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海洋城市發展研究院研究員 鄭玮、洪曉文 廣州報道
近日,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聯合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發布《現代海洋城市研究報告(2021)》。報告指出,憑借在科技創新策源、經貿産業活力兩大維度的突出優勢,青島已跻身全球海洋城市第二梯隊,在海洋經濟領域,與洛杉矶、漢堡、鹿特丹等國際名城實力相當。
作爲中國北部海洋經濟圈的“領頭羊”,海洋科研曆來是青島王牌優勢。據悉,目前全國30%涉海院士、40%涉海高端研發平台以及50%海洋領域國際領跑技術,均集聚青島。2022年4月,青島發布文件提出,到2035年要初步建成海洋科技領先、海洋經濟發達、海洋生態環境優美、海洋文化繁榮、海洋國際交流合作活躍的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這一定位是比較准確的。”談及青島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路徑,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副所長、聯合國“海洋十年”咨詢委員會成員、UNESCO-IOC/WESTPAC共同主席喬方利表示,“經濟發展太重要了,但還是要把科技擺在第一位,同時加強國際交流合作。”
在全球海洋經濟格局洗牌、海洋經濟重心向亞洲轉移背景下,青島正瞄准機遇,借力科研優勢,打出切入全球海洋治理體系的“新王牌”。
海洋基礎研究“國家隊”
2009年,青年海洋科學家、現任中國海洋大學醫藥學院副院長的李德海剛剛結束海外博後項目研究,決定回到位于山東青島的母校——中國海洋大學任教,“當時可考慮的選項並不多,這裏是相對最合適從事海洋藥物研究的地方。”
青島是全國最早利用海藻等海洋生物開展藥物研究的城市。目前,在國際公認的16個上市海洋創新藥物(全新分子結構的海洋藥物)中,有2個誕生于青島。
青島濃厚的海洋科研因子來自多年來入島駐紮的一批批海洋科研“國家隊”。據悉,目前青島共聚集全國30%的涉海院士、40%的涉海高端研發平台和50%的海洋領域國際領跑技術,涉海資源集聚且豐富,構成青島在全國獨一無二的海洋科研優勢。
目前青島共落地1家國家實驗室、9家國家重點實驗室以及10家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研究方向覆蓋海洋動力、海洋生物、海洋生態、海洋技術與裝備等多個領域。
“據統計,目前青島的涉海科研院所大概超過30家。”喬方利說,作爲“中國海洋科技城”,青島在長期發展過程中逐步積累了豐厚的科研底蘊,“科技研發投入是一個漫長過程,不是今天提出建一個涉海單位,明天就建成,後天就産生效果了。需要有宏觀布局,要沉得住氣,聚焦海洋科研領域不斷推進。”
“發展海洋科研是青島的優勢,也是責任。”喬方利表示,作爲全國海洋科研人才的“孵化器”,近年海洋科研人才從青島走向沿海城市,從總體上看也逐步增強了中國海洋科研整體實力,“不要把人才流動視作一種負面的人才流失,人才合理流動能夠帶動不同城市、區域間整體發展。”
此外,喬方利表示,海洋治理不是一個單純的科研問題,在實踐過程中需要科研機構、政府、企業、民衆等多方力量參與。
從青島科研機構分布情況中可以發現,目前青島共建有9家國家重點實驗室及10家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其中13家“國字號”科研平台依托企業建設,行業頭部企業參與構成青島科研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研發和産業化環節,青島的‘海洋’元素都特別突出,海洋經濟形成規模效應,爲海洋藥物的研發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境氛圍。”青島明月海藻集團有限公司總裁助理、海藻活性物質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張德蒙表示。
