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韓國歷史,還得溯源於中原。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戰勝商紂,後封箕子於朝鮮,肅慎、燕、亳,都是周朝的北部領土,這裡的亳指代的就是貊,歸周武王之子的韓國統治。後韓國被晉國所滅,其所統治的貊受獫狁所逼逃到中國東北以及朝鮮半島。
燕昭王時,秦開為其攻取真番(首爾)、朝鮮(平壤),讓它們歸屬燕國,並為它們設置官吏,在邊塞修築防禦城堡。公元前222年秦國滅燕國,朝鮮就成了遼東郡以外的邊界國家。
漢初,燕國人衛滿(衛國宗室後裔)率千餘人進入朝鮮,並成為箕子朝鮮的博士。衛滿於公元前194年在平壤一帶建立政權,推翻了箕子朝鮮,史稱「衛氏朝鮮」,建都王險城,高句麗(貊)、真番、臨屯(穢)、沃沮、夫餘五國也都歸屬衛氏朝鮮,方圓數千里。被衛滿驅逐的箕准渡海南逃馬韓自立為韓王,跟著他來的子女和親戚冒充韓姓,在他之後滅絕,馬韓人又自立為辰王。西晉時韓國人還祭祀箕准等人。
漢武帝在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至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派兵占領衛滿朝鮮後在中國東北和朝鮮半島中北部設置了四個郡,分別為樂浪郡(朝鮮)、玄菟郡(高句麗、沃沮、夫余)、真番郡(真番)、臨屯郡(臨屯),以高句麗為縣,也就說明高句麗是早於漢四郡之前就建立的,也就否定了韓國的史書《三國史記》中關於高句麗的建國傳說。
漢代以後,名字為新羅、高麗、百濟時代,李氏朝鮮時期獲得統一,為中國明清兩朝的藩屬國,清末脫離與我國的藩屬關係。1948年8月和9月,依北緯38度線,成立韓國。
朝鮮的整個歷史大體可以用一句話概括:箕(箕子朝鮮)、滿(衛滿朝鮮)、三國(朝鮮半島三國時期)、新(統一新羅)、高(王氏高麗)、朝(李氏朝鮮)。
箕子朝鮮的管轄地區主要指現在朝鮮半島外側靠北的地方。箕子到來後,部分原來的居民南移居到半島南部,形成後來的「三韓」部落,而這正是「韓國」名稱的由來。
史書如此,但是,他們歷史課本上的韓國領土是這樣的……..
衛滿朝鮮時代地圖
衛氏朝鮮存在時間是公元前194年~前107年。於中國西漢初年時,由燕國人衛滿(姬姓衛氏,衛國宗室後裔)率千餘人進入朝鮮,推翻箕子朝鮮自立,是朝鮮半島歷史中最早得到考古及文獻證明的國家。衛滿即位後,積極建立國家,使國家愈來愈強盛。漢武帝有感衛滿朝鮮對漢朝的威脅愈來愈大,決定在公元前109年起兵遠征朝鮮半島。公元前107年,衛滿滅亡在歷史中。
早期朝鮮時代的擴張方向,黃色是指朝鮮本部,暗黃色指的是攻取的區域
據說這個時代大體是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200年左右,相當於我國的夏朝—秦漢時期。
衛滿朝鮮的末期
衛滿朝鮮滅亡於公元前108年,這個地圖應該是那時候。
衛滿朝鮮的末期
這一張據說也是衛滿時期。
高句麗時期的朝鮮,黃色的深淺,是它攻取的新領地,南邊的是新羅、百濟
高句麗是公元前一世紀至公元七世紀在中國東北地區和朝鮮半島存在的一個民族政權, 與百濟新羅合稱朝鮮三國時代。其人民主要是濊貊和扶餘人,後又吸收些靺鞨人,古朝鮮遺民及三韓人。
高句麗,史書中記作「高句驪」。漢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夫餘人朱蒙在西漢玄菟郡高句麗縣(今遼寧省新賓縣境內)建國,故稱高句麗。
據《三國史記》和《三國遺事》記載,公元前37年,扶餘王子朱蒙因與其他王子不和,逃離扶餘國到卒本扶餘,建立高句麗。一些學者認為高句麗早在公元前2世紀就已成立。「高句麗」作為一個公元前113年的地理名詞就出現在《漢書》中。
公元前37年,北扶餘之高句麗人朱蒙始建國。大多數的史籍認為高句麗建於公元前37年或公元前1世紀中期。據推測,高句麗人在其成立的初期可能是由濊貊人和部分遷移到這一地區的扶餘人組成的。「濊貊人」這一詞語最初並非指一個確定的民族實體,而僅僅是中原古代史家對出現在東北這一特定地區的一些古代部族的泛指。在高句麗建立之初,與扶餘長期處于軍事對抗中。扶餘與中原王朝關係十分友好,為了扼制處於成長期而十分具有侵略性的高句麗政權,中原與扶餘在軍事上常常協同打擊高句麗,相關記錄在《三國志》、《漢書》中時有出現。
這也是高句麗,山東淪陷了,孔子呢?
