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與參展作品
安順
河南人,擅長中國畫山水、花卉,亦工書畫鑒定。先後就讀于鄭州大學美術學院、中國國家畫院、北京大學名家工作室。現爲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人民美術創作院副院長、中國國家畫院範揚工作室畫家、中州大學客座教授。
▲安順《明圓走筆》68X136cm
作品賞析
這幅作品純以筆墨傳情達意,以滄桑而飽含動感的筆觸,折射出作者對曆史的態度。
鮑鐵雷
1963年出生浙江瑞安,現爲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工筆畫學會會員,文化部老幹部書畫學會理事、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外聘教師、中國國家畫院何加林工作室助教、雪域西藏藝術研究院研究員、杭州市拱墅區美協副主席、瑞安市政協詩書畫聯誼會顧問。
▲鮑鐵雷《圓明園大水法遺址》68X136cm
作品賞析
這幅作品是以圓明園大水法爲創作背景,圓明園是中國古代園林藝術的精華,其在風格上既有皇家園林的威嚴雄壯,又有江南園林的雅致婉約,更兼具當時歐洲宮殿的華麗繁複,被譽爲“萬園之園”。然而在19世紀隨著清帝國勢力的衰微,圓明園不幸被劫掠。如今圓明園已成爲遺址公園,以新的角色面向世界,但它經曆的那段曆史值得我們後人深刻反思。
▲鮑鐵雷《曆史的碎片》68X136cm
作品賞析
這幅作品以中國青綠山水的方式來呈現,作品打破空間與時間,以寫實與抽象結合的手法來表達圓明園被西方列強劫掠、焚毀的景象。
鮑海舟
浙江瑞安人,生于1992年,浙江省美術家協會會員。現于中國美術學院中國山水畫專業攻讀碩士研究生,師從張捷。
▲鮑海舟《不忘國恥》204X204cm
作品賞析
這幅作品以大水法遺址作爲主要創作對象,畫面中選取枯木斷枝、倒塌的石柱,破損的磚石等元素,使之重組融合,表現了圓明園荒涼、滄桑之感,不禁讓人感慨曾經的雍容華貴、委婉多姿,而眼前卻是一片殘垣斷壁。回想英法聯軍、軍閥等對圓明園的燒毀和巧取豪奪,一系列行爲令人憤慨,今天我們應該更加珍惜現有的曆史文化遺産。
崔福慶
1987年畢業于河北師範大學美術系,獲學士學位;2007年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獲碩士學位,師從唐勇力教授。現任教于河北科技師範學院藝術學院,任教授、校學術委員會委員、美術學主任、藝術教育研究所所長。河北秦皇島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央美術學院繼續教育學院客座教授;2017年意大利佛羅倫薩大學國外訪問學者;《中國書畫》書畫研究院院聘畫家;北京工筆重彩畫會會員。
▲崔福慶《頤和園夏日荷花圖》68X136cm
作品賞析
這幅作品用中國畫的寫意方法,表現頤和園佛香閣與昆明湖夏日荷花“接天連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壯麗景色。運用筆墨的濃淡幹濕,墨語無聲寫荷花純潔而高雅品格!遠處佛香閣以線條造型、筆墨簡練地表現古建築的皇家園林氣派,意境深遠!
▲崔福關《頤和園秋日》68X136cm
作品賞析
這幅作品用寫意的手法描繪頤和園之深秋,夏季荷塘中繁茂的荷葉、燦若繁星的荷花已經不見,荷葉垂至水面,岸邊的垂柳隨風飄動,秋日的荷塘早已沒有了盛夏時的蟬吟蛙鳴,用筆墨表現燦爛之極歸于平淡之感,深秋的荷塘更顯殘荷的美感及意境!
