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金旺
出品 | 鋅産業
什麽是機器人?
1970年,北京著名的798藝術中心在當時還是一個軍工單位,彼時,初中畢業的龔克進到798廠,成爲了微波車間的一名車工,這一幹就是8年。
後來曆任天津大學校長、南開大學校長,如今擔任世界工程組織聯合會主席的龔克回憶起那段經曆時稱:
當時看卓別林的摩登時代特別有同感,也是在那種工作環境下,形成了我最早對機器人的一個理解——像機器一樣工作的“人”。
正因有這樣的理解,以至于後來被公派出國留學第一次參觀當地一家自動化工廠的機器人車間時,看著各種忙碌的工業設備、工業機械臂,龔克向帶隊老師提出的第一個問題是:機器人在哪裏?
時至今日,我國工業機器人年裝機量已經超過10萬台,2020年工業機器人産量超過23萬台,這時的龔克更願意將機器人解釋爲“讓人重新成爲人,而不是像機器那樣做簡單重複工作(的一類産品)。”
工業機器人的“三高兩低”
1921年1月25日,捷克作家Karel Capek剛剛出版不久的劇作《羅素姆的萬能機器人》在布拉格國家大劇院上映,這部三幕劇一經上映,就轟動了整個歐洲,由此也衍生出一項讓後人研究至今卻仍未能盡如人意的技術,這項技術就是Robot(機器人)。
或許Karel不會想到,被他塑造成工廠苦力、最終滅絕了人類的機器人,在百年之後的今天,雖然“人工智能威脅論”仍被諸如斯蒂芬·霍金、比爾·蓋茨、埃隆·馬斯克等重量級人物不斷提及,但截止2019年,已經有300萬台機器人真正走入了人類工廠,每日准時上班打卡。
制造業自動化水平在國際上有一個通用的衡量指標——機器人密度,該指標指的是每萬名制造業員工所擁有的機器人數量。
如果哪個國家的機器人密度能夠超過100,就說明這個國家的制造業自動化水平已經相當不錯了,因爲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FR)2019年給出的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全球所有國家機器人密度的平均水平也只有113。
中國制造業的機器人密度是多少呢?
9月11日,在2021世界機器人大會上,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指出:
中國的機器人密度已經從2016年的71增長到了2019年的187。
另外一組數據同樣體現了中國工業機器人行業發展之迅速:
- 2018年,中國工業機器人裝機量爲15.4萬台,全球占比爲36.5%;
- 2019年,中國工業機器人裝機量爲14.1萬台,全球占比爲37.7%;
- 2020年,中國工業機器人裝機量爲16.7萬台,全球占比爲44%。
顯然,中國工業機器人的裝機量幾近占據了全球工業機器人市場的半壁江山。
縱觀全球工業機器人發展不難看出,不只是中國工業機器人占比突出,整個亞洲的機器人密度也已經超過歐美及世界平均水平,從IFR公布的2019年統計數據中甚至可以看出,機器人密度最高的國家不是歐美發達國家,而是位于亞洲的新加坡(918)。這其中的奧義在于,亞洲這一人口密集型地區是上世紀歐美制造業轉移的集中區。
隨著近半個世紀經濟的發展,包括中國在內的部分亞洲國家的勞動密集型企業已經出現用工難的現象,機器人技術發展帶來的産業價值由此也被視爲一劑良藥,這讓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部分國家的制造業加速轉型,中國機器人應用情況尤爲突出。
辛國斌在報告中指出:
國內工業機器人已經在47個行業大類,129個行業中得到廣泛應用。
機器人應用逐漸向家具、食品、冶金、紡織、陶瓷繪藝等傳統行業延伸,有效地解決了勞動密集型企業用工難、惡劣環境高風險作業的痛點問題。
機器人密度高、裝機量大、行業應用廣泛,這是中國工業機器人發展的真實寫照。
正因如此,大量資本湧入了這一賽道,據不完全統計,2021年上半年,國內機器人融資事件有94例,單筆融資額過億的有31筆,總融資額超過100億。
一邊是勞動力短缺成問題、機器人開始廣泛應用;另一邊是創業團隊、大量資本不斷湧入,各種利好之下的機器人賽道真是門好生意嗎?
