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一種加進銅、錫等金屬的合金。
但把曆史、征伐、版圖、榮譽、雄心、鐵血、工藝、欲望……也加入這種金屬,青銅會發生什麽內在反應,呈現出哪些氣象?
于是,在一種意志的支配下,青銅器誕生。在數千年的歲月裏,滌蕩著一輩輩先人的智慧和工匠苦心,抟一捧泥土,雕千般模範,在淬火中永生,人類留下了這種名爲“青銅器”的物件。
青銅時代,是人類曆史上的一個重要階段,中國則是世界上最早進入青銅時代的國家之一。在山西曆年來的考古發現中也留下了大量的青銅器遺存,既有代表墓主人尊貴身份的國之重器,也有達官顯貴所使用的生活器具,禮器、食器、酒器、樂器等,這些莊嚴且厚重的青銅器在紅斑綠鏽之間,古意盎然。
今天,“晉地寶藏·山西博物館之旅”的主角,就是山西青銅博物館。
“一站式”盡覽晉系青銅文物精華
步入太原市長風商務區,你很容易被5個既連通又獨立的紅色橢圓倒錐體建築群所吸引,它就是山西青銅博物館和太原博物館共同的“家”。俯視整個展館,平面呈弧形布局,外牆立面分別以中國紅和青銅色爲主色調,彰顯了中國傳統文化元素。作爲我國首個省級青銅專題博物館,該館隸屬于山西博物院,展廳內更是集萃了晉系青銅文物的精華,展現了山西乃至中國青銅時代的發展曆程和輝煌成就。
山西青銅博物館展示面積1.1萬平方米,共展陳藏品1200余件(組),文物類型爲青銅器和陶範。其中一級文物285件,二級文物227件,三級文物468件,主要來源于山西博物院百年來的收藏與征集,以及曆年考古發掘出土和近年來我省公安機關對流失海外和流散在社會的文物的專項追繳行動,所展示的青銅器均屬精華中的精華。
很多人會問,晉系青銅器有何與衆不同?
這就要說到山西與青銅器發展的淵源了。
山西地處華夏文明的核心區域,陶寺遺址的紅銅制品和中條山地區的夏商時代的采礦、冶煉遺址,佐證了山西擁有大量的銅礦石,這就爲青銅器的發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與此同時,在山西的曆代考古發掘中,晉系青銅器體現了商周王朝的文化脈絡,反映了中國禮樂文明發展演變的進程,形成獨具特色的文化面貌。春秋中期以後,晉系青銅鑄造工藝不斷創新變革,達到了技術和藝術上的巅峰,是東周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裏程碑。
如此說來,你是不是對晉系青銅器更有了一份好奇呢?來到山西青銅博物館,關于青銅器的故事和曆史就要開始了,這裏讓你“一站式”盡覽晉系青銅文物,會讓你流連忘返。
青銅鑒史 三大板塊再塑山西文明成就
時下,我省全力打造“遊山西讀曆史”的品牌活動,走進山西青銅博物館,未嘗不是一次在曆史中遊曆、穿越和感悟的全新體驗。該館基本陳列以“吉金光華”爲主題,分爲“華夏印迹”“禮樂春秋”“技藝模範”三個部分,借助山西發現的青銅器,揭示中國青銅時代的曆史文化面貌和重要貢獻,彰顯了山西在曆史進程中的文明成就。
以銅敘史,開啓“華夏印迹”
對于古人而言,甚至對于一個國家而言,青銅器到底意味著什麽?在名爲“華夏印迹”的展廳內,主要講述了青銅與“國家”、與文化的關系,在你目睹青銅器最早模樣的時候,更會見證到兼容並蓄、絢麗多彩的晉文化。