崔連文(蓮文)
現居北京,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工筆畫學會會員、中國女畫家學會會員、國家一級美術師、北京重彩畫會會員、甯夏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少數民族美術促進會會員、中國當代女子畫會會員。其藝術作品多次參加全國各類展覽,亦于海外多次展出並多次獲獎,多幅作品被美術館、藝術機構及私人收藏。
▲崔連文《清落蘆生》68X136cm
作品賞析
這幅作品描繪了殘垣斷壁的圓明園,總是讓觀者心生悲涼、感慨萬千。通過暖色調的落日余晖和搖曳生姿的蘆花使畫面呈現出一絲溫暖,蘆葦頑強的生命力感召著生生不息的力量。
高齊嶽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水墨書畫院副院長、海峽兩岸文化藝術交流協會常務理事、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文化養老公益行動書畫藝術顧問、中國書畫院山西分院藝委會導師、山西農業大學客座教授。作品多次參加中國文聯、文化部、中國美術家協會舉辦的全國性美術展覽。
▲高齊嶽《銘記輝煌》68X136cm
作品賞析
這幅作品遠景以圓明園的遺迹和沉郁的藍色調,提示我們的民族曾曆經風霜,而前景中遒勁的老樹,則歌頌了堅韌和頑強的民族精神。
高棟
職業畫家,1969年生于甘肅天水,現居北京。1990年畢業于天水師範學院美術系,師從著名畫家戴順智。
▲高棟 《正覺寺》68X136cm
作品賞析
這幅作品以正覺寺山門爲表現主體,由近及遠大道和古樹,以喻意正覺寺古刹的曆史及未來亘古長青。
▲高棟 《正覺寺文殊亭》68X136cm
作品賞析
這幅作品以正覺寺文殊亭和古松爲元素,表現正覺寺悠久的曆史。
李大鴻
國家一級美術師、北京國博文物鑒定中心藝術委員、東方名家畫院副院長、中國書畫家協會理事、中華書畫藝術家協會理事、環球華商協會書畫藝委會常務理事、中國綠化基金會生態科技發展藝術委員。
▲李大鴻《永遠的記憶》68X136cm
作品賞析
這幅作品畫面中一片陰雲以及殘垣斷壁,即是再現了當時的情景,讓人痛心而沉思。畫面下半部分是一片青松翠柏,象征著永遠不會忘記過去以及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拼搏精神。大水法在背後朝陽的襯托下,一片生機,象征了圓明園走向重生,書寫嶄新的曆史。
李成傑
1958年生于北京,中國文聯民藝協會會員、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對外友好協會特聘畫家、中國書法研究院理事、中華藝術研究院國畫院院長。
▲李成傑 《知春望佛香》68X136cm
作品賞析
這幅作品描繪的是遙望頤和園佛香閣的場景,佛香閣始建于清乾隆年間,一八六零年被英法聯軍燒毀,光緒時按原樣重建。它是頤和園全園的構圖主位,建築中心,閣內現供奉有銅胎貼金千手觀音造型一尊,此像爲明代所造,上世紀80年代于北京城內寺廟遷至此處。此尊觀音通高五米,法相金身、慈悲肅穆,現今佛香閣內大像高閣、相得益彰。
李佳
1986年入魯迅美術學院國畫系學習,1991年畢業,獲學士學位。分配至沈陽市園林規劃設計院工作,1993年調入沈陽市教育學院任教,1997年考入魯迅美術學院國畫系,師從許勇教授,2000年畢業,獲碩士學位,並留院任教,2001-2002中國美術學院國畫系研究生班學習,2006年考入清華美術學院繪畫系,師從杜大恺教授攻讀博士學位,2009年畢業,2009年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任教至今,任副教授、插畫系主任,2009-2011中國藝術科技研究所特聘研究員,2015年赴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講學,2016年 德國卡塞爾藝術學院訪問學者,現爲北京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壁畫學會會員,作品曾多次參加國內外展覽並發表。
▲李佳《萬園之園之廢墟-1》68X136cm
▲李佳《萬園之園之廢墟-2》68X136cm
作品賞析
這兩幅作品爲《萬園之園之廢墟》組畫,以大水法遺址作爲主要創作背景,希冀人們不忘曆史,常懷警醒之心。
劉結鋒
1990年生于山東菏澤,2012年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獲學士學位;2018年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獲碩士學位。現任教于九江學院,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2020年入選國家藝術青年項目。
▲劉結鋒《張仃先生在香山》68X136cm
作品賞析
香山作爲北京的著名景點,它以深秋紅葉吸引著八方來客,絡繹不絕。它不但有怡人的風景,而且具有豐富的曆史人文故事,這裏曾經見證過新中國的建立曆程,是黨和國家第一代領導人曾經進駐的地方。也是衆多藝術家向往的神聖名片,無數名家曾經遊覽于此,張仃先生就曾經在香山居住了很長時間,這裏的山景陪著先生度過特殊時期,豐富了他傳奇的藝術人生。畫面描繪了先生在山間小憩時的情景,矯首遐觀,遠眺山間風景,回望藝術人生。如今這裏景色依舊,山遠悠長!
