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院簡史
峆㠠寺始建于唐開元年間,約713-730年,距今已有1300多年曆史。峆㠠寺位于煙台市福山區的峆㠠山麓,其自然風光“峆㠠煙雲”被譽爲“煙台八景”之一。據史籍記載,此山“望之如見君子,草木暢茂,巅有靈泉,常有雲冠其巅”。元大德五年(公元1301年)擴建,明清曆經四次重修,鼎盛時期的合盧寺,先後有數十位高僧大德在此修行住持,有山林三千畝。使得峆㠠寺“方甲冠于海隅,山腳遠近駕肩賞者,香火歸敬,不絕終夕”。曆史上峆㠠寺曾是膠東地區香火延續和法脈傳承最久的古寺,被稱爲“膠東第一古刹”。後來由于曆史動蕩,峆㠠寺慘遭破壞,曆史盛貌蕩然無存。
改革開放之後,由于特殊時期需求,在原峆㠠寺大雄寶殿舊址位置修建了糧管所。修建時將寺院內諸多石碑用作石料整塊鑲砌于牆面之內,因此諸多老石碑得以保存。據統計,峆㠠寺現存石碑共計32塊,並妥善保存。
名字由來
據傳,唐開元年間,一位出家人到此雲遊,當時此處並無庵寺。恰逢當地瘟疫肆虐,民不聊生。法師見狀,大發慈悲,用當地山上的峆㠠草控制住了這場災難性的瘟疫,救黎民百姓于水火之中。當地百姓心生感激,便希望法師在此建寺弘法利生。當時條件簡陋,用茅草搭棚建寺。爲了紀念治愈百姓瘟疫的草藥,便將寺院命名爲峆㠠寺。自此爲起始,後來慢慢寺院頗具規模,聲名遠播。
寺院附近有個峆㠠夼村(gǎ lú kuǎng),與寺院名字相同。但當時“峆㠠”兩個字使用較少,比較生僻,辦理很多手續時無法注冊。爲了方便使用,被更名爲“國露寺”,附近村子也更名爲“國露夼村”。後來應用逐漸增多,最終寺院名字對外統稱爲峆㠠寺。因爲寺院出土的曆代碑刻中都是此二字。而其確切發音是“hé lú sì”。
複建緣起
2008年,福山區相關部門決定複建峆㠠寺,經山東省政府及宗教局批准,福山區政府開始著手複建准備。前後相繼結緣十余位法師,談建造寺之事,均未達成共識。直至2009年中國佛學院的悟實法師到煙台市弘法,有幸參與者無不歡喜贊歎,更是得到了煙台市佛教協會及宗教局管理層的青睐,遂被極力挽留于此,並被聘任爲煙台市佛教協會副會長。同年創辦普覺講堂,又稱煙台市佛教協會培訓中心,並擔當主任。
2010年9月現任方丈到峆㠠寺舊址、後建成的糧管所處考察,當時地上建築已是破爛不堪,周遭毫無寺院痕迹。但恰逢緣分具足,悟實法師發心複建峆㠠寺。
現有殿宇建築
在悟實法師的帶領下,2010年成立籌委會,2011年奠基,2013年落成。如今的峆㠠寺初具規模。峆㠠寺整體建築爲仿唐風格,整體複建工程浩大。現有殿宇間均由回廊相連,即便天有不測,訪寺信衆或遊客也不會被淋濕。
外城門廣嚴城,奠基于2010年,占地三千余平方米。曆史上,佛曾在廣嚴城說了《藥師如來本願功德經》、《維摩經》等大乘經典。廣嚴城是指毗舍離城,是佛陀住世時印度爲最富裕、最安樂和民衆最有智慧之城,也是維摩诘居士所住之處,因地大城廣,國土莊嚴,故稱爲“廣嚴城”。
聖蓮廣場設置了諸多與佛教文化相關的設施。比如爲了培養大家的慈悲心,在廣場上建造了放生池。放生活動古已有之,且不僅存在于佛教文化中。打造放生池極其耗費人力、物力,但其寓意及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悟實法師致力于弘法利生,教化育人,同時不忘祖師先賢,若無前人種樹,便無後人乘涼。因此發心建造了譯經台,內有鸠摩羅什、真谛、玄奘、不空四大譯經師石雕。希望後人秉承先賢之志,傳承大德精神,在現有經典基礎上,潛心學習,身體力行的弘揚佛法。
廣場西側半山腰處有一觀音亭,此觀音像是由一位居士發心捐供于此。在峆㠠寺准提院有一尊彌勒佛像,是峆㠠寺複建後居士發心供奉的第一尊佛像。
峆㠠寺殿宇及規制與傳統漢傳寺院大體相同。
內山門,鍾樓,鼓樓均是常規建築。
天王殿內供彌勒菩薩及四大天王背面供奉韋陀菩薩。
大雄寶殿占地面積1288平方米,內供高大莊嚴的五方五佛,佛像造于上海造船廠。
高7.5米的五尊佛像均爲一次性鑄造的純銅鍍金佛像,如此高大的純銅佛像整體打造在全國範圍內實屬罕見。更值得一提的是,爲了保護寺院佛像的唯一性,後將打造佛像時所用模具均運回寺院內收藏。
較有特色的是峆㠠寺四大菩薩殿,分別爲:文殊殿、觀音殿、普賢殿、地藏殿。過去很多信衆每年要奔走于五台山、普陀山、峨眉山、九華山四大名山參訪頂禮四大菩薩,虔誠之心天地可鑒,但路途遙遠,舟車勞頓,實有不便。方丈看到大家如此虔誠,便發心打造這四座殿宇。方便周邊信衆頂禮四大菩薩。
藏經樓內供奉法寶十二部大藏經,中間供奉千佛繞毗盧,1250尊佛像位于蓮花瓣上。
