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國元醫生(中)和父母一起翻閱舊相簿,溫馨往事紛紛湧上心頭。(圖片來源:新加坡《聯合早報》)
中國僑網8月13日電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道,麻醉與疼痛專科醫生何國元的父母,是新加坡著名兒科醫生何乃強和南洋初級學院前院長馮煥好。
這對“重量級”父母,非“虎爸”也非“虎媽”。他們用“在放任中引導”的方式把孩子教育成材。從事教育工作的馮煥好,在何國元醫生小時候就用潛移默化的方式不但讓他愛上、且掌握華文。何乃強醫生則在孩子選擇從醫的路上,不斷灌輸優良的品德。
育有三個孩子的何國元醫生與雙親同住,如今傳承了父母所建構的家庭價值觀與教養方式。
入夜時分。在麻醉與疼痛專科醫生何國元位于武吉知馬一帶的住家作采訪。他來應門,踏入客廳,看到他雙親從樓上緩步下樓。
他父親是本地著名兒科醫生何乃強(81歲),母親是南洋初級學院前院長馮煥好(74歲)。何國元醫生(46歲)的哥哥何國申(50歲)是肛腸外科醫生。何國元說,大兒子也剛開始在國立大學修讀醫科。一門三代默默在杏林墾殖,實爲佳話。
記者與何乃強醫生相識二十余載,他已是杖朝之年,精神矍铄,笑容依舊。何國元的儒雅之態,多少帶著其父基因。
何國元醫生溫柔敦厚,低調文靜。他說,自己從小喜歡讀書,無需父母催促。讀小學時,父母忙于教學和行醫,他只有在需要時,才找他們幫忙。
他說:“我跟哥哥相差4歲,從小他比較有大哥風範,個性穩重,我和年齡相差一歲多的弟弟關系較密切,愛一起玩鬧。那個年代,我們喜歡抓打鬥蜘蛛,到溝渠抓魚等戶外活動。”一旁的母親也應和,三兄弟中,何國元最爲頑皮。以前住在外婆家時,何國元是表弟表妹們的領頭羊,四處玩竄,精力無限。
他酷愛運動,如足球、棒球、羽球和乒乓等,很難想象坐在面前,說話輕緩的他,童年竟是如斯精彩。
何國元醫生自小喜歡語文科,家裏堅持說廣東話,三個孩子也必須學會此方言。
馮煥好說,堅持在家裏講方言,因爲這是孩子無法在學校學到的語言。也因爲沒有放棄,第二代才能說得一口流利的廣東話;她慶幸當年沒聽好友的忠告,把孩子送去英校。他們在傳統華校學到雙語,無論到歐美或中國作學術演講,都能夠發揮淋漓,對答自如。
引導孩子愛上華文
馮煥好說:“三個孩子幼年時,教育制度已改變,但我們堅持教他們方言,堅持送他們去華校,不怕他們應付不了英文,但不要他們變得西化。三歲開始,我每晚都講三個故事給他們聽完才睡覺,如狼來了、黃香溫席等傳揚正確道德觀的故事,有時把看到的新聞自編故事,直到他們10歲左右。”
上了中學,孩子偏愛看英文書,不喜歡華文書,因爲語文能力弱看不懂一些父母買回來的台灣散文,後來想到讓他們看武俠小說。不過,當時無簡體字版。
馮煥好說:“我在假期中一天,讓兩個小的躺在我身邊,給他們各一本金庸小說,開始是每句每段都要我解釋,慢慢看到十多頁,直到他們有能力自己閱讀爲止。從此,他們就迷上武俠小說,才不至于不看華文書。”
何國元說,在華僑中學二年級開始愛上閱讀金庸的武俠小說,也愛讀母親的散文。他做足功課,每當閱讀到優美辭藻與金句,都抄錄在本子上,不斷鍛煉與強化自己的語文能力。今天,他能說流利華語,能爲《聯合晚報》寫專欄文章,可說是拜當年好學深思所賜,奠下良好基石。
他說:“抄錄好字好句是跟母親學的,她也有手抄本子。”他孜孜不倦,于1989年獲頒“總理書籍獎”,證明勤而有功。
