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先藕潔
人民大會堂呈獻精華版新春“廟會”,衆多非遺傳承人秀出“獨門絕技”,讓國際貴賓領略數千年文化積澱的中國風采;在冬奧村,涉奧官方酒店,處處也都有剪紙、泥塑等傳統文化的細節設計,讓冬奧大家庭的成員不經意間感受中國魅力。不管是非遺傳承人,還是涉奧傳統文化的設計者,都有不少90後的面孔。
“他很認真地傾聽,我也非常樂于分享”
拿起面團,幾經揉、搓、擠、掀,再用小刀靈巧地點、切、刻、劃、塑,幾分鍾後,一只精巧的“冰墩墩”在95後青年郎佳子彧的手上躍然而出。
回憶農曆正月初五在人民大會堂精華版新春“廟會”上,爲摩納哥元首阿爾貝二世親王制作“冰墩墩”的場景,郎佳子彧難掩心中的激動。
“當時他接過一個未完成的‘冰墩墩’面塑,親手將冰墩墩的小眼睛貼上去,隨後發出爽朗笑聲,能感受到他很開心。他還請我幫他再捏一個,因爲他家有一對雙胞胎。”郎佳子彧回憶說,當時一邊爲摩納哥元首阿爾貝二世親王制作“冰墩墩”,一邊還向其介紹面塑創作技藝,“他很認真地傾聽,我也非常樂于分享”。
七個冬季運動項目的“冰墩墩”;賣糖葫蘆、抖空竹的老北京民俗場景;紫水晶襯托下盡顯吉祥的《福祿壽》……提到當天展位上的面塑,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北京“面人郎”第三代傳承人郎佳子彧如數家珍。
他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超過100斤的“看家作品”《福祿壽》也受到摩納哥元首阿爾貝二世親王的青睐,“他問了福、祿、壽三個人物的寓意,能看出他對中國傳統文化很感興趣。作爲現場最年輕的傳承人,我也希望借此機會,展現中國青年一代勇擔非遺傳承使命、奮鬥有我的青春風采。”
郎佳子彧在大會堂現場。受訪者供圖
郎佳子彧制作的“冰墩墩”。
牡丹、蓮花、迎春花等五種團花圍繞“冰墩墩”,融入老虎形象的春字花送上虎年祝福……北京剪紙非遺傳承人徐陽的剪紙作品《冰墩墩歡迎您》,不僅獲得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的贊賞,也作爲禮物贈予多國政要。
剪紙多年,脫稿剪紙、快速創作的技法,對曾獲中國“十大神剪”稱號的徐陽早已駕輕就熟。一把剪刀、一張紅紙,剪刀翻飛起舞間,巧手撥動下,短短幾分鍾,一幅《春花虎》便活靈活現地映入眼簾。
以“春”字爲型,嵌入虎頭,寓意虎年吉祥。這幅現場即興創作的作品受到了不少國際貴賓的喜愛,新加坡總統哈莉瑪更是來到徐陽的展位前,親自體驗剪紙。“她拿起剪刀和我學,嘗試剪出《春花虎》的一朵花型,剪完後她說很喜歡剪紙技藝。”
出國交流過多次、培養上萬剪紙學員的徐陽感慨,此次經曆令他格外難忘,“用非遺助力冬奧,展現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風采,讓我感到榮耀和自豪,也激勵著我更有力量將剪紙藝術傳承下去。”
徐陽的剪紙作品《冰墩墩歡迎您》。受訪者供圖
徐陽在現場表演剪紙。受訪者供圖
新一代傳承人更有國際化視野
制坯、打磨、塗白、晾曬……手工制作一個精致的京劇臉譜面具,至少經過20多道工序,需三天才能完成。而爲給外國元首們送上一份獨特的中國禮物,85後青年趙楠帶領團隊,在30個晝夜裏不間斷地“趕工”,最終35張色彩斑斓的精美京劇臉譜面具完美呈現。
“這次展覽選擇市集上接地氣的傳統臉譜面具,比如孫悟空,想讓國際貴賓有賓至如歸的感覺。”趙楠說,團隊還精心准備一些京劇臉譜的半成品,供國際貴賓互動體驗,比如給財神臉譜點睛。
趙楠。受訪者供圖
煉絨、染色、拴拍子、刹活兒、攢花兒……經過十余道複雜工序後,一朵又一朵驚豔的絨花在蔡志偉的指尖綻放。2021年11月,當接到爲冬奧會頒獎禮服制作絨花的任務後,北京絨鳥(絨花)代表性傳承人蔡志偉立刻帶領團隊“操刀”制作,鉚足了勁兒趕工期。終于15天後,栩栩如生的絨花“飛”上冬奧會室外頒獎廣場“唐花飛雪”系列禮服的帽子上,一前一後的絨花鑲嵌排列,顯得格外雅致。