在“華夏印迹”板塊,共有三個單元內容進行展示,其展陳順序以時間爲軸,用青銅器爲橋梁,串聯起山西作爲華夏文明發祥地在漫漫曆史長河中的發展軌迹。第一個單元爲“青銅先聲”,主要講述了青銅器最早出現在山西時的情況,在距今4300—3900年左右的陶寺遺址中,就發現了5件青銅器的身影,因此該遺址成爲中國早期銅器發現最多的遺址之一,也是黃河中下遊地區龍山時代銅器出土最集中的一處遺址。這一發現,印證了中國青銅器的起源和山西古代有很密切的關系。
第二單元爲“率土內外”,主要介紹了在商王朝期間,山西青銅器的分布和不同文化的特征。在這個單元裏,展示的青銅器比較多,但有一個關鍵節點,就是以國家地理疆域王畿、四土(四方)和四至來劃分的,比如“近畿”就是指都城周邊及附近地區,所以本環節展示的青銅器大多爲“重器”,大多代表著某方國,或者一個王族。比如靈石旌介商墓的青銅器,上面印有“丙”的族徽銘文,表示是“丙”族的遺存,且“丙”族是商代晚期重要的貴族,與商王關系很密切。此外,這裏還有曾獲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聞喜酒務頭商代墓地”中出土的青銅器,從出土青銅器上的族徽銘文來看,該墓地應爲“匿”族墓地。該墓地的發現與發掘是商代考古的一次重大突破,不僅爲“匿”族青銅器找到了歸屬,也填補了晉南地區晚商遺存的空白。在展廳,大家就能看到酒務頭墓地出土的圓鼎、方鼎、獸形觥等等,一件件紋飾精美、做工細致的青銅器,不僅展現了商代匠人的手工巨作,更是國力強盛的展現。“邊域”展區,主要展現了晉陝高原黃河沿線的保德、柳林、石樓、永和、吉縣、榆林和綏德等地的大量商代晚期青銅器文物,其中鈴豆、舞铙、龍形觥等極具地方特點;鈴首劍、蛇首匕等則顯示出北方草原民族特色。不同風格青銅器的發現,說明這裏曾經有依附于商王朝的方國,也有與商王朝兵戎相見、文化差異明顯的敵對勢力。多種文化此消彼長,交融共生,呈現出多彩的商代文明。“赫赫晉邦”展區是該板塊的第三個單元,可謂重磅,主要呈現了晉國的青銅文明。在這裏,是你全面了解晉國的大好機會,天馬曲村晉國遺址、晉侯墓地出土的青銅器,大多在此展現,這些青銅器都是晉國曆代諸侯及其夫人所用的物件,既是身份的象征,也體現了周王朝時期的封建等級制度。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展區,還有我省曆年來榮獲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獲獎項目——霸國墓地、倗國墓地的考古發掘,這些青銅器彙聚此地,再現了昔日山西這片土地上的繁榮和興盛程度,彰顯了山西作爲華夏文明發展曆程中重要的地位。
以銅述禮,再現“禮儀之邦”
早期的青銅器,可絕非尋常百姓家所能使用的東西,要知道在礦物質相對匮乏的古代,銅礦是國家擁有的,所以青銅器最先作爲禮器,是中國青銅文明的特色,在世界上也是獨一無二的。在名爲“禮樂春秋”的板塊,專門介紹了中國古代文明進程中的禮樂制度,大到治國安邦,小到個人修養,禮樂制度指導和規範著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青銅器承載了重要的社會功能。
