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人潮事
南澳島民在海濱拾到一塊“龍涎香”,引出一個多世紀前新加坡潮籍華僑巧遇這種名貴香料的故事。
去年,筆者聽一朋友說,南澳島民李錫明在海濱拾到一塊兩尺見長的名貴香料“龍涎香”,淺灰色石頭狀。李先生隨手抱回家中,放在陽台上,經過一段時間的風吹日曬,這塊“龍涎香”由原來的淺灰色變成了淡黃色,發出陣陣奇香,拿到電子秤上一稱,重3420克(見圖)。
開始,這塊“龍涎香”擺放在南澳縣深澳鎮“總兵府”旅遊點旁的店面,供遊人觀賞。筆者專程前往訪問時,這塊“龍涎香”已被包起珍藏。李先生介紹說,他平時在海濱漫步時,也曾發現一些零碎的“龍涎香”,但這麽大塊的,還是第一次。他還說,“龍涎香”香料有草木香、土石香、甜香、奶香等多種,這一塊“巨無霸”屬奶香型,乃珍品也。筆者拾起其中一小塊,覺得輕如浮石。李先生說,晾幹後的“龍涎香”比重比水輕,放在水中,會浮在水面。
曆史往往如此神妙,筆者收藏的清光緒二十五年新加坡《天南新報》,有一則一個多世紀前僑居新加坡的潮人某甲巧遇“龍涎香”的故事。
光緒二十四年秋,有日裏土人在海灘拾到“龍涎”三十余公斤,賤賣給潮籍華僑某甲。有一船主聞知,有意出重金購買。但當他親眼見到真貨後,說:“此‘龍涎’系用樹膠所僞造,其價甚賤,識貨者不肯顧問。君固修行人也,若以此假貨售人,縱能獲利,大于陰隙有虧,況未必能脫手乎。”某甲聽船主這麽一說,“大驚失色”,他相信船主的話,以爲真的買到假貨,無意用假貨騙人,即坦然說:“余以謂貴重藥物可以益人利己,方敢出以應估,今據所言,明系假貨,不義之財,弗敢取也。”便隨手把“龍涎”抛進海中。幾個月後,被潮人某甲抛棄的“龍涎”經過海水沖刷,重新結合成一大團,于光緒二十五年一月初,被瓊州人鄧亞章在海邊拾得。
“龍涎”是何物呢?據《天南新報》說,“龍涎一物,爲藥材中之貴品,其真貨殊不易得。”其實,它是一種香味極爲持久的香料,是香料中之聖品,稀有難得。在古代,海邊的漁民偶爾會撈到一些蠟狀漂浮物,幹燥後香氣四溢,也被當成香料或藥物使用。人們不知這種神秘的香團是從哪裏來的,于是就編個故事,說是海裏的龍流出來的口水在海水中凝固而成,所以就給它起個名字叫做“龍涎”,因其香味撲鼻,也叫“龍涎香”。
據說,最早發現“龍涎香”的國家是中國。早在漢代,中國就有漁民在海灘撿到“龍涎”,並貢于宮廷作爲香料。“龍涎香”有理氣作用,所以有的中醫也把它作爲理氣藥使用。另有一說,早在我國殷商、周代,就有人以“龍涎”和麝香、植物香料做成香囊,置于床頭或佩帶身上。也有人說,“龍涎香”是沙特阿拉伯科特拉島的漁民首先發現的。這些漁民以捕殺抹香鯨爲生,有一次,他們剖開抹香鯨的腸道時發現了一塊“龍涎香”。這一發現,引起了海洋生物學家的重視,他們經過研究發現,抹香鯨在吞食烏賊和章魚等軟體動物後,因有堅韌的角質鳄,不易消化,其腸道就分泌出一種特殊的蠟狀物,將部分不易消化的食物殘渣包起,這就是“龍涎香”的最初形成物。這些凝聚物有的被抹香鯨排出體外,有的則沉于體內,形成“龍涎香”凝結物。經過一定時間的積聚,有時也會被排出來。初被排泄出來的“龍涎香”顔色較深,經過海水不斷沖刷、日曬,顔色逐漸變淺,最後變成白色,白色的“龍涎香”質量最好。
“龍涎香”既不能人工培育,也沒有固定出現的海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寶物,素有“‘龍涎香’與日月共存”的說法。潮人某甲出于誠信,聽信船主說是假貨,就把購得的“龍涎香”丟棄了。數月後,此“龍涎”又神奇地再次現身,被瓊州人鄧亞章拾得。不過,究竟這“龍涎”是真是假,鄧亞章最終有沒有把它賣出去,都不得而知。正因此,《天南新報》在報道潮人某甲購得後又丟棄海中這則消息時感歎:“有識者,未必有是遇;有是遇者,又未必有是識。造化弄人,大抵如斯矣。”潮人與“龍涎香”的世紀之遇,既有前之捉弄人,也有後之造化奇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