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謝悅漢
香港基層市民居住擠迫已是長期難題,而香港已連續12年蟬聯樓價最難負擔的城市,以及納米樓(實用面積小于215平方呎)愈建愈多,這是因爲發展商考慮到買家供樓能力,和地價,及建築成本等多方面因素,只能將住宅面積縮小才能達到發展商利潤要求,和迎合市埸需要和市民購買力。
請問大家知否香港陸地面積約1100平方公裏,當中只有約有27%已發展,其余75%土地仍保留較自然的面貌,主要涉及郊野公園,叢林地,灌叢,草地及濕地等綠地,占本港土地面積約66%。
反觀新加坡總面積721.5平方公裏,人口約有550萬人,地平線上的土地面積不夠,卻被譽爲世界聞名的“花園城市”,綠化覆蓋率達到50%左右,人工綠化面積達到每千人10.5畝,園林面積達到9500多公頃,占國土的近八分之一,這是新加坡多年努力成果,絕大部份人民都有樓可住,令全國人民均可安居樂業,。
香港與周邊城市的人均居住面積相比,深圳是300平方呎,新加坡是270平方呎,上海是260平方呎,東京是210平方呎,而香港則只有161平方呎,在各大城市人均居住面積包尾,資料來源是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提供宣傳小冊。
在林鄭月娥執政時期,她大力推行“明日大嶼”,就是在靠近大嶼山邊陲,填海造地建一座新城,而她偏偏不提可以開發現成的大嶼山土地,難道她視大嶼山成爲“禁區”,以保護自然樹林和綠化地爲優先,遠較市民急需住宅重要?希望一些專家看到此文章,以科學精准方式計算,填海造地和移山開發土地,以時間、成本、成效計算,哪一個方式較佳,給市民一個心服口服答案。
政府應該有“破舊立新”思維方式,沒有勇氣和魄力打破掃除覓地建屋的各個“禁區”和不合理條文約束。
版權聲明:本文系作者原創文章,圖片資料來源于網絡,本文文字內容未經授權嚴禁非法轉載,如需轉載或引用必須征得作者同意並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