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匡宇中國社科院台灣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近日,曾自诩“眼光不只在大陸”的知名南台灣面包連鎖業者吳寶春將商業布局轉投大陸,啓動在上海、北京、深圳開設分號,並用“以中國人爲傲”、“九二共識和兩岸一家親”及否認“台獨”立場這樣一次性“講好講滿”的表述,回應輿論質疑。這樣一個明理、務實的表態本是台商的“正常操作”,卻結結實實地打了曾經將吳奉爲“台灣之光”的綠營的臉,招致綠媒的群起攻讦,以及民進黨上至手握權柄的蔡英文,下到政論打手鄭弘儀的“圍剿”,爲“做中國人”付出了沉重代價。
與周子瑜、85度C和傅榆等類似,吳寶春曾是民進黨“台獨”意識形態、政治正確和民粹主義的工具,如今卻淪爲其最新的犧牲品。由于蔡當局無意改弦更張,堅決負隅頑抗,勢必會攪動兩岸更多類似的政治風波,阻礙正常的經貿文化往來,甚至進一步撕裂兩岸同胞情感。
吳寶春在島內頗有名氣,除了因爲他在2008年的世界面包大賽上拿了冠軍,也因爲他鍾愛強調自己的“台灣情結”,包括引發爭議的在接受“獨派”媒體采訪時說“大陸巿場雖然有13億,但全世界有70多億,我不會把眼光只看在大陸”,以及“比起到海外拓展,更希望全世界爲台灣在地作物制成的面包造訪台灣”等言論。雖然我們理應警惕“綠色台商”的兩面作爲,但也沒有必要限于草木皆兵或逼人作僞的寒蟬效應中,也應爲觀念的正向轉變留有耐心和余地。
持平而論,以吳南台灣農民之子的出身,在島內“台灣人”認同日益高漲的氛圍中,這樣帶有“本土視角”和“台灣情結”的模糊言論,無論是政治語境的自然映射,還是取悅市場的商業行爲,並不算太過離奇意外,也很難憑一句不適當的話,就被認定是“公開支持台獨”。但綠媒卻如獲至寶,以春秋筆法將吳塑造爲“抗陸樣板”而大加渲染。如今,曾經的“隱形台獨榜樣”成爲了“叛徒”,這是在兩岸關系形勢複雜,民進黨選舉慘敗的大背景下,杯弓蛇影的綠營對吳“反台獨”表態跳腳乃至歇斯底裏的起因和動機。
然而,通過吳寶春事件中的民粹爭議,折射的是蔡當局上台兩年來“只有台獨沒有面包”的客觀事實。民進黨以“台獨”爲基本教義,一直存在“意識形態可以當飯吃”的“肚子扁扁投阿扁,身無分文選英文”的錯覺,甚至還幻想上台後能端出更多“面包”,讓憧憬“台獨”的人增加。然而,現實卻是蔡當局執政後在“漸進台獨”的危途上愈走愈遠,在社會、經濟治理上持續的荒腔走板、政治低能,不但讓“台獨認同者”兩年內急劇減少了200萬人以上(據“台民意基金會”數據),更導致無論是勞工、農漁民、觀光業者、軍公教,還是白領、青年等絕大部分“食力”階級都感受到了收入降低、負擔增加和階層下移的壓力與恐慌,形成了跨陣營、族群和階層的“反民進黨”社會意識。
這種情緒在近兩年集結醞釀,找到了兩大出口:一是“西進大陸、逃離鬼島”。在“綠色執政”荒腔走板的兩年後,受大陸發展日新月異和“惠台新政”的持續落地吸引,島內的白領、青年和學生階層來大陸發展意願創下新高,台《遠見雜志》“2018台灣民心動向大調查”、台灣《聯合報》年度兩岸關系調查等多家權威民調均顯示,蔡當局的兩岸和經濟政策最受民衆厭惡,認同大陸或兩岸一中的民意持續上升,“九二共識”支持者重回半數,所謂“人造獨”世代也有近半數有意來大陸,大陸高校還出現台生報名倍增的景象。“台獨”政黨執政對兩岸關系和社會民生的劇烈沖擊,反而促使民衆産生更爲理性的認同反思和路徑選擇。吳寶春也正是在這一階段,拿掉了“不只著眼大陸”的矜持,開始與在陸經營多年的新加坡品牌“面包物語”合作西進,可以說是台灣民心思變、觀念重構的一個典型案例。而大陸對于勇于認同兩岸一中和支持兩岸和平發展的台商、台胞向來敞開胸襟,願意分享機遇和市場。
二是“0分政治,百分經濟”。民心思變的另一個方向,就是通過政治過程來瓦解乃至顛覆“綠色執政”。在剛剛結束的“九合一”選舉中,以“貨出去、人進來、發大財”爲核心論述的韓國瑜掀起“韓流”席卷全台,帶動了侯友宜、盧秀燕等一批認同“九二共識”和兩岸經貿交流,強調經濟民生議題優先的參選人獲勝,在地方“諸侯”層面形成了具有類似的“務實、理性、中道”特質的“非傳統政治人物”集群。與此同時,島內民衆用腳投票,在首次“多項公投綁選舉”中,“反空汙”、“反核食”等經濟民生議題過關,“東奧正名”、“同婚”等綠色意識形態遭否。台灣民衆不再害怕表達:要在面包與“台獨”之間作選擇,當然是肚子要緊。而正是打破“台灣人民欠民進黨”迷思,推動台灣社會進一步“政治祛魅”的韓國瑜,在高雄台商吳寶春被綠營叮得滿頭包之時,出面爲吳的無措和拙言展開“神救援”,挽救其在台人氣,這並非偶然。
不過很顯然,蔡當局對于這樣壓倒性的民意動向幾乎無動于衷。選前,民進黨就密集操作“統獨牌”、“反中牌”,但顯然兩岸民意經過磨合和成熟,對于這樣低端的政治獵巫和選舉奧步有了一定免疫力。但即便是選舉慘敗,無論是黨內的敗選檢討,還是故作姿態的“圍廊講話”,蔡及其附庸們依然否認民進黨慘敗的根源在于民意對其兩岸路線的否定,反而極力借“吳寶春事件”等攻擊大陸“用政治扭曲經濟和貿易”,繼續強調“不屈服”,制造民粹對認同“九二共識”者進行口誅筆伐和政治壓迫,再度將“沒有人要爲自己認同道歉”這句話自食而肥。在走向頑固極端和回歸理性的道路選擇前,蔡英文等民進黨人選擇繼續以意識形態爲先,阻擋台灣的幸福和進步,妨害兩岸關系和平發展,這也有其必然性。
除了“理念台獨”的頑固思維,以及對“台獨面包”變成“中國台灣面包”的恐懼,還有在民進黨敗選後慘烈的派系權力鬥爭中,盡力向“獨派”效忠、向美方示好以穩固政治根基,借機生事轉移焦點的需求。特別是在賴清德等“獨派”寵兒堅決與其切割謀求取而代之,美方又不斷表態挺民進黨,加大幹預島內政治力度的情況下,蔡爲自保權力,必然會盲人瞎馬地將台灣當局這艘小船引向惡浪滔天的深淵。無法跳脫意識形態的綁架,這不只是蔡個人理念、格局的框限,而是民進黨這個綠色政黨的必然宿命。可以想見,未來民進黨和綠色民粹會持續炒作“統獨”議題,坑害台灣同胞和企業,制造更多的“燙嘴咖啡”、“面包血案”。(責任編輯:王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