本板塊分爲以青銅器用途劃分,分爲“鍾鳴鼎食”“金石和樂”“我武惟揚”“立身以禮”四個部分。在“鍾鳴鼎食”單元,有些科普意味,向公衆展示了周代諸侯的鼎簋制度,而山西曆年來出土的青銅器物也一一作爲展現,較爲全面地再現了西周早期的煌煌禮樂。在“金石和樂”單元,主要介紹了青銅器的第二個“職能”——禮儀樂器,其中以青銅編鍾爲主要展示內容。話說這編鍾,可謂是最早的“打擊樂”了,在這裏,你可以看到大大小小的編鍾,可以感受到編鍾的演化,甚至在互動體驗區,也能親手敲一敲編鍾,去體驗古典音樂的玄妙之處。第三個單元爲“我武惟揚”,主要展現了青銅器作爲武器存在的主要功能,比如車馬器、兵器等等。“立身以禮”單元,則是青銅器在貴族生活中的體現,畢竟在春秋以來,達官貴人爲了彰顯自己的尊貴和富有,在日常生活中也開始使用青銅制品,比如貴婦人喜歡銅鏡、弄器,男士則把青銅器做成了精美的刀具、帶鈎等等,生活用器作爲修身之“禮”,是禮樂制度內涵的延伸。
此外,還有“禮通四方”“趙卿之制”單元,這是對于古代禮儀制度的一種補充,也是對于山西文化的一種全面呈現。比如在山西曆年來的考古發現中,有一些青銅器是來自于戎狄地區,有塞伊瑪—圖爾賓諾文化的倒鈎銅矛、鄂爾多斯式的獸首刀、鶴嘴斧、動物形牌飾;還有來自兩周諸侯國的魯侯鬲鼎、吳王夫差鼎、秦式短劍等,這些青銅器都反映出當時民族交融和文化交流的社會現實。“趙卿之制”則再現了古晉陽的“傳奇”。春秋晚期,趙簡子建立了晉陽古城,上世紀八十年代,考古工作者在太原金勝村發現了一處東周墓葬,據推測有可能就是趙簡子的墓室,從墓葬內出土的車馬坑,到陪葬的各種青銅器,都完整再現了春秋晚期的制度革新和社會氣象。如今,這些出土文物都展現在山西青銅博物館內,不僅喚起人們對于晉國的遐想,更讓人了解太原這座古城的價值。
最後一個單元爲“古韻新風”,主要展現了“三家分晉”之後,在戰國時期,晉系青銅器的變革,逐漸從禮器演化成了尋常百姓可以使用的生活起居物品,折射出別樣的時代精神。在這裏,你可以看到青銅所做的燈、香爐、建築構件以及銅竈,這些青銅用具不僅造型別致,也很接地氣,會帶給參觀者不同的感受。
以銅說技,彰顯工匠精神
在山西青銅博物館,大量來自各方的青銅器爲華夏文明發展史奠定了基礎,但是對于公衆來說會很好奇,“青銅器是怎麽制作的?”“銅這個礦物質來自于哪裏?”“相比瓷窯,青銅器在山西的鑄造曆史如何?”別急,這些問題,在名爲“技藝模範”的展示板塊中將一一展現。
本板塊分爲“冶石成金”“殊途同工”“執簡馭繁”“鑄物象形”“錯彩镂金”五個單元,從古代人發現銅礦,到冶煉時所采用的方法,都以文物實物爲佐證,進行了展現。在本板塊中,可以著重關注“西吳壁遺址”的展示空間,該遺址在2019年獲得全國十大考古發現。它之所以重要,是填補了青銅産業鏈從采礦到冶煉之間的缺環,對早期冶銅手工業的組織管理,以及早期中原王朝的興起與發展等研究具有重要價值,所以看到此處,相信你對青銅器鑄造史的各種疑惑會得到解答。
本板塊中,還使用了一些科技展陳手段,再現了青銅器的鑄造技術,並根據侯馬鑄銅遺址場景,複原了工匠們鑄銅時的各個環節和場面,從熔爐、爐圈、鼓風管,到陶範和陶模,無一不透露出曾經生活在這裏的人們的日常軌迹和匠心機巧。目前國內發現年代最早的采礦遺址聞喜千金耙遺址;中原地區時代最早、規模較大、專業化程度最高的冶銅遺址绛縣西吳壁遺址;春秋時期晉國宏大的鑄銅遺址以及數以萬計的模範、工具等,都揭示了山西地區從采礦到冶煉再到鑄造這一完整的青銅加工鏈——這裏,誕生了一件件青銅器精品,也承載著古人的思想與藝術。
