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野蕩碧波,田疇織錦繡。5月6日,走進素有“中原糧倉”之譽的河南省西平縣,麥浪千重,豐收在望的濃郁麥香撲面而至。
西平小麥,聞名遐迩,“全國小麥看河南,河南小麥看優質,優質小麥看西平”“要看好小麥,請到西平來”的美譽廣爲傳頌。當年,我國食用小麥出口的“第一車麥”即由西平運出;近年來,西平小麥又頻傳捷報:2018年榮獲全國農産品地理標志、2019年榮登全國名特優新農産品名錄……
雖然與河南省其他産糧大縣相比,耕地面積不大、總産優勢不足,但在提升糧食生産水平、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上,作爲全國糧食生産先進縣、全國優質小麥生産加工基地縣的西平縣紮實謀篇布局,認真做好了“糧安天下”大文章。
“洪範八政,食爲政首。近年來,西平縣積極貫徹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堅決扛穩國家糧食安全重任,抓牢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主線,不斷提高農業發展質量和競爭力,全力促進糧食增産、農民增收、企業增效,確保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活力四射。”西平縣委書記聶曉光說。
高效農業,固本強基,牢牢扛穩國家糧食安全的重任
正值初夏,行走在西平縣城南15萬畝高標准農田項目區,田塊方正連片,水泥路筆直平坦,溝渠井電設施齊全,剛澆過水的麥苗生機勃勃。這片圍繞二郎、焦莊、蔡寨、專探等4個鄉鎮連片建設的高標准農田示範區,即將成爲“全國綠色食品原料(小麥)標准化生産創建基地”。
“西平小麥之所以聲名鵲起,不但在于優越的自然環境,還在于持續發展高效農業、現代農業所帶來的穩定的品質指標、良好的加工性能。”西平縣農業農村局局長劉衛松告訴記者,全縣以集中打造“土地平整肥沃、灌溉設施完善、農機裝備齊全、技術集成到位、優質高産高效、綠色生態安全”的高標准永久性糧田爲目標,大手筆整合投入涉農資金,合力推動高效農業快速發展。
同時,西平縣劃定糧食生産功能區,嚴格落實耕地保護制度,保證種植面積穩中有升、單産大幅度提高、總産穩定增加。進一步提高糧食生産的抗災減災能力和高産穩産能力,加快土地流轉,提升規模化、集約化、標准化生産經營水平,實行訂單種植,持續整合物資、資金、技術優勢,落實統一供種、統一技術服務、統一測土配方施肥、統一機械化作業、統一病蟲害綜合防治“五統一”措施,發揮示範帶動作用,推動高標准糧田持續向好發展,促進全縣糧食大面積均衡增産,爲現代農業發展和糧食安全穩定注入強大動力。
至2019年底,西平縣累計投入10.73億元,建成高標准農田85.86萬畝;糧食作物種植面積由2012年的201.3萬畝提高到2019年的212.03萬畝,糧食總産由2012年的88.83萬噸提高到2019年的97.29萬噸。全縣土地流轉面積41.4萬畝,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積40%以上;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到2538家(市級以上示範合作社54家),家庭農場927家(市級以上示範家庭農場23家),土地托管達11.3萬余畝。
“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給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
在西平縣二郎高標准農田建設示範區,因旱情影響,多家地塊正在夜以繼日澆水補墒。示範區內實現每30畝地建有一眼水井,輕松刷卡就可以進行噴灌澆地。
在位于二郎鄉張堯村的高標准農田道路兩旁,一邊是現代農業氣象科技示範園,實時監測田裏的溫度、雨量、墒情等,旁邊還立著一塊LED顯示屏,發布著各類農業服務信息。氣象科技示範園還安裝了攝像頭,可遠程監控莊稼長勢和病蟲害情況,地裏的小麥長什麽樣、出了什麽問題,坐在辦公室裏就能看得一清二楚。