藏經樓供有五十三佛母等聖象及法器。一樓供奉一千尊未來佛;二樓供奉一千尊現在佛;三樓供奉一千尊過去佛。
玉佛殿,一樓祈福殿,供信衆祈福祭祀。
六祖惠能所說的《六祖壇經》的問世,標志著佛教中國化的成熟。其肉身現供奉于廣東龍華寺,近年來國家對宗教相關政策放寬,爲了響應中國化號召,便塑六祖惠能大師金身像供在峆㠠寺祈福殿,二樓祖師殿。
三樓玉佛殿,內供奉一尊長6.5米,重21噸的緬甸玉佛。關于這尊玉佛的來曆有一則小故事,此尊玉佛最初並非爲峆㠠寺打造,是上海一座寺院定制的臥佛。打造佛像的石料廠看到玉料極大,實屬難得,不忍將其切斷,便依石料大小而打造臥佛。完成之後,上海寺方驗收時發現臥佛與建成殿宇尺寸偏差極大,便與峆㠠寺方丈商議,將此尊玉佛請到峆㠠寺供奉。安置玉佛的過程也很有趣,首先將玉佛殿四周牆體建造完成,其次將玉佛請入玉佛殿中,安奉好,最後將三樓封頂。沒有這尊意外的玉佛也不會有玉佛殿;先建好玉佛殿,再安置玉佛,亦是徒勞。這恰是緣分具足的體現。
未來規劃
峆㠠寺是藥師佛道場,未來計劃打造藥師壇城,其屬密宗法門,要求極其嚴格,涉及內容極其缜密。從陸續挖掘出的石碑發現了有關于准提法的記載,未來計劃打造准提禅林,用于弘揚准提法門。藥師壇城,准提壇城,彌陀壇城,皆是修行各種法門的場所。另外,靈鹫鴻院、佛學院、准提菩薩院、藥師甘露、五百羅漢坡、佛學院、安養院、接引殿、往生堂等都在未來規劃建設之內。建成後將成爲國內外著名的佛教建築群。
千年銀杏
寺內有一棵銀杏古樹,已有1300年樹齡,複建寺院初期,此樹位于寺院舊址之外,經過擴建規劃,現古樹位于大雄寶殿後方。在建寺殿基時,從古樹樹洞中生發出一枝新芽,正所謂枯木逢春,寓意極好,也被視爲是附近峆㠠寺的祥瑞之兆。據寺院周圍老百姓講述,峆㠠寺原有四顆古銀杏樹,分別位于寺院的四角。後因曆史原因,被人爲破壞。
2013年開光儀式,這顆銀杏樹在未授粉的情況下,結銀杏果一千余斤。後來爲了更好地保護古樹,在每年開花時期,用相應試劑迫使其停止授粉結果。因此還特意成立的專家小組,有關古樹的,澆水,施肥,松土,打藥,營養等都要經過細致討論。
古井
銀杏樹旁邊有一口古井。據老百姓講述,以前寺院法師的生活用水均取自此井。現在井中依然有水,但水量已供不應求。現古井已被保護,未來計劃建造亭子,做到更全面的保護。
百禅書法展
根據國家倡導中國傳統文化進寺院的提案,爲了更好地體現傳統文化與寺院的聯系,在廣嚴城,舉辦了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系列活動之“東方普覺·百禅善願”書法藝術展,這是峆㠠寺踐行佛教中國化的一次努力和嘗試,也是“四進”活動以來的新啓發。
以百種形式寫“禅字”之外,還配以祖師大德的偈子,實屬不易,也是全國首創。其書法水平及辦展理念讓諸多人爲之景仰。在多方面都起到了很好的模範帶頭作用。
弘法
建寺初期,峆㠠寺規模之大超出很多人最初設想,足見悟實法師建寺發願極大;其在弘法方面其發願八宗並弘,願力亦是極大。而峆㠠寺地處山東省,位于中國的東方,因此悟實法師決定將峆㠠寺打造成藥師佛道場。弘揚藥師法門的道場不計其數,但弘揚藥師法門的寺院屈指可數。
爲了更好地弘揚藥師法,至2019年,已舉辦了五屆“海峽兩岸藥師佛論壇”,論壇上邀請了海峽兩岸的相關專家教授和高才大德。隨後相繼也推出了5本藥師論壇的著作。
受邀的參加論壇人員包含了很多大學教授、主任,在認可峆㠠寺各方面理念後,與寺院簽訂培訓協議,創建培訓基地。後續委派多名學校博士學者到寺考察。整個活動爲藥師法的傳承打造了良好的平台和環境。
多年來,峆㠠寺與新加坡,日本,韓國,馬來西亞等國家有密切聯系,悟實法師曾于新加坡佛教總會主席廣聲老和尚處求法,後于2015年經國家宗教局批准,光明山普覺禅寺與峆㠠寺成爲友好寺院。峆㠠寺是普覺禅寺在中國唯一一家友好寺院,這看似不對等的結緣,也恰恰說明緣分的殊勝。
峆㠠寺現頗具規模,聲名遠播,一切看似順風順水,但複建寺院背後卻蘊含了無比艱辛,且任重而道遠。寺院得到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傾注了很多人的心血,並非三言兩語所能闡述清楚。說到複建寺院的點點滴滴和悟實法師經曆的坎坷,令人唏噓不已,熱淚盈眶。而這份所有人的熱忱,將化爲弘法利生的動力,接引更多有緣衆生。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轉載及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