在隨後的“鑄物象形”展示單元中,定會讓你眼前一亮,趣味頓生,因爲這個單元主要展現了各種動物造型的青銅器,有龍、牛、豬、羊、象、兔、犧、貘、駒、魚、鳥、鸮、鴨等。這些青銅器造型各異,動物造型或爲整器,或爲局部,藝術想象力極其豐富和獨特。
數字展廳的體感遊戲 讓你與青銅器更親近
來到山西青銅博物館,不可錯過的還有數字青銅展廳,它科技含量很高,兼具互動、體驗和三維展示等多種科技元素,設計者更是站在公衆的角度去考慮問題,用最現代的科技手段,去揭開青銅器的神秘感。
小劇場裏,則以曆史劇的形式,全景展現模式,向公衆展示了青銅器的用途,讓大家更爲清晰地理解了青銅器和中國禮樂、禮制的關系。在體感遊戲區,公衆可以參與其中,只要站在大屏幕前伸出手來,屏幕上就會出現一輛馬車,然後按圖索骥,把青銅所做的車馬器放置到馬車的正確位置上,待車馬器全部到位,屏幕上的馬匹就飛奔起來,直奔硝煙彌漫的戰場,頗爲震撼。這種方式,也會讓你對青銅器車馬件有了進一步的認知。
說了這麽多,還有更精彩的呢。古時候,在沒有機器、沒有流水線工廠的條件下,青銅器是怎麽做出來的呢?瞧,側廳中央就有個碩大的方壺,上方有4個投影同時放射燈光和演示三維效果,于是青銅器制範、脫模、澆鑄等各個環節呈現在你的眼前,包括青銅器剛被鑄造出來時的金光閃閃,以及經過歲月滌蕩後的鏽迹斑斑……此時,你就會恍然大悟,原來青銅器是這麽來的!
館長推薦
在山西青銅博物館裏,放眼望去滿是紅斑綠鏽,琳琅滿目的青銅器充滿曆史深意和大美。那麽,究竟哪些青銅器最有“晉派”味道和代表性呢?或者說在這些青銅器中,哪幾件能傳遞出更多的曆史信息呢?
接下來,就讓我們聽聽山西青銅博物館館長梁育軍的推介吧!
晉公盤:一件2600年前的“嫁妝”鎮館之寶
晉公盤,大名鼎鼎,從它“入住”山西青銅博物館前就備受社會關注,它不僅是我省公安機關從海外追繳回國的一件珍寶,而且是一件2600年前的“嫁妝”,是春秋時期晉國青銅重器、國家一級文物。
晉公盤口徑40厘米,總重7000余克。淺腹平底,內底中央飾有一對精美浮雕龍盤繞成圓形。雙龍中央,有一只立體水鳥。雙龍之外,還有四只立體水鳥和四只浮雕金龜。再向外延,又有三只圓雕跳躍青蛙和三條遊魚。最外圈,則有四只蹲姿青蛙、七只浮雕遊泳青蛙和四只圓雕爬行烏龜。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圓雕動物,都能在裝置原處360度轉動,鳥嘴也可以啓閉,烏龜頭也可以伸縮。整個器物,雄渾多姿,鑄造難度非常大,呈現了我國春秋時期青銅器的最高工藝水平。
尤爲重要的是,晉公盤內壁有珍貴銘文七處,每處三行,共183字。經專家考證,晉公盤是晉文公重耳爲其長女孟姬出嫁楚王所鑄造的媵器,銘文記載了晉文公述說始祖唐叔虞和父親晉獻公開拓疆域、撫慰黎民、國運日隆的功績,表白自己作爲春秋五霸之一持正守敬、禮賢下士、治理國家的情懷,祈福孟姬作爲楚王嫡妃宜其家室、昭顯萬年、藩翰晉國,並世代不斷地永寶此器。這些銘文,清晰呈現了晉文公時期的晉國盛世氣象,傳遞了極爲珍貴的曆史信息。
