攜夫人,抱女兒應邀對新加坡進行了爲其一周的非國事訪問。
一下飛機,在新加坡樟宜國際機場的半地下停車場,老徐受到親友們的熱烈歡迎。
訪問期間,老徐通過入關、換幣、買煙、購物、餐飲、旅遊、問路等多種形式,通過標准國語和六級英語以及眼神接觸,與新加坡民間各界人士進行了廣泛深入的溝通。加深了兩國民間了解、增進了友誼與交流。
考察期間,老徐不顧炎熱,不畏辛苦,輕車簡從。以步行、巴士、地鐵、出租車等交通形式,深入社區、街道、商場、金沙賭城、小印度、聖淘沙、牛車水、高校、中學、餐飲等各個場所。
對“坡縣”的地緣政治、教育文化、經濟發展、城市建設等諸多方面有了更新的認識與了解。成果豐富,收獲滿滿。
在爲期一周的考察訪問期間,威攝于“坡縣”號稱“罰款國家”的嚴刑峻法壓力,老徐成功戒除了隨處抽煙、大聲講話、亂扔垃圾的醜惡陋習。受到了新加坡人民的普遍贊譽。並與海外親友共同簽署了《加強交往,下次再來一定空手來》的雙邊協議書。
從機場去小姨家的路上,我不停向兩邊觀望。中國的確發展太快了,以前對于國人極其羨慕的花園城市,現在看起來,不過如此嗎,我們大南昌的紅角洲就可以與之相比。
小姨家住的是公寓,是新加坡有別于政府組屋項目的統稱。小區正好有一些工人坐著外牆升降機在清理牆面,小姨說,新加坡這裏的建築經常動不動就清洗一遍外牆,使得許多老房子都顯得很幹淨。
進入屋內,我倒是發現一些特別的地方,爲了避免中餐油煙汙染環境,新家坡住宅房屋設計沒有考慮煙道,更不會允許裝什麽無煙竈台,廚房排煙是被管制的。
這一點讓我這個“吃貨”感覺萬念俱灰,沒有了煎炒油炸的中餐還是中餐嗎,難道每天只能吃東北亂炖,浏陽蒸菜嗎。
政府管天管地這都管,這不是要從廚房開始斬斷我大中華飲食文化的根嗎,其心可誅也!
陽台旁邊有一間小小的房間,開始我還以爲是保姆間,但一看太小不像,後來了解到是避難室,是預防高層火災以及戰爭的。這一點我倒是非常認同,新加坡的憂患和安全意識可見一斑。
新加坡屬于熱帶氣候,幾乎天天下雨,且植被極其豐富,但卻沒有蚊子,這讓我匪夷所思。
後來了解,新加坡政府衛生防疫部門對蚊子這個小生命斬草除根的方法已經到了喪心病狂的地步,發現一個蚊子飛堪比國防部門雷達發現別的國家戰鬥機非法進入領空一樣如臨大敵。長期的根治加上密切跟蹤,致使蚊子在新加坡絕種。
能把蚊子都滅掉,城市管理的精細高效“見微知著”。慢慢的,我開始了對這個縣域面積大小國家的深入了解。
貳
“共産主義”的新加坡組屋建設
由于自身行業的關系,我一到新加坡就對其房地産非常感興趣,一趟了解下來,尤其是政府建屋發展局的組屋建設讓我吃驚不少。
新加坡是世界上消費水平最高的國家之一,但在這個國家卻沒有一個房奴,基本上實現了人人有所居。大約有80%的新加坡人都住在政府組屋裏。
新加坡的組屋不像我們經常看到的香港那種高密度,鴿子籠般的公租房。組屋的面積二房都在80多平方,三房在90多平方,甚至有些達到140平方。一問價格更是讓人羨慕不已,大概也就在20萬-30萬新幣之間,折合人民幣也就100多萬,折算成單價也就12000-13000/㎡之間,比我們南昌這個二線中的城市都便宜30%左右。
並且新加坡的組屋,不像我們的經濟適用房,位置偏遠,設施匮乏,品質低端。坐在車上,你能看見的住宅,大多數都是組屋。新建的組屋從外立面看,不乏高大上的品質。組屋聚集的區域都有自己的醫院、學校、商場和辦公區,還有一般步行不超過十分鍾的地鐵、巴士等公共交通站台,生活極其便利。
