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極子按: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亞曆山大大帝一口氣滅了仨,余下的那個也受到了希臘藝術的熏陶。
“讓禦醫獨自把我下葬,我要讓世人知道,再好的醫生也救不了我們的命,只能送我們進墳墓;請將金銀珠寶撒在通往墓地的道路兩旁,我要讓世人知道,再多的財富也不能爲我們的生命增加一寸光陰;請把我的雙手放在棺沿外,我要讓世人知道,人生赤條條來,赤條條去,來去皆空。”—— 這是世界之王“亞曆山大大帝”在公元前323年臨終時的遺言,當時他年僅32歲。
19世紀中葉根據迪奧多羅斯的描述再現的亞曆山大大帝的靈柩車及葬禮
難道亞曆山大大帝果真只爲後人留下空空如也一片白茫茫大地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亞曆山大大帝雖然身量不大(據說不到1米60),但心大:從公元前334年開始,他率領著37000人一路向東,摧枯拉朽般地先後征服了小亞細亞、埃及、巴比倫、波斯、中亞以及北印度,形成了一個幅員500萬平方公裏的龐大帝國,爲後世絲綢之路的西段奠定了空間基礎:
馬其頓帝國版圖
龐貝馬賽克地板中所表現的亞曆山大大帝大戰大流士三世 那不勒斯國立考古博物館藏
Charles Le Brun《亞曆山大大帝巴比倫入城儀式》“Entry of Alexander into Babylon” 1665年巴黎盧浮宮藏
古代世界四大文明,亞曆山大大帝一口氣占領了仨。但這位帝王真正的偉大之處並不在于窮兵黩武,而是懂得對其他文化兼容並蓄,同時也懂得積極輸出希臘本土的優秀文明成果。希臘藝術文化隨著東征隊伍迅速傳入東方各國,例如古印度十六列國之一的犍陀羅地區,即今天巴基斯坦的白沙瓦谷地。犍陀羅藝術可不是混搭風的沙拉拼盤,而是把印度本土及中亞的題材用古希臘雕像手法加以表現,尤其是在公元後1世紀打破了佛教不允許造像的傳統,形成了融彙印度﹑希臘、波斯、羅馬、中亞草原地區特色于一爐的犍陀羅風格。犍陀羅佛像身材健碩,表情高冷,鼻梁高直,嘴唇菲薄,蓄兩撇上翹的唇髭,發絲濃密且自然波卷,束發成寶髻,身著希臘式通肩披風,衣褶厚重有毛呢質感,依稀可見古希臘太陽神阿波羅或酒神狄奧尼索斯的風采。
公元3-4世紀的犍陀羅菩薩 左:澳大利亞國家美術館藏 右:右:巴黎吉美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藏
公元四世紀犍陀羅“泡面頭”菩薩 vs. 打扮成希臘大力神的同款“泡面頭” 羅馬皇帝康茂德
左: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藏 右:羅馬卡比托力歐博物館藏
也有沉靜似水如古希臘哲學家的:
公元1-2世紀犍陀羅佛像 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或者妩媚多姿如阿弗洛狄忒的:
公元四世紀犍陀羅佛陀頭像 英國維多利亞與艾爾伯特博物館藏
當各種文明的壁壘在希臘化時期被打破之後,希臘的造像藝術也間接地影響了中國。1974年出土的7000多尊秦兵馬俑,每一個都栩栩如生、比例精當,造像匠人對人體骨骼肌肉的解剖學理解真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左:秦將軍俑(陝西省博物館藏) 右:秦跪射俑(陝西省博物館藏)
須知,基于完全真實的人體結構進行的大型雕塑藝術是一門十分複雜的工藝,並非旦夕之間便可學會,即便古希臘人也是耗費了數百年時間才得以精通此技的。而秦兵馬俑的逼真性以及高度科學性,在中國上下幾千年的造像藝術史上可謂橫空出世,而且該技術在秦亡之後便迅速衰歇,這就讓人不禁發問:難道秦國在橫掃六合之前曾直接或間接地接觸過極其擅長逼真造像的希臘人?如果秦兵馬俑真的屬于秦宣太後芈八子的話,那麽這些陶俑的制作年代與亞曆山大大帝東征的時間更是前後相繼、緊密銜接。興許這批藝術珍寶真的就是東西方文明在2300年前一次親密接觸的美麗結晶吧!
秦騎兵俑 vs. 亞曆山大大帝與他的愛騎“Bucephalus” (愛丁堡市議廳前青銅雕塑)
下期預告:《與藝術沾邊·4》摳門兒的梁武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