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考量不同國家的教育系統?
其中一個客觀參考標准可能是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發起的、每三年對全世界15歲學生進行一次的“國際學生能力評估計劃”(PISA)。
小國愛沙尼亞表現耀眼
12月3日,OECD公布了2018年的PISA評估結果,“前十強”依次爲中國、新加坡、中國澳門、中國香港、愛沙尼亞、加拿大、芬蘭、愛爾蘭、韓國和波蘭。
在此次測評結果中,除了中國取代新加坡,成爲全球學生測試表現最優異的國家,還殺出了一匹“黑馬”——愛沙尼亞。
其實,自2006年參加PISA測試以來,愛沙尼亞一直保持著較高排名。
在2015年的PISA測試中,愛沙尼亞學生的數學和閱讀名列前10,科學領域更是位列全球第3,僅次于新加坡和日本;
在2016 年的測試結果中,愛沙尼亞在科學領域排名第 3,閱讀方面排名第 6,平均分是歐洲排名中最高;
2018年的測評結果則是,數學第8、科學第4、閱讀第5,排名都不差,整體學生表現優于包括英國在內的主要歐洲經濟體;
從2009年第13名、2012年第9名到2018年的第5名,這個人口只有132萬的北歐小國甚至還超過了教育強國芬蘭,成爲排名最高的非亞洲國家。
愛沙尼亞在PISA測試中的高排名可能讓人頗感意外,不禁引發人們好奇:這個彈丸小國有什麽教育特色,能讓學生在PISA評測中大放異彩呢?
3歲開始念幼兒園
愛沙尼亞非常重視幼兒教育,幼兒從一歲半開始就被納入地方教育體系,國家盡可能讓所有孩子的身心狀態都准備好接受教育,從而提升整體的學習水准。
雖然從小學(7歲)起實施義務教育,但大多數父母會在孩子3歲的時候,把他們送到幼兒園。
幼兒園主要側重孩子在社交、情緒管理和體能方面的綜合能力發展,他們認爲孩子7歲前只要透過玩耍來學習即可。
這些幼兒園每月學費最多66歐元(約514元),對于父母來說也是可以承受得起的。
克裏斯汀·塔爾維克(Mums Kristin Talvik)和埃爾維拉·烏斯塔拉(Elvira Uustalu)的孩子今年6歲,目前在首都塔林一所幼兒園讀大班,明年即將升小學。
克裏斯汀認爲,幼兒園的職責是幫助孩子爲進入小學做好准備。
“這非常重要,因爲小學的學習進度會變得很快。
他需要懂得如何向老師提問、舉手,並變得勇敢不會怯場。
最重要的一點是,他要學會如何與其他人相處,開始面對這個社會、可以和他人建立聯結,而不僅僅是我要學習、學會算術。”
從遊戲中學習
另一位家長埃爾維拉(Elvira Uustalu )則表示,教育確實很重要,但是以孩子喜歡的形式去教育也很重要。
“孩子必須要享受課堂,不是強迫他們去做一些事情,而是采用一種更聰明的方法讓他們做。”
在愛沙尼亞的幼兒園,老師都有高水平的職業資質。
孩子會在老師帶領下“邊玩邊學”,在確保孩子在情緒上及身體上都准備好了,再逐步引入正式的學習活動。
就讀幼兒園期間不用接受測試,只會得到一張“入學准備卡”,上面會列出孩子現有的能力、發展程度以及有待加強的方面。
但進入小學前仍然有一些要求,政府會給他們提供一些學習綱要,也有一定的目標,但要求都很基礎簡單。
比如孩子要懂得讀一兩個音節的詞語,要求都很簡單,一般老師都可以超額完成。
不按成績區分學生
愛沙尼亞的義務教育範圍是7歲至16歲,期間所有課本免費、午餐免費,往返學校的交通費都不用繳納。
這種公正性還反映在教育資源分配上,愛沙尼亞私立學校僅占全國學校總數的5%,沒有所謂的“名校排名”,更不會按照成績將學生分流。
一所中學的校長蘭多·庫斯提克(Rando Kuustik)指出,教育部會給予老師相當程度的教學自主權,讓他們能夠自由設計授課內容和方法,力求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
“我認爲教師是我們教育取得如此成就的主要因素。
他們能夠在公平公正的環境中,最大限度地發揮教學熱情,而學生被鞭策著朝著學習目標前進。
如果給學生分等級,相當于對他們實行差別對待,這種做法,不應該出現在學校之中。”
高科技教育從娃娃抓起
1991年獨立建國的愛沙尼亞,曾經一窮二白,通過重點發展高科技産業,如今已經成爲科技強國。
它不僅孕育出了Skype、Hotmail等世界級軟件,科技帶來的便利還體現在國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2002年,全國境內已經全部覆蓋免費WiFi;
99%的政務和生活安排都可以在網上完成,比如排小學名額、選舉投票、藥房領藥等(除了結婚、離婚、買賣土地,這3件事要求本人親自到場辦理)。
在這個以科技創新崛起的國家,高科技教育自然也被貫徹到學校之中。
20世紀90年代末,愛沙尼亞所有學校基本都有在線編程課程,國家在計算機網絡基礎設施上也投入了大量資金。
從一年級開始,學生就可以學習電腦編程課程、並開始設計自己的電腦遊戲,家長也會將IT課程和機器人課程列爲孩子的課余活動選項。
每個學校都有一個在線教育系統,中學生可以在上面交作業,老師可以在線批改成績。
學校還大力推動電子書借閱,讓學生能夠在家借助網絡完成學習任務。
挑戰仍然存在
自1991年蘇聯解體後,獨立後的愛沙尼亞就向一灣之隔的芬蘭學習,希望實現北歐水平的公平教育。
教育與研究部長邁裏斯·瑞普斯(Mailis Reps)曾在受訪時直言,愛沙尼亞的目標是打造與北歐同樣平等的教育體制,即使代價昂貴也在所不惜。
不過他也指出該國教育並不像其它北歐國家那樣輕松,
“如今我們的學習傳統還是偏向用功讀書,這有點像亞洲國家,我們的孩子學習時數也很多。”
一位中學生卡佳(Katja)這麽解讀:“作爲一個小國,我們多少總會想要證明一下自己,而我們必須依靠教育才能繼續有所進步。”
盡管愛沙尼亞學生大多都抱著積極努力的心態在學生,但這個國家的教育挑戰依然存在。
一方面,城鄉之間的教育資源呈現不均衡。
愛沙尼亞,是世界上班額最小和平均每個學生所配備的教師數量最小的國家之一。
雖然在城市學校不提倡按照學習水平分班,但在農村地區,還是有不同年級的學生會被組合成一個班。
另一方面,愛沙尼亞的很多教師已接近退休年紀,雖然政府大力招募和鼓勵,但教師行業對年輕一代人的吸引力遠遠不夠。
在一個高度依靠教師資源的教育系統中,維護好主力軍數量並擴大隊伍,已然是其最大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