發展到現在,新加坡的新建組屋越來越“變態”,明明是政府經濟適用房,比我們的精裝商品房還好。全部精裝修拎包入住不說,還自帶空調冰箱洗衣機。
政府部門還專門負責定期給組屋翻新外牆、維修電梯,即使屋齡較長,房子看上去也絕對不會破敗不堪。
另外新加坡的組屋還有些奇怪的規定,比如控制組屋各族群的購買比例,比如某個組屋項目華人如超過了75%,又或者馬來人超過15%的比例,就不再接受該民族的購買申請,想買只能去別處購買。
該話題涉及新加坡對多民族的治理,因文章篇幅,不便展開。
三
“驚豔全球”的新加坡教育
表弟在新加坡讀初級學院二年級,相當于我們的高三。我驚奇的發現,他經常下午不上課,自己找些複習資料在看。這讓我簡直不可思議,別說高三,國內我們初二的學生都被堆積如山的作業和課外輔導失去了自由。
更爲奇特的是,他小小年紀竟然還在學校組織了一個模擬聯合國運作的課外活動,最近幾年還經常出國參加國際交流項目,大量的精力投入了這個方面,親戚非常焦急,怕他影響學業。但我隨意與他交談的結果又讓我大爲感慨。
請原諒老徐這般沒見過世面,文中經常咋咋呼呼,大驚小怪。
表弟就讀的新加坡“萊佛士書院”我早就知道他的盛名。但它如此之牛還是讓我吃驚不小。
他們每個年級將近1200名學生,每年能上美國常春藤名校的數量接近150名,超過十分之一;獲得申請進入牛津、劍橋等英國頂級世界級名校的人數約80名左右,竟然超過了英國本土大名鼎鼎的伊頓公學。
以上兩項指標除去美英本土的中學,在海外中學的入學比例排名全世界第一。
至于本土的新加坡國立大學、新加坡理工大學這兩個在亞洲經常綜合排名第一、第二的大學,幾乎可以躺著進。
在海外非常強調第一學曆背景(一流學校的本科比碩、博難進),且美國名校不光看分數,直系親屬是否爲校友、家庭背景、自身綜合素質、面試成績都非常苛刻的情況下,新加坡的中學生能獲得世界的認可,取得這一成績,的確讓人深思。光憑英語是官方語言,但英聯邦國際比比皆是,顯然說不通。
由此我對新加坡的教育産生了濃厚的好奇。
教育于新加坡而言,堪稱“國之命脈”。這話一點也不爲過。
李光耀曾說新加坡什麽都沒有,只有人。
而且按照老李唯遺傳基因論的標准,新加坡人都是中國廣東福建世代農民、漁民的後裔,先天智商基因並不高,不像中國大陸“士大夫”的後代較多,可挑選的“優良品種”很多。
因此新加坡爲了國家的長遠發展,要保證每個人都受到最好的教育。
實際上,各個國家在表面上都會喊出重視教育的口號,但真正落實執行到位的,新加坡可謂處心竭慮。
在新加坡所有的部門裏,只有教育部長是兩位,分管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除國防外,新加坡教育的投入經費是最高的。
新加坡的教師是隸屬于公務員系統,屬于國家的公職人員。薪資高于一般公務員。社會地位就高出一籌。
在教師的培養上,新加坡教育部每年會花費巨款,選拔高中最優秀的學生,全額資助他們去英美頂級學校攻讀本科和碩士,然後在他們畢業後回到新加坡國立教育學院,經過一年的系統培訓和入校實踐,進入各個公立學校。
生産線般的精英化教育真正從娃娃計劃抓起。
新加坡實行精英教育。從小學開始就層層選拔,對于好學生,學校、社會都會傾注全力去培養。進過小學、中學層層篩選,到了類似國內的高中時,學生的分流基本已經完成,有學習天分的孩子進入初級學院准備進入大學。