▲劉結鋒《歸途》68X136cm
作品賞析
這幅作品是衆所周知的十二生肖獸首中的馬首,英法聯軍侵略時火燒圓明園,海晏堂外十二生肖銅像噴泉中的全部獸首在這次災難中流失。至今有七件銅像首回歸祖國,其中馬首由何鴻燊家族捐獻國家並劃撥原屬地——圓明園。希望我國的文物追索工作取得更大成績,使更多的流散文物回歸原屬地。
▲劉結鋒《春雨煙雲》68X136cm
作品賞析
這幅作品描繪了春雨中的大水法,春天如期而至,又是一年春來到,幾度風雲幾度春,春雨煙雲,山河無恙。圓明園的斷垣殘壁述說著過往,這裏留著昔日的輝煌,記著曾經的滄桑,盼著未來的重光。願我們銘記曆史,不忘初心,劫灰飛盡後,笃行致遠時。
劉藝青
1964年生于遼甯黑山。2003年入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李少文工作室研究生班學習。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美術家協會蔣兆和研究會會員、北京市西城區美術家協會理事、懷柔美術家協會顧問、文化部國韻文華書畫院特聘畫家、《中國書畫》雜志社書畫院院聘畫家,數十幅作品參加文化部、中國文聯、中國美術家協會主辦的大型展覽。
▲劉藝青《頤園晨光》68X136cm
作品賞析
這幅作品畫面以萬壽山爲背景,用寫實的手法,主要刻畫一位普通市民在頤和園晨練的場景。旨在表現往昔百姓禁足之地成爲今日遊覽、健身的場所。也從側面反應了在黨的領導下,百姓安居樂業、盡享幸福生活的祥和景象。
劉遠征
別署漾齋,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碩士,師從湯立先生。曾輾轉求學于天津美術學院、北京畫院石齊工作室、中國國家畫院胡抗美曾翔工作室;2019年度國家畫院盧禹舜工作室訪問學者。菲律賓凱迪雷拉大學教育哲學博士在讀。現爲河北省書畫院特聘書畫家,以寫意人物見長,曾先後在河北石家莊、山東德州、安徽合肥、福建泉州等地舉辦個展。出版有《漾齋墨痕》《劉遠征中國畫》《中國私家藏畫全書劉遠征卷》等。
▲劉遠征《杏花春館圖》68X136cm
作品賞析
“杏花春館”爲圓明園四十景之一,位于後湖西北角,爲環湖九島之一,東鄰“上下天光”,南接“坦坦蕩蕩”,是一處極幽美的景致。作品中蒼岩峻拔偉岸,給人一種曠遠雄渾之感。岩下屋設錯落數幢,幽意深沉;岩畔虬枝盤曲,杏花參差屋宇之間,活色生香,觀之使人感受到一種尋幽探微的浪漫詩意。
▲劉遠征《碧梧書院圖》68X136cm
作品賞析
這幅作品取材于圓明園四十景之一“碧桐書院”,碧桐書院位于九州景區後湖東北角,是皇帝讀書畫畫之所,是圓明園較早建成的一組建築,雍正時期名曰“梧桐院”。這裏遍植梧桐、林木茂密,是一處非常清靜的地方。作品運用貼近自然山水的表現形式,摻雜以現代構圖筆法,使整個畫面既顯得蒼岩聳峙,又有群山俯瞰的壯美遼闊感,遠處層崖疊起,使畫面層次分明,整幅畫筆墨線條錯落有致,並且注重筆墨的自由和生機,皴擦點染疏密有度,近景細密,遠圖粗犷,妙趣橫生。
▲劉遠征《坦坦蕩蕩》68X136cm
作品賞析
“坦坦蕩蕩”是圓明園較早建成的一組景區,康熙末年就已建成,起初叫“金魚池”,分南北兩部分,南有正殿素心堂,其東爲半畝園,這裏是帝後休息、進膳之處。北有魚池,上建水榭、知魚亭,此爲觀魚之處。該景山水環繞,北側建有單孔石橋碧瀾橋一座,與外界相連。
▲劉遠征《蓬島瑤台》68X136cm
作品賞析
這幅作品描繪的是圓明園四十景之一蓬島瑤台。蓬島瑤台建于雍正三年前後,時稱蓬萊洲,乾隆初年定名蓬島瑤台。在福海中央作方丈、蓬萊、瀛洲大小三島,島上建築爲仙山樓閣之狀。蓬島瑤台結構和布局是根據古代畫家李思訓的“仙山樓閣”畫設計的,自然就帶有畫意,蓬島瑤台中的大島象征著“蓬萊”神山,在蓬島瑤台大島的西北和東南的小島則象征著“方丈”和“瀛洲”另外兩座神山,東南島上還建有一座六方亭,島上堆有大量山石。
▲劉遠征《上下天光》68X136cm
作品賞析