何國元小學名列前茅,每年考取全級第一或第二名,他失望地說,小三成績退步,只考到全級第三。
語帶遺憾,讓人感覺到他是個完美主義者,他也點頭稱是。中三那年,他參加戲劇演出,表演韓勞達編劇的《一對糞》,同時參加全國戲劇比賽,最後獲得亞軍。
他說:“父母精通雙語,在家有說華語的環境,他們經常帶我們去觀賞戲劇、相聲等演出,讓我們潛移默化愛上華文。高中時,擔任學生理事,課外活動也多,印象最深刻的是參加‘黃城夜韻’的演出,我們花很多時間籌備節目。”
這時,坐在身邊的何乃強醫生插話:“我跟華初副院長(即馮煥好)求情說,讓她‘放’了我的兒子,我一天到晚都見不到這個孩子,差一點就要擺張他的照片睹物思兒了。”說完後,在場每個人都笑成一團。
父親灌輸從醫品德
身爲兒科醫生,何乃強在周日晚上、星期六或星期天,必須回醫院巡房,因此也把太太和孩子帶在身邊,在車裏等候。
何國元說,有時候他們會下車,到病房看看父親的工作。“父親讓我們了解他工作的實際狀況,挺辛苦的,至于是否要選擇行醫之路,由我自己決定,他從來不幹涉我們的選擇。”何乃強要他持守正確的醫德,醫者父母心,服務病人爲己任,不要爲錢而投身醫學界,做生意賺錢可能更快一些。
現在,曆史重演。何國元的三個孩子都知道父親的工作時間長,而且時間難以預測。有時平日晚歸,有時周末需要工作。不是門診、巡病房,就是做手術。有時星期天回醫院巡房,孩子們都習慣了在車內或是坐在醫院等候處的沙發上看書,耐心地等待。當初他和哥哥弟弟三人,也是這樣坐在車裏,等候父親從醫院看完病人後,才一起回家。
何國元語氣堅定地說:“當醫生是非常有意義的工作,造福人群。我記得一些父母帶著長大後的孩子來醫院找我的父親,感謝他當年細心照顧這些嬰兒,包括一些是早産兒。”
雖然父親沒有要求他走醫者之路,但是看著哥哥也披上白袍,他在醫者和教育工作者中,最終選擇前者。“我住在宿舍,那幾年大學讀得很辛苦,醫科太難了。但是,我沒有放棄的念頭,父母也鼓勵我繼續撐下去。”
何乃強說,當兩個兒子決定要繼承父業時,他和妻子都曾告誡孩子,要懂得尊重生命,要對人類有情愛有關懷,有憐憫同情之心,才去從事與人有關的工作。不可爲了社會地位,爲名利而去選擇這行業。醫生最重要的是具備美好的醫德。
三代同堂之道 給予尊重與空間
從事教育工作37年的“愛心校長”馮煥好,堅信言教身教。當年,當老師的工作時間較短,也沒有太多行政工作,她和先生在星期天,必定帶三個兒子到小坡的上海書局、友聯書局和商務印書館等看書買書,然後去吃海南牛肉面。她說:“由于那攤海南牛肉面很有名,需要排隊幾個小時,他們三兄弟就在咖啡店裏下棋打發等候的時間。”
馮煥好指出,三個兒子非常自律,不必靠父母督促。“我們從來不問他考幾分,因爲他很怕輸,對自己要求很高,沒有考好頂尖成績,他自己會很生氣。”這高要求的原則,至今仍舊維持著,例如房間必須打理幹淨整齊,衣服顔色必須歸類,講課的幻燈片,也必須做得漂漂亮亮,毫無瑕疵。
這樣的完美主義觀念,在他給病人門診時完全體現出來。何國元說:“有時,護士會問我,怎麽看病半個小時這麽長。對我而言,這是服務病患最基本的要求,多了解他們的病情,甚至關心他們的病痛是否影響工作,做點心理輔導等。”
兩代人的體罰觀念
體罰孩子,是否教養不可分割的部分?
何乃強醫生憶述,老大和老二只打過一次,都是在做錯事或危及安全時,不得不懲罰。
一次去澳大利亞布裏斯班旅遊,何國元用一塊木板跟弟弟玩,卻不曉得板上有釘子,意外打傷了弟弟,頭破血流,被父親體罰。這事發生在40多年前,何國元已無法回憶當年事。
何國元是否曾經被母親體罰?