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使得在學習上沒有天分的孩子在類似國內初中畢業後可以選擇去各種職業學院學習一技之長,由于新加坡教育從小就重視孩子的興趣培養,選修課程五發八門,孩子即使沒能進入名校,考取大學,但也受到了很好的綜合素質教育。將來就業也很好。
新加坡教育制度以嚴格著稱。新加坡的中小學至今允許校長或訓導主任在家長同意的情況下使用鞭刑處罰學生,有些時候鞭刑是公開實施的,雖然很少施行。
新加坡的教育也注重體現公平。不用權勢和金錢,只要孩子成績好,就可能進名校。而且政府花樣繁多的助學金計劃和各種社會獎學金使得相對貧困家庭的孩子不至于因爲經濟原因,失去讀名校的機會。有些讀書好的孩子,不但不花錢,還能賺錢。
另外強調的是孩子的課外活動。 新加坡從小學二年級至大學都有各種各樣的CCA。所謂CCA是英語 Co-Curricular Activities的縮寫,就是“課程輔助活動”,類似于中國學校的拓展選修課一樣。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加入不同的團體。
CCA在中國,課外活動不是強制的,而新加坡的CCA卻是直接和升學挂鈎。在CCA得分較高的學生可以享受“升學優待”,相當于中國高考的額外加分。許多初級學院和理工學院每年都會保留一定學額,給課外活動表現突出,卻低于入學成績要求的學生。而CCA的推進和實施是英美名校對新加坡學生認可的重要原因。
正所謂:不玩虛的,玩實的。傾心注入,必有回響,在舉國上下多年勵精圖治下,新加坡教育別具一格,驚豔全球!
肆
新加坡取得今天舉世矚目的成就,並且一直穩定前行,不得不提到他的建國者李光耀。
1965年8月9日,馬來西亞國會以126票贊成、0票反對的壓倒性優勢,將新加坡從馬來西亞聯邦中除名。未參會的李光耀得知結果後,往沙發上一靠,雙眼一閉,然後嚎啕大哭。新加坡從此被馬來西亞趕出,被迫獨立。
經過50多年的發展,
全球安全指數、全球最佳移民目的地新加坡排名世界第一;
政府清廉度指標亞洲第一;
亞洲高校排名中,新加坡國立大學多次被排名第一;
全球人才競爭力指數排名世界第二;
新加坡人均GDP約5.7萬美元,全球排名第八。
但李光耀顯然並沒有沾沾自喜,強烈的憂患意識始終伴隨著他治國以及退休後的資政生涯。
“新加坡就像聳立在沼澤地上的80層高樓,如果我們加固,我們還可以再多蓋20層,或者100層。關鍵是我們必須有一個和諧的社會,無論任何種族和宗教,都能平等相處,做不到這一點,我們死路一條”。
這是李光耀在《新加坡的硬道理》的一書中,開篇就提到的。
作爲現代新加坡的見證人,他在60多年的政治生涯中,他領導新加坡人民走向獨立,堅定執著地進行改革和國家治理,贏得了全世界的尊重。
依據新加坡的國情——彈丸之地,自然資源匮乏、周邊鄰國虎視眈眈,種族和宗教多元化。
李光耀以不同方式呈現他的堅定信念,他一生追求的信念和理想從未動搖,他深信新加坡需要強政府來統治,經濟的發展才能帶來自由的騰飛,這是新加坡賴以生存發展的硬道理,年輕一代必須把握住這一實質,國家才能持續發展。
新加坡的確很小,國土面積相當于我們的一個小縣,但它取得的成就,我們學習借鑒的地方很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