上下天光是圓明園較早修建的一組建築,在雍正年間就已經建成。上下天光景區的命名來自北宋文豪範仲淹的傳世名作《嶽陽樓記》中的詩句“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上下天光的主體建築爲“涵月樓”,涵月樓是一組臨水的建築,前半部分延伸入水中,左右兩側各有一組水亭和水榭,用九曲橋連接在一起。這組建築也因此而極爲唯美巧妙,這裏是觀賞後湖風光及中秋賞月的極佳去處。
▲劉遠征《镂月開雲》68X136cm
作品賞析
這幅作品是镂月開雲,位于九州景區後湖東南角,也是圓明園最早的建築群之一。以上的幾幅圓明園四十景創作作品,畫者以輕松的筆墨,平遠的透視方式,設色淺淡,濃淡相宜,爲我們再現圓明園四十景的舊時樣貌,樹木參差,房舍擁錯其間,把舊景的建築格局做了較真實的再現。
師界弘
河南大學美術系畢業,曾就讀于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山水精神”專題班、中國國家畫院範揚工作室、北京大學藝術學院,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藝術研究院訪問學者,現爲河南藝術職業學院教授。
▲師界弘《香山幽遠》68X136cm
作品賞析
香山山頂有巨石兩塊,叫乳峰石。其形酷似“香爐”,周圍又常有雲霧彌漫,如袅袅升空的香煙,香山由此得名。香山景色秀麗,名勝遍布,風光旖旎,極富自然野趣。秋來黃栌換裝,漫山紅遍,如火如荼,此即“香山紅葉”,是燕京八景之一。這幅作品是畫家用畫筆繪出一幅清俊淡雅、清秀明潔、清明煥發的藝術作品。
時建良
六盤山人,2006年畢業于陝西師範大學,獲學士學位。2013年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李鐵生山水工作室高級研修班學習一年。2018年畢業于中國藝術研究院,獲碩士學位。研究方向:中國山水畫創作與研究,師從許俊教授。
▲時建良《窗含諧趣》68X136cm
作品賞析
這幅作品受杜甫“窗含西嶺千秋雪”詩句啓發而作。以諧趣園爲創作素材,將畫面分爲窗內,窗外。作品隱喻了觀者以窗戶的視角觀賞諧趣園,亦體現了園林中借景的藝術手法。
▲時建良《頤和園賦》68X136cm
作品賞析
這幅作品是以頤和園中最有代表性的萬壽山與昆明湖爲藍本,以青綠山水的方式來呈現,觀之,正所謂:湖光山色兩相融,亭台樓閣遙呼應,綠柳古松遊船行,覽圖暢神賦詩文。陶性靈,棲身心!
▲時建良《香山秋色》68X136cm
作品賞析
這幅作品香山秋景美不勝收,雙清別墅曆史悠久,又曾是中共中央指揮中心,見證了中國革命走向勝利的曆程。作品以香山和雙清別墅爲創作素材,以傳統的青綠沒骨法創作完成。作品以朱色山林環抱雙清別墅以象征紅色革命必將成功。青青松柏隱喻祖國山河萬古長青,這也是對中國共産黨百年華誕的獻禮。
▲時建良《镂月雲開》68X136cm
作品賞析
這幅作品是以圓明園中的牡丹園爲素材,以傳統青綠山水畫法創作而成。此作山水與建築融爲一體,畫中,青青松柏擁殿宇,黛黛遠山一抹青。庭前鹿韭望芙蓉,镂月雲開臨春風。展現了圓明園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自然意境。
▲時建良《接秀山房》68X136cm
作品賞析
這幅作品以圓明園四十景之一的接秀山房爲藍本,以沒骨法創作而成。畫面中山水樹石,亭台樓閣虛實相生,以石青石綠爲主色調,烘托出了圓明園早春生機勃勃之景象。
王石染
畢業于北京礦業大學,進修于中央美術學院,《中國書畫》雜志社畫院院聘畫家,九州畫院藝委員會主任委員。
▲王石染《西山煙雲圖》68X136cm
作品賞析
這幅作品中,萬壽山被近處的一些古樹遮掩,神秘莊重,意境悠遠。其實在頤和園中並沒有這個地方,是繪者根據自己寫生遊園觀感,用以大觀小,以小觀大的方法來加以構思創作的。
楊愛群
副教授職稱,就讀于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個人美術作品多次獲獎,多次參加中國名家邀請展並收藏。現任職于經濟日報社、中國書畫雜志社畫院秘書長、中央電視台老故事頻道大型學術片《傳承與開拓》特約編審。