晉公盤究竟是做什麽用的呢?西周中期到春秋戰國盛行在宴前飯後行“沃盥之禮”,盤是在“沃盥之禮”中接水的容器,與一個叫“匜”的物件配套,“匜”負責倒水,盤負責接水,手就放在盤子上方洗。
伯旅父簋:出身高貴的罕見方簋
伯旅父簋出土于绛縣橫水墓地,從“出身”上看,它的血統很高貴,該墓地早在2005年被評爲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並在2006年度獲得國家文物局“田野考古獎”一等獎。要知道自上世紀70年代陝西臨潼兵馬俑發掘之後,這一獎項空白了長達30年之久,足以表明橫水西周墓地的曆史價值和考古價值。
在橫水西周墓地的考古項目中,考古工作者發現了史書上從未記載過的倗國。倗國的族屬是媿姓狄人,與晉國、霸國有密切關系,約在春秋早期被晉國所滅。伯旅父簋就是出土自倗國墓地,它是西周早中期産物,是一件罕見的昭穆時期的大鳳鳥紋方座簋。蓋上有扉棱,環耳上有吐舌長牙的獸頭,長垂珥,從體量和形制上看,都非常特殊。在以往的考古發掘中,與其類似的簋還有兩件,但都是來自芮國的作品,分別收藏于美國紐約首陽齋和新加坡亞洲藝術博物館。此類紋飾的青銅器,或許也在訴說著倗國和芮國的親密關系,這也給考古工作者留下了待解之謎。
西周晉侯(pǐ)壺:晉侯(pǐ)制作此器用于祭祀其祖輩和父輩
西周晉侯(pǐ)壺出土于晉侯墓地8號墓,爲盛酒器。共兩件,形制、紋飾、銘文基本相同。蓋部爲高浮雕镂空波曲形裝飾,蓋面飾體軀交纏的吐舌龍紋;頸部自上而下依次是獸目交連紋、波曲紋和鱗紋,腹部飾雙體龍紋,高浮雕龍首,圈足飾獸目交連紋。整件器物造型別致、雄渾,紋飾華美、流暢。器蓋內共鑄有銘文4行26字,“唯九月初吉庚午,晉侯臣斤作尊壺,用享于文祖皇考萬億永寶用”。記載了晉侯(pǐ)制作此器用于祭祀其祖輩和父輩。
值得一提的是,晉侯(pǐ)是墓地中唯一能與《史記·晉世家》記載姓名相吻合的一位晉侯。
義尊:和武王有關的青銅器
國家一級文物,是目前山西所見的西周時期最早的一件青銅器。敞口、方唇、扉棱發達、器體厚重,圈足下接高台,內鑄23字銘文。
這件器物價值非凡,意義重大。我們知道,周武王滅商之後,大約2—3年就去世了,義尊銘文中提到,武王賞賜“義”三十朋貝,很明顯“義”是武王身邊近臣,賞賜貝幣高達三十朋也非常少見。“義”是“丙”族的後裔。“丙”族在商代是與王室有密切聯系的一個大族。
義尊從特點上看是西周早期的,和在陝西臨潼出土的利簋的銘文一樣都提到了武王,或爲武王生前所制,或是武王死後成王時的器物。此外,跟義尊配套的還有一件紋飾相近的提梁的方彜,從西周時期銅器的組合來講,尊和方彜不會單獨放在墓裏面,一定還有其他很多的配套器物。據了解,“義尊”和“義方彜”被盜流失後,曾被文物販子轉手多個省市並最終流落境外。山西警方經境內境外缜密偵查,終于一一查清了文物流失的路線和最終目的地,查明了盜販鏈條上的相關人員。在國家力量的強大支撐下,通過運用法律手段,經不懈努力,終于先後將其成功追繳回國。
刖人守囿車:上有中國最早的“車模”
刖人守囿車,1989年山西聞喜上郭村西周墓地出土。它高9.1厘米,長13.7厘米,寬11.3厘米,是一件精巧的青銅廂式六輪車,一個成年人的手掌可以輕松地將它托起。研究認爲,這可能是一件當時貴族把玩的小物件,或是收藏小飾件的容器。因爲其造型是車,所以有人稱它是中國最早的“車模”。