據介紹,目前青島已聚集以正大制藥、黃海制藥、明月海藻等爲代表的海洋生物醫藥企業數百家,形成西海岸海洋高新區海洋生物産業園、崂山海洋生物特色産業園和高新區藍色生物醫藥科技園3個海洋生物産業園區。其中,西海岸新區擁有全球最大的海洋微生物數據庫,以及全國唯一的海洋藥物中試基地。
“青島海洋資源本身比較豐富,有明確的海洋産業集聚區,科研‘國家隊’力量突出。”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前海分院副院長、深圳市城市規劃委員會委員胡振宇表示,在完善的海洋管理機構、大力度的政策支持以及豐富的産研資源支撐下,青島發展現代海洋城市的優勢“非常明顯”。
暢通實驗室到市場的梗阻
遺憾的是,雖然擁有強大的研發基礎,但過去許多在青島研發的藥物卻未能在當地完成轉化。張德蒙認爲,“一是行業集群度不夠,我們不能只有研發基地或制藥工廠,應該考慮整個産業鏈上下遊企業一起布局、形成協同效應;二是融資環境還需要更活躍一些。”
李德海認爲,海洋藥物研發轉化遇阻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海洋藥物不像化學藥物的研發生産可以從仿制藥出發,海洋藥品研發生産周期非常長,目前問世的海洋藥物,其實驗研究絕大多數都始于三四十年前,很多藥企沒有動力去做高投入、高風險、長周期的創新藥研究。
海洋藥物研發成果落地不暢,映射的是青島面臨的科研成果轉化“痛點”。
“從經濟活躍度、科研成果轉化效率上看,青島還需要和上海、深圳等城市學習。”喬方利表示,目前許多科研成果在青島本地仍缺乏産業應用場景。胡振宇也表示,青島市場化相對弱一點,未來應打造更寬松的容錯機制、營造有利于創新的法制化環境。
李德海認爲,從基礎研究到落地轉化、從而形成産業和城市競爭力的過程中,關鍵是要有持續、穩定的研究團隊,同時不斷有帶著新思路的人才補充進來,還要有越來越多的社會資本流入到與研發密切相關的中上遊環節。
胡振宇對此也深有體會,他認爲打破成果轉化難題,“企業要出題”,通過政府引導基金充分導入社會資源。
企業與科研院所聯合共建實驗室,或將成爲解決青島研發落地轉化難題的突破口之一。
作爲最早發展起來的海洋藥企之一,青島明月海藻集團有限公司就以自有研發團隊爲基礎,在2015年獲批成立海藻活性物質國家重點實驗室,並牽頭推進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醫用級海洋源生物材料綠色規模化生産及先進功能産品研發”,正式加入海洋基礎研究“國家隊”。
張德蒙透露,在過去與高校、科研院所長期開展合作的基礎上,海藻活性物質國家重點實驗室正在進行改革,計劃由明月海藻、中國海洋大學、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三家單位聯合共建,最大程度集聚頂尖科研力量,同時解決行業內共性的轉化問題。
梳理青島海洋産業發展數據可以發現,2021年青島全市完成海洋生産總值4684.84億元,總量居全國沿海同類城市第一位,占GDP比重達30%以上。其中,2016年至2021年,青島涉海技術交易合同成交額由12.31億元翻倍增長至31.80億元,每年增速均超兩位數。
將目光投向區域之外,胡振宇提出,青島與上海、深圳、廣州等海洋城市在海洋創新領域也具有廣闊的協作空間,“應通過城市協作進一步提升海洋生物醫藥等涉海科研成果的市場化水平。”
“這些海洋城市都有著很強的構建聯盟或合作機制的基礎與需求,應圍繞‘海洋’主題,探索跨區域協調、有效配置資源,推動自貿試驗區更有效開放,發揮比較優勢。不是‘以誰爲主’,而是構建有效的城市網絡,從而促進海洋城市合作網絡的國際化。”胡振宇表示。