▲楊愛群《雲水謠》68X136cm
作品賞析
這幅作品應用中國畫傳統線描沒骨技法,嘗試當代審美的理念,在作品中把自然界人文化,讓大自然的園林與青春女孩融繪爲一體,畫面呈現有山有水,有雲有樹,在似與不似之間,芸水之間,诠釋中國人文墨客天人合一的人文景觀。
▲楊愛群《白月光》68X136cm
作品賞析
這幅作品應用中國畫傳統技法與當代象征主義思維創作了該幅圓明園題材作品。作者通過浪漫溫馨的優美形式“白月光”表現園明園昔日輝煌壯觀的建築藝術,讓讀者記住難忘的屈辱的曆史,同時增強觀者的民族使命與責任感。
袁以鑫
1990年出生于江蘇徐州,本科畢業于加州藝術學院設計專業,現就讀于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山水畫創作專業。江蘇省青年美術家協會會員。
▲袁以鑫《五彩杏花圖》 68X136cm
作品賞析
這幅作品以杏花春館中的樓台亭閣爲素材,杏花春館在雍正時期被稱爲杏花村,取唐朝詩人杜牧的詩歌《清明》中的意境建造,表達的是一種淳樸的田園情趣。因此創作時在設色方面運用了豐富的彩色,以紫紅爲調,兼含綠、藍等補色,矮屋疏離,環植文杏,前辟小圃,一派村野景象,欣欣向榮。然而,如此精美華麗之境,已不複存在。故此,作品的構圖方式采用了壁畫的樣式,水平線與垂直線的對比形成了強烈的形式感,筆墨的皴擦營造出厚重的曆史感。往日輝煌,如今只能再畫中可見,如曆史長河中繁盛王朝,如今只得在壁畫中可窺。
▲袁以鑫《九州清晏圖》68X136cm
作品賞析
這幅作品以九州清晏爲景,其名寓意九州大地河清海晏,天下升平,江山永固。然而曾經華麗壯美的大殿被列強無情摧毀,因此在作品創造時采用了純水墨的表現技法,既是惋惜也是抗爭。整幅作品以淡墨淡彩爲基調,純化了橋、船、湖泊、樹木等造型元素,畫面中心處的大殿以淡黃、淡綠點綴瓦頂。用較爲簡練的構圖和筆法表達昔日的輝煌與如今殘垣的對比。
于華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工筆畫學會會員、山東工筆畫學會理事。
▲于華《圓明園遺址》68X136cm
作品賞析
頹垣斷壁斜陽晚,
萬畝之園已破殘。
畫棟飛檐梁上燕,
誰人見後不心寒。
見到大水法遺址,無限悲涼。不想增加其它的點綴,看著這精致殘缺的斷壁百余年來依然屹立不倒,它就是頑強的不屈不撓精神。用淡淡的水墨來表現這些石壁蒼涼無奈的痕迹,更能夠表現出我心中的感觸。
張東林
河南省鄲城人,現居北京,從事中國畫研究和創作。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高研班導師、特聘教授,清華美院山水畫高研班特聘導師,北京師範大學啓功書院藝委會委員,周口市美協副主席,曲阜師範大學美術學院兼職教授,首都書畫藝術研究會理事,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百家金陵畫展金獎獲得者。作品參加全國美展、全軍美展、北京國際雙年展、國際造型藝術展、法國盧浮宮等國內外重要展覽,多次舉辦個展和聯展,在國內外獲得好評。部分作品被中國美術館、新加坡藝術博物館、江蘇美術館、中央黨校、中央電視台、榮寶齋美術館、廈門美術館、洛陽美術館、高劍父紀念館等藝術機構收藏。
▲張東林《玉樓瓊花》68X136cm
作品賞析
這幅作品描繪了仁壽宮遠景,畫中樹如皎龍,更顯示出頤和園的高古沉雄,運用中國畫老墨、積墨和宿墨的手法使畫面極有古意,更顯示岀氣勢恢宏。
▲張東林《漫雪梵香》68X136cm
作品賞析
這幅作品表現了頤和園雪景,借冰雪之清皎,托寓人心境之高潔,樹木的冰清玉潔,香火輕繞,更顯示出福滿乾坤,吉祥如意。
▲張東林《圓明園》68X136cm
作品賞析
這幅作品在構圖上,以高遠法來表現,在用墨上用老墨和宿墨來表現圓明園的高古沉雄和清明潔淨,加上水中倒影,環境優美。體現了作者意識到時代重任,銘記期望,期盼國家富強、民族複興的深厚情感,讓人們了解圓明園的曆史和文化,喚起我們自省圖強的愛國情愫。