要想真正做好這門生意,企業還需要正確認識中國工業機器人發展存在的兩個越來越突出的問題:中國國內機器人品牌市占率低,核心技術空心化問題嚴重。
以IFR公布的2019年數據爲例,中國工業機器人銷量爲16.7萬台,其中外資品牌爲12.3萬台,國內品牌僅爲4.4萬台。
另外,新松機器人創始人曲道奎指出,目前國內機器人在技術和市場上面臨三方面挑戰:
- 核心技術空心化。軟件、高精度控制系統、核心零部件與國外比仍是我們的短板;
- 高端産品低端化。在中國市場中,高性能機器人國外品牌占到了80%,國內品牌占比不到四分之一;
- 主導市場邊緣化。汽車、電子等高端市場中,幾乎全是國外品牌産品,很少見到中國品牌機器人。
實際上,工業機器人的技術發展並沒有想象中的那樣一帆風順,好在由之産生的産業價值讓各個國家從政策層面都給予了高度重視,與此同時,技術升級帶來的輻射效應,也推動了另一個機器人品類——服務機器人的崛起。
服務機器人的崛起,讓國內機器人市場迎來了另一波創業熱潮。
300億服務機器人的市場養成
2016年,美國波士頓動力公司研發的仿人機器人Atlas已經可以跑步、搬運,甚至是走梅花樁,然而當時這款網紅機器人仍然停留在實驗室裏,無法真正商用,波士頓動力也因此幾經易主,漂泊不定。
實際上,真實的商用機器人未必需要這麽炫酷的技能,鋅産業向多位行業專家求教,大家一致認同的一個觀點是,目前真正實現商用的機器人其實都是在某一方面針對某類特定場景進行的技術、功能深入研發。
例如,現在被廣泛應用的掃地機器人其實是針對家庭這一封閉場景進行定位導航、建圖及清潔技術的不斷叠代形成的有商業價值的機器人産品。
從IFR發布的《世界機器人報告2020》中的調研數據來看,目前服務機器人市場銷量排名前七的分別是:物流機器人(7.5萬台)、公共環境服務機器人(2.0萬台)、安保機器人(1.9萬台),檢查維護類機器人(1.5萬台)、專業清潔服務類機器人(1.3萬台)、野外機器人(1.0萬台)、外骨骼機器人(0.9萬台)。
曲道奎解釋稱:
保安、清潔是服務業裏最大的兩個勞動密集型人群,根據預測,專業清潔機器人在未來2-3年的銷量會進入到行業前三。
2020年,騰訊、美團共同參投了一家國內機器人創業公司,高仙機器人,這家機器人公司核心産品正是商用清潔機器人。之所以兩家互聯網頭部企業會在2020年選擇出手,鋅産業認爲,主要是考慮了兩個重要指標:技術成熟度和市場成熟度。
投資是一項技術活兒,投的太早容易導致太晚獲得投資回報,投的太晚又容易投不到好的項目。因此,對技術成熟度和市場成熟度要有充分的理解。
鋅産業向行業商用清潔機器人賽道創業者了解到,商用清潔機器人賽道是在2019年基本成熟起來的,2020年疫情又將這一市場進一步喚醒。
2021年科沃斯、石頭兩家國內C端掃地機器人企業也開始進入到商用清潔機器人市場。就在兩家年出貨量超百萬台的掃地機器人頭部企業進場尋找機會時,行業也在期待科沃斯、石頭能成爲鲶魚,攪動這一一直未能真正爆發的市場。
另據GGII統計數據顯示,2021年上半年,中國服務機器人領域融資事件有43例,融資金額約75億元,其中,融資數量最多、金額最多的是醫療機器人,占比46.8%。而在去年,僅微創醫療機器人一家單筆(戰略)融資就高達30億元。
然而,相對于醫療機器人而言,消費者感知度更高的其實是配送機器人。
如今,在一二線城市,隨便進一家火鍋店,甚至是路邊的燒烤攤,都有可能遇到配送機器人。
就在上周,普渡科技公布了數億元C2輪融資,這是今年普渡科技完成的第二輪融資,兩輪融資金額合計近10億元;同期,擎朗智能也公布了2億美元的D輪融資,軟銀願景領投。
實際上,配送機器人是一個離阿裏、騰訊、京東、美團、字節等互聯網頭部廠商構建的互聯網業務圈層較近的一個機器人品類,在互聯網這只隱形大手推動下,配送機器人得到了遠高于其他機器人品類的關注度。