三國:黃色是高句麗、藍色是百濟、紅色是新羅
朝鮮三國時代是指在公元前57年到公元668年之間占據遼東和朝鮮半島的三個國家高句麗(註:不同於高麗)、百濟、新羅。7世紀新羅統一了朝鮮半島大同江以南地區,開啟了統一新羅時代。朝鮮半島三國時代與中國三國時代的不同,它不是由一個國家分裂而形成而是三國不同發展而形成的,最後也未統一到同一個國家。「三國時代」一詞存在爭議,高句麗歷史應該歸屬中國。
三國時期
隋煬帝親征高句麗
三征高句麗是隋煬帝楊廣在從大業八年(612年)到大業十年(614年)對高句麗進行的三次戰爭。 這三次東征煬帝均御駕親征。從大業七年(公元611年)起煬帝剛剛巡遊江都結束便開始為這次東征進行各項糧草軍備,至大業八年(公元612年)二月,隋煬帝正式進軍,第一次東征,因隋煬帝指揮錯誤,隋朝遭遇慘敗,損失慘重,隋朝國內開始發生百姓農民起義。
第二年正月,隋煬帝就開始籌劃第二次東征,但因楊玄感叛亂最終退兵。大業十年(公元614年)四月,隋煬帝第三次發動戰爭,高句麗國王遣使請降,並將去年叛隋投奔高句麗的兵部侍郎斛斯政送還,隋煬帝班師還朝。但是高句麗國王卻不按隋煬帝的命令入朝,還不放回其俘獲的大批隋朝軍民,後世中原人到高句麗時看到大量當年被高句麗俘獲的隋人,「隋人望之而哭者,遍於郊野」。
唐朝時期征高句麗
唐滅高麗之戰即唐滅高句麗之戰,是7世紀發生在高句麗和唐與新羅聯軍之間的戰爭。由於唐與新羅聯軍的長年征戰,加之高句麗內部發生紛爭與長年饑荒,高句麗最終被唐與新羅的聯軍擊敗。高句麗被滅後,唐朝建立安東都護府管理高句麗故地。
羅唐戰爭後,新羅再次臣服於唐朝,安東都護府從平壤搬到遼東,成為唐朝管理遼東,以及高句麗、渤海國等地的一個軍政機構。有唐一代,遼東即鴨綠江南北的高句麗故地其主體部分仍然屬於中原王朝,新羅的疆域仍然在大同江及平壤以南。
唐高宗時期,新羅和百濟與唐朝組成了聯軍
唐太宗征遼
跨海遠征,思密達
新羅統一戰爭
唐朝新羅戰爭,是新羅統一三國的時候,唐朝新羅兩國為爭奪對百濟和高句麗故地的統治權而爆發的七年間戰爭。其中買肖城(675年9月29日,現在的京畿道漣川)戰鬥兵力:唐朝 VS 新羅 = 2萬 VS 30萬,中國史料《資治通鑑》記載唐朝取勝,新羅則自稱自己取勝。戰後唐朝迫於西部與吐蕃作戰的壓力而放棄百濟故地,但是控制了大部分高句麗故地,新羅也向唐朝請罪稱臣。
公元230年
東晉時期,北方是前秦
渤海國時期
渤海國(698年—926年)是東亞古代歷史上的一個以靺鞨族為主體的政權,其範圍相當於今中國東北地區、朝鮮半島東北及俄羅斯遠東地區的一部分。698年,粟末靺鞨首領大祚榮在東牟山(今吉林敦化西南城子山山城,又說在今吉林延吉東南城子山山城或和龍西古城),稱「震國王」(一作「振」),建立政權。
713年,唐玄宗冊封大祚榮為「渤海郡王」並加授忽汗州都督,始以「渤海」為號。762年,唐朝詔令將渤海升格為國。此外還有「靺鞨國」、「渤海靺鞨」、「高麗國」等別稱。
渤海都城初駐舊國(即東牟山一帶),742年遷至中京顯德府(今吉林和龍),755年遷至上京龍泉府(今黑龍江寧安),785年再遷東京龍原府(今吉林琿春),794年復遷上京龍泉府。渤海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居民由靺鞨人、高句麗人等民族構成。渤海按唐制建立政治、經濟制度,全盛時轄境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其文化深受唐朝文化影響,享有「海東盛國」的美譽。
926年,渤海國為契丹國所滅,契丹以其地為東丹國。渤海國曆時229年,傳15王。渤海雖文化發達,但傳世文獻堙沒殆盡,所依託的原始資料僅有當時唐朝和日本的相關記載及後世考古發掘,故有關渤海國的許多問題難以解決,尤其是其歷史地位和歸屬問題一直是中國、朝鮮、韓國等國家之間的一個爭議焦點。
北方是渤海國、遼國
渤海國和韓思密達打架
統一的高麗王朝
高麗又稱高麗王朝、王氏高麗,是朝鮮半島古代國家之一。公元918年泰封弓裔部下起事,擁立王建為王,935年滅新羅,936年滅後百濟統一。高麗歷經34代君主,共475年。1388年李成桂威化島回軍掌握實權。1392年,李成桂廢黜恭讓王自立,建立了朝鮮王朝。
擴張國土
明朝時期
明朝萬曆三大征,先後在明朝西北、西南邊疆和朝鮮展開的三次大規模軍事行動;分別為李如松(李成梁長子)平定蒙古人哱拜叛變的寧夏之役;李如松、麻貴抗擊日本豐臣秀吉政權入侵的朝鮮之役;以及李化龍平定苗疆土司楊應龍叛變的播州之役。
李氏朝鮮時期地圖
1388年,高麗大將李成桂從鴨綠江威化島返回都城開京,發動政變,廢高麗王辛隅。另立辛昌為王。次年,他又廢辛昌,立恭讓王.自掌軍政大權。1392年,李成桂再廢恭王自即王位,朝鮮歷史上最後一個王朝——李朝從此開始。
李氏朝鮮時期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