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星期一(8月29日)發表文告說,研究團隊研發的真菌食品如雞肉一樣可撕碎,也富含更高成分的氨基酸、谷氨酸和天門冬氨酸,這些化合物一般存在于動物身上,也就是所謂的“肉味”特征,因此這類真菌無須添加多余的調味料或經高度加工。
團隊也與新西蘭的植物肉初創企業Off-piste Provisions合作,在它們的食品制作過程中采用這種真菌培植技術,解決植物肉在模仿動物食品的味道、口感和蛋白質標准時經常遇到的問題。
南洋理工大學科研團隊培植出一種真菌,由這種真菌制作的食品除了味道和口感如同肉類,也比一般植物蛋白更具營養價值。
平菇和口蘑等常見真菌一般需要約四周的時間培植,而研究團隊只花了兩周就通過食物垃圾培植出這種真菌。
爲了擴大真菌培植過程,研究團隊也與新西蘭政府支持的食品創新網絡The FoodBowl合作,希望在2024年將這種培植方式投入商業運作。
據估計,全球每年有約3900萬噸啤酒糟和1400萬噸豆渣被丟入垃圾填埋場,而這些垃圾分解後會導致溫室氣體排放量增加。
負責真菌培植項目的南大食品科技計劃主任陳維甯教授說:“將這些副産品再循環,用于培植亞洲消費者熟悉的真菌食品,除了可以提高食品供應鏈的加工效率,也可推廣以更健康的非動物替代蛋白質來豐富我們的飲食。”
去年,在亞太地區研發植物蛋白的初創企業共獲得2億2000萬美元(約3億零697萬新元)的資助,當中大部分用于提高食品口感和味道的研發工作,讓産品更像肉類食品,幫助消費者更加接受植物蛋白。
真菌的培植來源主要是豆渣、啤酒糟等常見食物垃圾以及農業與餐飲業的副産品。真菌本身富含蛋白質、鐵質和氨基酸等營養要素,也比一般植物肉使用的豌豆、大豆、鷹嘴豆和小麥面筋等材料更有營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