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報新民網記者 李若楠 蕭君玮 徐鳴慧
新民晚報首席記者 陳炅玮
視頻加載中…
在繁華淮海路的“背後”,茂名路與陝西路之間的一段長樂路上,有一個名聲在外的“旗袍王國”。高端定制是這裏的主打,老師傅“望聞問切”的手藝則是高效率和准確性的保證。當客戶進店,店員眯起眼睛一番打量,身材信息已了解了個七七八八,顔色搭配也已心裏有底。
都說現在實體服裝生意不好做,網購大潮前,不少服裝店大浪淘沙,優勝劣汰。但這條“旗袍”街,人氣卻始終紅火。背靠淮海路的繁華,小店的客源穩定,秘訣可能還是藏在一針一線間的“特色”二字。
一件衣服20多個尺寸
旗袍“貴”在所花的心思裏
瀚藝旗袍店,在這段長樂路的當中位置,外觀並不起眼,裏面卻大有乾坤,門口一張大照片上,是上海灘旗袍界傳奇人物褚宏生老先生。
一進門,從青島來上海遊玩的劉女士一家正“紮”在上百件旗袍堆裏挑得起勁。劉女士的女兒在國外讀書,因爲國外現在旗袍十分流行,便指名道姓要來上海做一件。全家人經過比較,決定來瀚藝看看。不料挑了幾件,媽媽比女兒試得更起勁,看著身邊兩個女人對著鏡子拿起這件放下那件,爸爸的笑意濃濃。
負責量尺的朱進友師傅今年已經57歲,在長樂路的旗袍店工作十幾年,如今已是門店經理。他拿著皮尺,手腳麻利地一番比劃,嘴裏報出數字,一旁的店員配合無間,圓珠筆在大本子上“唰唰唰”記錄不停。
老師傅的眼睛很“毒”。搭配、色彩……經他一搭脈,能看個八九不離十。
海派旗袍講求“修身”,因是貼身穿,對尺寸的把握拿捏十分考驗裁縫的水平。當數據落在了紙上,旗袍的樣版雛形,也已在裁縫師傅的腦中有了個大概。爲了讓旗袍上身後凸顯出衣主凹凸有致的身材,需要由裁縫量出24個尺寸,這樣講究而地道的制衣方法,現在已不多見。制作一件海派旗袍,從量體開始,還有制版、手繪、刺繡、裁剪制衣等多道工序,一件精致旗袍,貴在所花的心思裏。
“這個顔色你穿比較顯氣質,你比較一下這兩個顔色,明顯現在身上這個更得體。”朱師傅的一番建議,讓劉女士忍不住又多對著鏡子看了兩眼,穿上舍不得換下。
“小”店背後
幾代上海裁縫鑄成的金字招牌
“人家說長樂路造就了旗袍店,其實在我的印象中,是咱們旗袍店造就了長樂路。”在朱進友師傅看來,街的名氣、店的人氣,是相輔相成、互相成就的。
陝西南路到茂名南路這段的長樂路長300余米,竟有17家旗袍店。朱進友回憶,十幾年這裏的旗袍店比現在還要多。雖然這麽些年過去,有的店做了別的,但大多數還維持著做旗袍的現狀。”
朱進友的外公也是紡織業的,在上海灘百年老字號“鴻翔”做童裝。朱師傅高中畢業,被外公領進這一行。40年前,朱師傅先到“鴻翔”學做女裝,拜師旗袍屆傳奇人物儲宏生後,21歲時做了自己平生第一件旗袍,從此與此結緣,做了一輩子的旗袍。
現在在店裏,年近花甲的朱師傅已是挑大梁的角色。但這間“小”店背後,是幾代上海裁縫鑄成的金字招牌。例如被譽爲海派旗袍制作大師的褚宏生,據介紹曾爲胡蝶等大明星做過旗袍。再如刺繡大師徐世楷,他手工繡出的金龍,由一根金絲盤成,線絲可自始至終不斷,堪稱一絕。現如今,來店客人受口碑影響很大。這條短短長樂路的旗袍生意不衰反盛,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顧客口口相傳的“經典、考究”。
旗袍店店面不大,卻迎來八方客人。
幾年前,朱師傅遇到過一位老太太,雖然已坐輪椅,但不減對旗袍的熱愛。子女孝順,在老太太八十歲大壽之際,找到朱師傅,希望提供上門服務,爲她圓夢。朱師傅跑了三趟,量體、試衣。旗袍做好後,再送衣上門。
“老太太穿上那套以大紅錦緞料子做成的旗袍後,兒女連誇漂亮,老太太自己也很高興。這些反饋,對于我來說,就是成就感。”
還有位客戶是一位新加坡華裔,每天著裝就是旗袍。十幾年交往下來,朱師傅爲她做了不下百件旗袍。現在,來做旗袍的客戶,老中青各個年齡層都有。
刺繡是份精細活,店內旗袍上的刺繡大有講究。
“未來,機器會不會替代人工?”常有人這麽問朱師傅,他笑著告訴記者:“在我這一代,應該是看不到。手工的東西和機器制作的東西,差得是由一針一線傳遞出的精細。不是面對面,用皮尺一寸寸量出來的尺寸,那出來的東西,味道是不對的。”
朱師傅的一根皮尺,量盡女人之美。
在上海,南京路、淮海路幾條重要商業街人流如梭,與之或相交、或平行,還有一條條梧桐樹下的小馬路,街邊小店讓人在不經意間偶遇“上海味道”。
我們需要大商業街的熱鬧與繁華,也喜歡後街和小店的甯靜與韻味。7月7日起,我們推出“後街小店”系列策劃報道,走進“藏身”後街的小店,開啓尋“味”之旅。
你的心目中,
上海最有腔調的後街小店
在哪裏?
歡迎留言與我們分享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