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人天生就會說馬來語、英語、日語、韓語等多國外語?而這竟然都是真的!真是難以置信!
原來,明、清時期以來,無數潮汕人飄洋過海到南洋過番謀生,乃至于分布在全球各地的潮籍華僑的人數超過本土人數。一代代的“番客”後來回鄉探親或葉落歸根,便帶來了不少外來語,這些外來語漸漸紮根潮汕大地,被口口相傳流傳下來。
“過番”已經成爲曆史,但伴隨著紅頭船的劈波斬浪,潮起潮落,這些外來詞卻成了一代代潮人過番史的見證。
此外,據汕頭資深英語翻譯蔡海華老師介紹,汕頭1860年開埠後,西方商人(潮汕俗稱“番仔”)紛紛進入汕頭,客觀上也帶來了不少英語的外來語。
隨著汕頭開埠,英法兩國先後在汕頭設立領事館,並派遣傳教士進駐汕頭進行傳教活動。在當時,西方一些國家輪船公司先後在汕頭設立分公司或辦事處,並開通了暹羅(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緬甸、澳大利亞、越南、柬埔寨至汕頭的海上航線,直接控制了汕頭埠的海運業務。不少西方商人紛紛到汕頭設立商行、開辦工廠,從事商業貿易和土特産加工與出口。
如今,汕頭市區有一條洋味十足的“摩羅街”,原爲十九世紀末一位英國人的名字,它見證“百載商埠”的曆史。
可以想見的是,1860年後的汕頭,“番仔”隨處可見,一時蔚爲奇觀,估計比現在還多得多。因此,流傳于汕頭市區的外來語明顯比潮汕其他地區更多。
在潮汕話衆多的外來語中,借用詞彙最多的是馬來語,因爲潮人“過番”最多、最集中的地方是流行馬來語的南洋。
潮汕水搜集整理了部分潮汕話外來語,並予以分類,一起來看看:
馬來語類:
瑪淡,指警察,引申爲抓人。詞源是馬來語mata-mata,原義爲警察(警察在馬來潮州話中叫“大狗”)。潮汕話也稱警棍爲“瑪淡槌”。
阿鉛,即鐵絲,用于箍木桶的鐵絲圈叫“阿鉛箍”,馬來語詞源爲ayan。
動角,指手杖,馬來語詞源爲tongket。
五腳砌,指騎樓下的人行道。剛剛“過番”到國外的潮人,生活艱苦:“所食煙囝蒂,所企五腳砌”。
龜哩,指夥計、店員。在工廠、店鋪裏打工,稱爲“食人個龜哩”。馬來語即稱店員爲kuli。
啰嘀,一種上點砂糖的圓粒狀兒童餅幹,馬來語叫roti。
龜啤,指咖啡,新加坡、泰國潮州話叫“糕啤”,馬來語詞源叫kopi。
需甲,表示合意、喜歡,俗語有“在人需甲”,馬來語叫suka。
朵隆,表示饒恕,馬來語叫tolong。
儗(ghi6),意爲癡呆,來自馬來語tingagila。
朱律,指雪茄,馬來語cherut的借音詞。
英語類:
啰哩,指汽車,英語詞源爲lorry
述球,指投籃,英語詞源爲shoot或shot
漚屎,指球出界,英語詞源爲outside
肉,指乒乓球觸網,英語詞源爲net
瑪多猴,舊時指摩托車,英語詞源爲motorcar
牙力,指玻璃杯,英語詞源爲glass
目頭,舊時指商標,英語詞源爲mark
斯巴拿,指扳手,英語詞源爲spanner
旁,指平底鍋,英語詞源爲pan
潮汕人天生會講日語?
日語中有很多詞和潮汕話發音和意思一樣!原來,在日語裏有大量的漢字詞,這些漢字詞大部分是曆代由中國傳入。而潮汕話大都是魏晉時期的中原古語,所以和很多日語的漢字詞發音與意思一致也就不難理解了。
所以産生了一個有趣的現象:潮汕人會講很多個日語單詞,日本人會說很多潮汕話單詞,但雙方都互不知道自己有這天生的本領。
日語漢字詞與潮汕話發音幾乎一致的多達數千個,我們列出部分供參考:
先生(醫生、老師)、箸(筷子)、意味、印度、國語、實習生、亞鉛(鋅)、趣味、神經、說、感覺、心、上下、太平洋、暗示、演技、演說、確認、各國、記號、民間、軍、孤兒、娛樂、詩、出身、獨立、南、附近、問人、保存、美人、依賴、開始、英雄
潮汕人天生會講韓語?
漢字在公元前三世紀傳入朝鮮半島,此前朝鮮半島沒有文字,所以韓國的古籍都是用漢字記載。十四世紀,雖然發明了韓文,但真正廣泛使用還是近百年的事情。由于傳入的時間不同,所以漢字詞的發音跨越了中國各個朝代,有的接近客家話、普通話、廣州話、潮汕話、閩南話。韓國一半以上的詞彙可以在中國東南沿海一帶的方言裏找到對應的“孿生兄弟”,所以潮汕人天生會講數以千計的韓語詞彙。
潮汕話與韓語詞彙諧音,數以千計,列舉如下:
阿爸(爸爸)、阿跄阿跄(踉跄行走)、甲板、新聞、勞動者、社長、主婦、酒、好、一、二、三、七、百、吃飯、農、毛、姨母(阿姨)、男、夫人、童、高、銀行、起始、飲料、色、昏暗、市、新、恭喜、春、酒、涼、月亮、門、慢慢、浏覽室、金、所以、信息、心、信任、作者、充分、時間
當然,語言的接觸是雙向的,我們的祖先也向馬來語、泰語中帶去了更多的潮汕話詞語。如交椅、井缸、當歸、桐油、豉油、芥藍、菠薐、粿條、桌(酒席)等等。馬來、泰國、印尼、日本、韓國等國家語言裏有大量的潮汕話諧音的詞彙,這連很多潮汕人都還不知道。
來源:潮汕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