張俊偉
藝名張正,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工筆畫學會會員,廣東省美協會員,東莞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湖北襄陽老河口美協副主席,北京大骞書畫研習社導師,清華大學書畫高研班導師,北京園正當代美術創作院導師。
▲張俊偉《澹甯承雪》68X136cm
作品賞析
這幅作品是頤和園後溪河旁的臨水建築,是當年乾隆的一處書屋,澹甯二字取自諸葛亮“非澹泊無以明志,非甯靜無以致遠”,畫家用冬季雪景來表現澹泊甯靜,通過《澹甯承雪》來敘述澹泊之意的頤和園令人心醉神往的飄雪。
▲張俊偉《萬方安和圖》68X136cm
作品賞析
這幅作品是圓明園四十景之一萬方安和,位于後湖西側,是一處以“卍”字爲主體的䢖築風格園林,建于雍正初年,現僅存遺迹,作者通過對萬方安和一景的認識和體會,用潑墨的表達方法,重繪《萬方安和圖》,表達了如夢如幻的萬方安和,寄語各方安甯,天下太平之意!
▲張俊偉《萬園之園前身》68X136cm
作品賞析
這幅作品畫面用潑墨的手法,通過對虛實空間的處理,對萬園之園的圓明園的前世今生的思考,使人想到輝煌的園林瑰寶景觀和侵略者的肆意掠奪,通過紅與黑色彩強烈對比,激發觀衆不忘國恥,增強振興中華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張俊偉《頤和園十七孔橋》68X136cm
作品賞析
這幅作品以頤和園十七孔橋爲背景創作,十七橋仿佛在講述著古老傳說和今生之美,金光穿洞也晉爲網紅打卡景點,我試圖表現置身頤和園景觀十七孔橋在每年冬至前後夕陽的余晖光照在十七孔橋,形成金光穿洞之專屬瞬間印象,表達十七孔橋之美和頤和園之美的畫面。
朱金宇
1989年生于湖南醴陵,2014年畢業于北京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獲學士學位;2018年畢業于中國藝術研究院山水畫創作研究方向,獲碩士學位,師從袁學君先生。現供職于中國畫創作研究院教學中心,中國畫創作研究院院聘畫家,湖南省青年美術家協會會員。
▲朱金宇《玉泉趵突》68X136cm
作品賞析
這幅作品以玉泉山爲創作題材,表現了從昆明湖上遠眺玉泉山之景。“水清如碧,澄潔似玉”,故此稱爲玉泉山。在構思布景時就考慮到“玉泉”的表現,大面積的水的處理恰好契合了這句詩詞的意境,而遠處的玉峰塔的處理可謂是恰到好處,不管在昆明湖任何位置遠望它都能映入眼簾,整幅作品清新淡雅。
▲朱金宇《雲外天香》68X136cm
作品賞析
這幅作品旨在通過藝術家的角度來發現萬壽山的藝術美,傳播中國傳統文化。此幅作品描繪了萬壽山一隅,建築做爲表現對象,在畫面中占有主導地位,昆明湖爲畫面增添了幾分靈秀之美。整幅作品在似與不似之間生發新意象。
左劍虹
1961生, 湖南湘陰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研究生畢業,廣西藝術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央文史館書畫院研究員,中國傳媒大學藝術創作院左劍虹工作室導師,漓江畫派促進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廣西作家協會會員,桂林致公畫院院長。
▲左劍虹《秋色正濃》68X136cm
作品賞析
這幅作品描繪了香山秋色,舊時文人墨客感時傷懷,多有悲秋之辭。時代不同了,今天的秋色與紅牆相映生輝,正是秋高氣爽,精神豪邁,意氣風發的好時候。
▲左劍虹《殘陽如血》68X136cm
作品賞析
圓明園的斷壁殘垣是中華民族臥薪嘗膽的膽,痛定思痛的痛。一抹殘陽,喚醒了多少仁人志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