蔡志偉回憶,最大的挑戰是染色環節,“按照設計要求,紅色須做到紅而不豔、漸變不黃,這很困難,光調色、染色就反複修改多次”。蔡志偉說,絨花與“榮華”諧音,寓有吉祥、祝福之意,他想通過這項有著400余年曆史的傳統手工藝,爲冬奧會送上祝福。
蔡志偉與其制作的絨花。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先藕潔/攝
“手藝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張’排第一。”馮骥才在《俗世奇人》中如此盛贊“泥人張”。長長的耳朵、專注的神情,兩只兔兒爺彩塑身披铠甲,化身冰球和滑雪運動員。這是“北京泥人張”彩塑技藝傳承人姚曉靜專門爲北京冬奧會設計創作的作品,名字叫《兔兒爺“冰冰”“雪雪”迎冬奧》,被選入延慶冬奧村進行展示。
在頭腦風暴的創作初期,姚曉靜想到老北京的傳統吉祥物兔兒爺,“它的寓意就是保平安送健康,借此祝福參加冬奧會的運動員們平安健康,同時取得優異成績”。作品的一大亮點,是將傳統兔爺嚴肅的形象創新成萌萌的兔娃娃造型,並展現出奧運健兒的飒爽英姿,姚曉靜介紹說,這是想表達“少年強則國強”的理念,運動要從娃娃抓起。
姚曉靜與其作品《兔兒爺“冰冰”“雪雪”迎冬奧》。受訪者供圖
傳統文化“破圈”走進更多年輕人的心
“這種樂器居然能同時發出三四種聲音,有風聲水聲草聲等,太好聽了。”日前,在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館內,8歲男孩郭亞龍在聽完喬龍巴特·阿勒先吹奏綽爾的表演後,連連稱贊。
中國工藝美術館選擇在冬奧會期間正式開館,也是爲了開啓中國傳統文化面向世界的窗口。
時而柔和優美,時而深沉悠遠,來自新疆阿勒泰的喬龍巴特·阿勒先,用蒙古族傳統樂器綽爾和托布秀爾結合表演了一曲《阿勒泰頌》,獨特音色贏得參觀者陣陣掌聲。
“全國能完美地用綽爾演繹這首曲子的人,可能不超過10個,我必須把它傳承下去。”蒙古族綽爾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喬龍巴特·阿勒先介紹說,阿勒泰是人類滑雪起源地,表演《阿勒泰頌》曲目是特意給冬奧會送上祝福。
喬龍巴特·阿勒先在表演。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先藕潔/攝
滑雪主題雕塑《從阿勒泰到北京》。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先藕潔/攝
記者注意到,展館裏處處都是年輕的身影。令80後青年郭偉立印象深刻的,是滑雪主題雕塑《從阿勒泰到北京》,“正好北京在開冬奧會,這個雕塑呼應著冬奧的冰雪主題。”
“聽說能看到晚唐的‘枯木龍吟’琴,所以想來一睹風采。”95後小夥趙怡豪談到,身邊的年輕人對帶有傳統文化元素的事物關注度越來越高,比如冬奧會開幕式、央視春晚的舞蹈詩劇《只此青綠》,都點燃了年輕人內心深處的文化自信。
“這裏的展品都讓我深感震撼。”在85後戶外攝影師尹玉杉看來,如今大多數年輕人都很喜歡中國傳統文化,“我也相信傳統文化並不只是在博物館,而是能真正的流傳下去”。
近年來,趙楠驚喜地發現,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和她一樣關注、喜愛甚至肩負起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擔。“我希望和中國青年們一起秉持創新精神,將中國京劇臉譜藝術發揚光大。”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