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說:“預防勝于治療。大家須改變心態,認識到投資基礎建設和預警系統,來強化抗災韌性的重要。”
取名“eNose”的危險物質控制傳感器系統仿效人類的鼻子,利用智能化學感應器“嗅”出空氣中的異味,例如氣體如氨(ammonia)、氯氣(chlorine),以及二氧化硫(sulphur dioxide)。一旦探測到異常氣體,系統就會自動通知當局。
楊莉明指出,要提升災難管理能力,除了政府和政府間的合作,各國政府也應該與非政府組織、公民團體和私人企業合作,以及借助人工智能和機器人等創新科技。
她說,建設基礎設施的成本高昂,政府可以與私人領域共同分擔費用。畢竟在基礎建設中融入抗災元素,也能保護企業免受自然災害的沖擊。
研討會約有130人出席活動,包括亞細安災難管理委員會代表、各國大使,以及聯合國代表等。
去年,亞細安地區發生了約1400起自然災害,比2020年的530起多出近兩倍。超過1000人在去年的災害中死亡、1萬6000人受傷、失蹤者超過350人。
我國計劃今年起逐步在一些公共和私人場所安裝危險物質控制傳感器,讓新加坡民防部隊無須等候公衆通報,能及時探測到空氣中的危險氣體。
研討會由我國民防部隊、亞細安秘書處和亞細安人道主義援助協調中心聯辦,配合星期五的世界人道主義日在新加坡文華東方酒店舉行。
通訊及新聞部長兼內政部第二部長楊莉明星期五(8月19日)在第七屆亞細安災難管理戰略性政策研討會上,以內政科技局研發的eNose爲例,促請亞細安成員國投資抗災基礎設施和建設預警系統,來預防和減少災害造成的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