他說:“媽媽不會體罰,但是會用辣椒塗抹我的嘴巴。那次是因爲在學校學了粗話,被媽媽聽見,于是用辣椒塗嘴巴,這事永遠忘不了。”
至于他自己,是否也體罰三個兒女?如果打架傷人、不尊敬長輩,他先責罵,後再責打。
馮煥好說,大家都很開通,兒子管教孫孩,她和先生從不插手,反而躲進房間裏,眼不見爲淨,這是他們夫妻教導孩子的原則,他們祖輩不好過問。
她說:“但是事後,我們會發手機短信給他,告訴他當時是否做錯了什麽,應該怎樣處理會更好。”這事後軍師給予各方都有呼吸的空間,妥善處理親子關系。
何乃強說,必須給下一代更寬廣的空間,不要凡事都插手。我們那一代的教養方式,跟現代人的教養方式多少有別。三代人,價值觀各有不同,不要幹預太多。他告訴一個朋友,只要把同住一起的家人當成租房客,一切摩擦自然會減少。
他說:“即便媳婦炒菜不合胃口,也不應該在餐桌上大罵一通,每個人都需要改進的空間。
“有時,國元打罵孩子時,孩子會向我們發出求救的眼神,但是我們視而不見,充耳不聞,孩子必須承擔自己的過失。”
馮煥好附和說,雙方必須通情達理,不要隨意偏袒孫孩。“如果兒子和兒媳要出國工作或旅行,可以放心地把三個孫孩交給我們照顧。我們也不會感覺寂寞,孤單地面對空巢期。”
何國元指出,三個孩子跟爺爺奶奶學習處事待人的道理,這是必須從小加以灌輸,長大後方能成爲一個好人。
何家堅持一起用餐的習慣,兩老也會分享時事和“好人好事”的新聞事件給孫孩聽,落實機會教育。
何國元說:“從小到大,父母親很注重一家人在一起吃飯,我們都盡量等到所有人回家後才開飯。即便先用完餐,仍必須等候,待所有人吃完才可以離開座位。”
與父母同住是很自然的
談及三代同住,馮煥好說:“我很感激國元的妻子,她很賢淑隨和,脾氣好,有禮貌,很包容,能夠住在一起近20年,從來沒有沖突矛盾,是很難得的。
“我有個同事,母親守寡養他成人,結婚後,當然要和母親同住,可是婆媳鬧得雞犬不甯,他自己差點崩潰,妻子鬧離婚,他只好搬離,讓母親獨居。”
馮煥好覺得如果能夠同住,是雙贏,老一輩可以從旁協助,減輕年輕夫婦的負擔。最重要的是家庭和優良傳統價值觀可以傳承給下一代,這些是學校和外傭做不到的。年輕人也不要變成啃老族,把一切交給父母,自己逍遙自在。
她深谙婆媳之道,認爲老人家不可以倚老賣老,要尊重兒子媳婦,他們已經成人,有教育孩子的自由。作爲長輩,不應插手,更不可以在孫子面前數落兒媳的不是。相反的,她經常告訴孫孩,父母工作、賺錢養家辛苦,要他們懂得知恩感恩。她說:“孫子看到爸媽孝敬祖父母,以後長大也會孝敬父母。”
目前這幢大房子,是何國元賣了公寓,貸款重建的。馮煥好說:“他還在樓下多建一個房間,准備讓我們老了上不了樓梯可搬到樓下住。我們苦心教育這三個兒子,他們能夠做個好人,我們覺得很幸運,也很幸福。”
何國元說,同住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沒有想過刻意與否,父母幫忙照顧年幼的孩子,他求之不得。
馮煥好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我們可以分享照顧孩子的心得與經驗。而且,孫孩還可以免費補習華文,哈哈哈!”
她說:“我不會因爲栽培了更多的醫生和律師而更驕傲,而是因爲培養更多有用的人而驕傲。但是最重要的是,我要他們快樂,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她希望三個兒子爲人正直,愛人如己。
母親啃魚骨的啓示
身爲人父後,一回晚餐蒸了一條鲳魚,何國元把魚背的脊椎骨和魚肉分離後,再把去骨的魚肉平分給三個孩子,剩下的魚肉不多,他和太太只好拿了盤子上的魚頭和魚骨,啃得幹幹淨淨。
他說:“頓時,我才恍然大悟,母親不是真的喜歡啃魚骨,她是把最好吃的魚肉留給孩子們吃。”
咀嚼著碎碎的魚肉,他對母親的感激之情油然而生。
母愛從細微中體現。一天,他身體不適,喉嚨疼痛發炎,聲音沙啞。出門之前,告訴父母會提早下班。沒想到回到家後,母親已經煮了一壺菊花茶,擺在桌上。
這種感動,久久無法平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