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有一座與衆不同的美食廣場,在這裏不僅彙集了餐點佳肴,還同時提供老人陪伴、弱勢培力等解方。超過 300位身心障礙、受暴者與更生人,在此找到工作;超過 3 萬名高齡長者,每天在此享用午餐、彼此陪伴。
這是新加坡社會企業「Project Dignity」旗下的「廚尊」(Dignity Kitchen),揉和職能培訓、老人供餐,爲社會中的弱勢者開啓生活新契機。
廚尊揉和職能培訓、老人供餐,爲社會中的弱勢者開啓生活新契機
發掘社會中被隱匿的弱勢,「廚尊」以小吃販賣作爲培力破口
Project Dignity 創辦人許承俊表示,走在新加坡街道上,很難看見流浪漢或身心障礙者,在菁英主義的社會中,弱勢者只得遊走社會邊緣、甚至隱匿在縫隙之中。萬事萬物皆有裂縫,而那也是讓光進入的契機——時任飲食業顧問的許承俊,眼見身心障礙者求職無門,便決定以最親民的小吃作爲讓光進入的破口,一座廣納各式需求的美食廣場便在腦海中萌芽。
許承俊腦海中藍圖在 2010 年化爲實體,廚尊成了新加坡第一座由身心障礙者經營的美食廣場,也是新加坡第一個專爲弱勢者量身打造的小販培訓中心。行動不便的、失聰的、雙重人格的、患小兒麻痹的還有受暴者及更生人……,這些原本隱身于社會邊緣的人們紛紛來到廚尊。
面對不同需求者,廚尊盡其所能地敞開大門、響應需求。在軟件面,廚尊開設培訓課程、設計職務,培力弱勢者獨立作業;在硬件面,他們則改良小吃攤設備,如可單手煮面的機具等,方便不同需求者作業。
「我們培訓弱勢者,除了授以技能也要提供工作機會,更重要的是協助他們重返社會。」許承俊說道。
創業初期,徐承俊表示,培訓身障者固然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更大的挑戰的是改變大衆的看法。當時,社會企業的概念尚未普及,民衆對于身心障礙者經營的攤位存疑,甚至有上門的顧客問道「我會不會因爲吃了這些食物而死亡」。
對此,許承俊說「耐心」是最佳的解方,只能專注于使命,慢慢地建立大衆信任。一年之內,美食廣場由 3 個攤位擴張到 14 個攤位,也有了不少企業與民衆開始投入資金,支持廚尊營運。廚尊以贊助資金發展老人供餐服務,在每日中午邀請療養院的長者來到美食廣場共享午餐、彼此交流陪伴。
服務範圍擴及醫院,「Dignity Mama」爲病患家庭帶來工作機會
雖漸漸獲得大衆信任與企業贊助,廚尊的營運狀況仍面臨虧損壓力,許承俊腦袋一轉,開始發展其他計劃,一方面擴大服務範圍、另一方面則增加更多元的收入管道。
其中一項計劃是「Dignity Mama」,在醫院中設置二手書與二手物品販賣鋪,由長期需就醫的年輕病患與擔任照顧者的媽媽共同經營。這個點子主要是爲了讓這群年輕病患能培養經營、銷售等企業家技能,也讓長時間擔任照顧者而離開職場的媽媽們,得以獲得工作機會、擁有稍微喘息的空間。目前,Dignity Mama 已開設 3 間店面、協助 25 人就業。
Dignity Mama 在醫院中設置二手書與二手物品販賣鋪,由長期需就醫的年輕病患與擔任照顧者的媽媽共同經營
累積培訓人數逾 700 名,Project Dignity 盼持續擴大影響力
2015 年,Project Dignity 獲頒新加坡第一個社會企業獎——「總統挑戰社會企業獎」,有許多國內外媒體紛紛報道,因此漸漸打開 Project Dignity 的知名度,吸引更多新加坡民衆開始認識並支持他們。
回首將近 10 年的社企創業曆程,許承俊分享,要成立社會企業、解決社會問題,有 5 個不可缺少的要素:一是以「熱忱」的心,去面對服務的對象、去理解他們的需求並找到解方;二是投資「時間」,要具備耐心、投資心力去解決問題;三是「知識」,必須謙虛、持續學習;接著是「資金」,找到商業模式,讓企業永續經營;最後是「健康」,在心理與身體層面保有健康,是創業家經營企業、解決問題最重要的根本。
如今,Project Dignity 已累積培訓人數超過 700 人、創造無數個就業機會,協助曾經遊走于社會邊緣者找到尊嚴與歸屬。而目前 Project Dignity 旗下共有 64 個員工,其中 40 名爲身心障礙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