這件精巧的青銅廂式六輪車,個頭不大,但工匠們在它的上面裝飾了猴、虎、鳥等20多個動物形象,采用了陰線雕刻、淺浮雕、高浮雕、圓雕、透雕等多種技法。除底紋、浮雕動物圖案外,專門鑲嵌的立體動物形象就有20余個。小車輪被兩只頑皮的伏虎抱在腹中。車廂周身裝飾的各種伏獸形態各異,栩栩如生。經曆了二千多年的曆史風霜,刖人守囿車的車廂頂蓋仍可以開啓,最令人叫絕的是車箱頂蓋開合時,四個尖喙小鳥便會在重力的作用下自由轉動,全車可轉動部位多達15處。因此,這件銅器除了藝術價值外,它在我國科技史上也是一件極其重要的實物資料。
手藝高超的工匠是想通過這些奇思妙想塑造一種動物天堂的快樂氛圍吧?然而,在精致的帶活動插銷的車門旁,還有一個失去左腳的守衛者。這又是爲什麽呢?《周禮》中,記載了“刖者使守囿”的內容,這裏的“刖者”指的就是受過砍腳刑罰的人,而“囿”則是指專門爲王侯貴族飼養各種珍禽異獸的囿苑。“刖者使守囿”的意思就是說:讓受刑砍了腳的人去替貴族們看守囿苑。
遙想制造刖人守囿車的西周時代,奴隸制王朝的發展頂峰,以賢臣著稱的姜太公在夏商刑罰制度的基礎上制定了《九刑》,內容包括臉上刺字、割鼻、斷足、宮刑、斬首、鞭刑、流放等內容,而可以施以這些刑罰的犯罪條款就有數千條。或許,今天的我們已經無法去想象被砍掉一只腳後,用長長的後半生與動物相依的感覺,但在那個“禮不下庶人,邢不上大夫”的時代,那些達官貴人們坦然把玩刖人守囿車一類的玩物,呈現出當時社會的階級分層和殘酷一面。
不久前,山西垣曲北白鵝周代墓地出土了一件青銅盒,裏面盛放有古人化妝所使用的香料和精油,這件青銅盒雖不如刖人守囿車制作精美,但其大小、形制類似,因此有學者提出疑問,刖人守囿車是否也是盛放“化妝品”的器物呢?這一推斷,也爲這件“車模”重新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
經典文創
青銅華彩系列镌刻吉金風華
山西青銅博物館文創産品的研發,以“博物藝術生活”爲理念,以“有主題成系列做精品”爲原則,共研發出“青銅華彩”“翔鸾舞鳳”系列文創産品200余款。
“青銅華彩”家居生活品
該系類主要以生活家居物品爲主,設計出了帆布袋、馬克杯、眼罩等。青銅博物館的文創産品,依托“吉金光華”爲主題,以展覽中具有代表性的文物懋卣、直線紋簋、雲雷地乳釘紋瓿等具有代表性的文物爲元素,以其整體造型或者對器物表面的紋飾進行二次設計,研發眼罩、帆布袋等“青銅華彩”系列文創産品,滿足人們觀展時將博物館禮物帶回家的美好心願。
“翔鸾舞鳳”飾品
以館藏文物高柄小方壺爲設計元素,提取其上方精美紋飾進行二次設計與轉化,運用寫意的手法,尤其將器身抽象的神獸形象轉化爲人們喜聞樂見的“龍、鳳”爲靈感進行創作,設計研發出耳飾、項鏈等系列文創産品,表達從古到今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08-09版采寫:山西晚報記者 呂國俊 孫轶瓊 南麗江 通訊員 楊敬
(責編:馬雲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