另一邊是爲高産穩産提供科技保障的農業技術區域推廣站。每個區域站服務耕地10萬畝,通過開展科技推廣、病蟲測報、信息服務等綜合服務,讓技術要領直接到人,良種良法直接到田,區域內農田每年比周邊增産100公斤左右。
“田還是那塊田,但種出來的産品價值,卻今非昔比,關鍵就在于科技投入的逐步加碼,打造出了農業科技成果示範推廣和成功轉化的最佳平台。”西平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李萬祥說,巧勁兒能夠四兩撥千斤,科學方法是最有力的杠杆,全縣一直努力把科技強糧“先手棋”走得既穩又好,引領帶動河南乃至全國的優質小麥發展。
爲推動農業科技推廣應用保持領先地位,西平縣與省市科研院所、大專院校加強合作,建立科研基地,開展新品種、新技術、新機具配套集成技術研究、示範、推廣,提高科技支撐能力。同時,以全縣12個區域站爲依托,遴選77名農技指導員分片包鄉包村,建立“區域站+技術人員+經營主體+農戶”技術服務模式,搞好跟蹤服務指導,使全縣優良品種覆蓋率達到100%,技術推廣應用率達到95%以上。
“切實解決農業技術推廣‘最後一公裏’和科技成果轉化‘最後一道坎’的問題,是實現現代農業提質增效的重中之重。”西平縣高級農藝師謝耀麗說。
“糧頭食尾”“農頭工尾”,深入推動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
隨著“糧袋子”的日漸豐盈,西平縣也在積極探索突破傳統農業大縣桎梏的良策。
“糧頭食尾”“農頭工尾”,西平縣嘗試著走出一條以“農”爲本的工業化之路,讓農民“錢袋子”隨著“糧袋子”一同鼓起來。該縣逐步拉長農業産業鏈條,做大生産基地、做強加工基地、做實品牌農業,深入推動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截至2019年底,該縣從事農産品加工的企業共有95家,實現總産值110億元,同比增長18.39%;完成營業收入105.87億元,同比增長19.68%;實現增加值26億元,同比增長17.28%。
按照“政府引導、企業主導、市場運作”機制,西平縣積極打造特色鮮明、要素集聚、設施裝備先進、生産方式綠色、一二三産業融合、輻射帶動力強、農民增收持續的現代農業産業園。産品主要銷往香港和新加坡的西平綠色蔬菜現代農業産業園以生態循環模式爲主線,著力打造生態循環農業可持續發展示範區和三産融合發展樣板區的“綠色名片”,有蔬菜種植基地8個、市級以上研發中心兩個,主導産業農産品加工轉換率達到77.2%,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率達到95%以上。此外,豐源綠色生豬産業園區、西平小麥産業園區正在籌建,建成後將實現産銷成線布局、産業成片發展、創業成面帶動的大格局。
資源加工型起步、配套式聯動發展、鏈條式延伸增值,努力實現規模優勢向産業優勢、生産優勢向經濟優勢的轉變,這是西平縣農産品加工業的崛起之路。魯洲生物“點糧成金”、益民面粉日加工小麥1000噸、今三麥食品深受青睐……還有豐源集團、海藍牧業、豫坡集團、雙成生物、金馬種業、仁和種業等一批本地品牌日漸響亮,産業融合發展呈現出蒸蒸日上的良好態勢。
截至目前,西平縣市級以上農業産業化重點龍頭企業達45家,其中11家被認定爲省級農業産業化重點龍頭企業。
“在突出産業結構調整的同時,我們著力推動高質量的農業産業化,構建‘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的産業化集群發展體系,加強糧食産業鏈建設,做大做強優質小麥産業經濟。”西平縣委副書記、縣長李全喜說,下一步,西平將深入踐行新發展理念,進一步推動綠色提質增産增效,加快西平小麥産業園區和生豬産業園區建設,強化一二三産業深度融合發展,促進從“糧倉”到“廚房”、再到“餐桌”的華麗轉變。(農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