近日,聚焦國際海洋産業合作的國際涉海商協會聯盟也正式揭牌,落戶青島。據悉,該聯盟目前已有新加坡航運協會、俄羅斯中小企業聯合會等10余個國家的24家涉海協會申請加入,並引進青島北鬥星圖“空間信息科技應用”、青島中石雲創“海洋油氣田開發工程一體化關鍵技術”2個項目落戶西海岸新區。
國際海洋議題中的“青島身影”
值得注意的是,與國際涉海商協會聯盟同期落戶青島的,還有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簡稱“海洋一所”)牽頭的全球第6個、中國第1個聯合國“海洋十年”海洋與氣候協作中心,以及中國第4個聯合國“海洋十年”大科學計劃——“海洋與氣候無縫預報系統”大科學計劃(簡稱“OSF”)。
“國際合作是一個長期過程,需要通過不斷交流,逐步積累信任。”喬方利表示,海洋一所早在十幾年前就看到國際科研合作的必要性,提前布局,“目前研究所已經承建10個國際合作機構,合作平台數量在全國應該是獨一無二的。”
依托長久積累的科研合作基礎,“中國身影”“青島身影”正在國際海洋議題中崛起。
“對中國而言,聯合國‘海洋十年’是一個非常大的機遇。”喬方利認爲,“隨著中國成爲世界大國,需要深度參與國際議題,並在關鍵領域實現引領,積極承擔國際責任和義務。但盡大國義務得有平台,有合適的領域,聯合國‘海洋十年’就提供了一個獨一無二的平台。”
2020年至2022年,中國共獲批4項聯合國“海洋十年”大科學計劃,分布在上海、廈門、香港和青島。其中,位于青島的OSF大科學計劃,由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聯合全球25個國家34家海洋與氣候科研機構和3個國際組織共同發起,也是中國物理海洋領域在聯合國框架下發起的首個大科學計劃。
“目前OSF大科學計劃下設7個子項目,項目之間高度交叉,各科研機構可以在不同項目中實現深度融合交流。”喬方利表示,大科學計劃是一個開放的框架,未來在實施過程中還將持續吸納新的研究力量,增設新的研究項目。
作爲牽頭發起國,中國在OSF大科學計劃中主要承擔預報模式研發、海洋衛星共享、觀測設備研發、提供預報服務以及開展科研培訓等工作。
“科研能力建設是開展大科學計劃的一個重要工作內容。”喬方利介紹,過去10年間海洋一所在國際培訓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爲全球輸送青年海洋科研人才,“從2011年創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海洋動力學和氣候研究與培訓中心(ODC中心)開始,我們已經累計培訓超過500名來自世界各國的學員。”
同樣由海洋一所牽頭的聯合國“海洋十年”海洋與氣候協作中心(以下簡稱“海洋與氣候協作中心”)也將落地青島。
作爲目前中國唯一一個獲批的“海洋十年”協作中心,喬方利表示,接下來海洋與氣候協作中心將應聯合國要求在3個月內完成工作團隊組建,並全面推進3大類工作。
“一是在聯合國‘海洋十年’框架下增進海洋與氣候關系的科學理解,提出基于海洋的全球氣候變化減緩、適應與提升恢複能力的科學解決方案,並組織開展最佳實踐。二是提升世界海洋、天氣與氣候的預測與服務能力,並與世界各利益攸關方分享相關知識與服務。三是協調中國實施夥伴參與‘海洋十年’。”喬方利表示。
作爲海洋與氣候協作中心的承接地,青島也將成爲國內外海洋科研合作的重要樞紐和平台。
“目前中國很多機構、企業都有意願參加國際合作活動,但聯合國沒有辦法全面覆蓋、對接各個區域和機構。我們擁有專業科研基礎和國際聯絡渠道,可以發揮雙向協調作用,推動更多中國實施夥伴參與到‘海洋十年’之中。”喬方利說。
“在海洋基礎研究與國際科研合作方面,青島具備一定的比較優勢。”喬方利表示,未來青島可以借助海洋與氣候協作中心,與上海、深圳等沿海城市加強合作,共同提升中國在全球海洋事務中的影響力和話語權。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