今年5月,京東物流、美團、新石器拿到了北京市高級別自動駕駛示範區頒發的國內首批無人配送車車輛編碼;今年7月,騰訊對美團增資26億,用于無人車、無人配送等技術創新。此外,京東無人車、阿裏小蠻驢也紛紛進入各類配送場景。
就配送機器人細分場景來看,各場景中已經走出了不少明星企業,例如餐飲配送領域的普渡、擎朗,酒店配送領域的雲迹,KTV配送領域的優地。
然而,配送機器人領域如今仍處于塵埃未定的紛爭之中,各家廠商在堅守自己優勢領域的同時,繼續向其他場景拓展,尋找機會的創業團隊仍在繼續湧入。
例如,普渡今年推出的新品「閃電匣」瞄准的正是酒店、樓宇場景,優地發布的「優小妹五代」、「優小哥三代」分別瞄准的是酒店場景和室外場景。
2018年成立的洛必德近期在家庭健康、室外配送、室內配送領域也推出多款機器人産品,其中,洛必德推出的小型室內配送機器人「蛋撻」甚至直接將售價壓到了9999元,遠低于2萬左右的市場均價,成爲又一位“攪局者”。
同樣新推出酒店配送機器人的還有派寶,據派寶內部員工透露,目前派寶正在尋求有酒店資源投資方的戰略投資。
曲道奎在報告中指出:
2020年,我國服務機器人市場規模約爲283億元,預計2021年市場規模接近319億。
正是這樣一個百億級規模的機器人市場,吸引著一批又一批創業團隊不斷湧入,已經成長起來的明星企業,仍要時刻准備好接受來自隔壁賽道同量級企業發起的一次又一次的挑戰。
機器人的下一站
沒有“智能”的機器人就像是工廠流水線上“像機器一樣工作的人”,能勝任的工作只有簡單、重複性的勞動,要想讓這些機器人去完成現在交給智能機器人來完成的高精密工作是完全不可想象的。
1954年,美國人George Devol成功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可編程機器人Unimate,這也成爲工業機器人手臂的雛形;1961年,Unimate正式被運用到了通用汽車的生産車間。
這時,距離Unimation推出標志著工業機器人正式走向成熟的Puma還有17年。17年後,隨著Puma的發布,一舉成名的還有當年買下George Devol可編程機器人專利的Unimation創始人Joseph F·Engelberger,Engelberger也因此被譽爲“機器人之父”。
中國工程院院士、湖南大學教授王耀南指出:
感知技術、記憶技術、行爲規劃、機器學習等人工智能關鍵技術(進程)決定了機器人的未來發展,我們認爲未來的機器人一定是一個完備的、智能化的、網絡化的閉環控制系統。
爲此,王耀南院士將智能機器人的發展劃分爲四個階段:機器人1.0的自動化階段、機器人2.0的數字化階段、機器人3.0的智能協作階段、機器人4.0的自主服務階段。
他指出,“現在機器人發展還處在一個1.0到2.0的過渡階段。”
1.0階段的機器人的典型形態是由控制器、減速器、伺服器、人機交互界面構成的機器人;
2.0階段則是加入了視覺感知、軌迹規劃等人工智能技術的機器人;
未來在學術界、工業界研究最多的服務機器人將會向協作機器人方向發展,這其中,機器人的認知學習、人機交互、語義分析、自然語言處理等人工智能技術將成爲重要研究方向。
2016年3月15日,AlphaGo以4:1的戰績戰勝世界圍棋冠軍李世石時,AI(人工智能)帶來的想象空間讓所有人眼前一亮。
然而,鮮有人知的是,與李世石下棋的AlphaGo用到了1920個CPU和280個GPU,平均下一盤棋,谷歌就要爲AlphaGo交3000美元電費。
就在前不久中國電子學會發布的《中國機器人産業發展報告》顯示,2021年,我國機器人市場規模預計將達到839億元。
然而,在機器人成爲一門好生意後,人工智能如何與商用機器人結合應用將是機器人行業接下來面臨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