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疫情簡直就是照妖鏡,照出了多少巨嬰。
湖北襄陽,被隔離在小區的人們很難買菜,熱心的志願者們爲居民送來蔬菜,然而就有一個女子,因嫌棄蔬菜不新鮮,對著志願者們破口大罵。難道真的是真的不能滿足他的要求讓她不滿嗎?不,只是在這樣艱難的時期,她依然覺得自己還是個寶寶,所有人都必須以她爲中心,滿足她一切合理不合理的要求。
簡單說,就是個巨嬰!
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安徽合肥的那位女教師。爲了讓遲到的老公趕上車,強行阻擋車門致高鐵晚點。受訪時還理直氣壯地稱:“只要我老公10秒內能下來,就沒事了,我當時是不是只能讓我老公下來?我這樣做有錯嗎?”明知要趕車,卻不知道提前到達;沒趕上車,就強行阻攔;明明錯了,還能那麽理直氣壯。這明明就是小孩子的做派:一切都得圍繞我,我錯了那就是整個世界錯了。
又是一個大寶寶!江湖人稱"巨嬰"!
10月28日上午,一公交車在萬州區墜江,令人瞠目結舌的是,故事原因,竟然是一位中年婦女錯過下車站點,與司機激烈爭執互毆,致使公交車失控墜江,15人死亡,15個家庭永遠無法團圓。也許這位女士,內心也是理直氣壯,認爲“我都沒下車,你竟然不聽車”,被拒絕後心中頓時燃起熊熊怒火,于是這位大寶寶對司機大打出手。
一個巨嬰的自私無知毀掉多少美好的東西。
巨嬰究竟是何方神聖,爲何殺傷力如此巨大?
武志紅先生在其力作《巨嬰國》裏,給出了精確的描繪——成年人群體的社會個體行爲沒有明確邊界,沒有規則、道德約束、沒有法律概念,行爲准則絕對以自我爲中心,只求索取沒有奉獻,依賴、自私、脾氣大,把別人的幫助、贈予視爲應該,心狀還停留在“人家還是個寶寶”。
這就是巨嬰們的狀態。可怕的狀態!
我們不妨想象,如果家有巨嬰,會怎樣?
《變形計》中一個片段或許會告訴你,16歲女孩跟媽媽要錢,媽媽沒給錢就打媽媽!也許你說,畢竟孩子才16歲,還小。
那再看看這位更大的寶寶:2011年4月1日,24歲的留日學生汪佳晶回國,在浦東國際機場因學費問題與母親發生爭執,要錢無果的大寶寶,竟連刺母親九刀後揚長而去,被網友稱爲汪九刀。這位汪九刀大寶寶留日5年,全靠母親每月7000人民幣的收入來支付學費和生活費,他本人從未打過工。是什麽讓一位看上去風光無限的留學生在機場就對著含辛茹苦供自己讀書的母親行凶?僅僅是想要的錢沒有要到。看吧,這就是寶寶。小時候,爲了想要的玩具,用哭、撒潑要挾父母;長大了,要求更高了,手段也更高明凶殘了,要不到就揮刀相向。
這就是巨嬰的殺傷力,有一天條件所限,你無法給予的時候,他們就該受不了了。只要想要的得不到,無論你是誰,瞬間就成爲他的仇人,用他當時所能想到的手法來懲罰你的不配合不給與。
是的,很多人看上去長大了,心理上還是個“孩子”,這也是很多家長常說的話。他們無法自立,不懂感恩,也不懂規則和約束,更別提負責任爲何物。他們的世界了只有自己的需求和別人無條件滿足我的需求,口頭禅是“我媽說”“我不知道”“我不懂”“你怎麽會不幫我”“人家還是個寶寶”。
他們可能是家暴男,可能是媽寶男,可能是乖乖女,可能是職場菜鳥,也可能是看上去楚楚可憐的小妹妹……他們有共同特征:
脆弱而敏感,不能批評不能拒絕,不負責任,沒有界限,天高任鳥飛,鳥若飛不過,全是天的錯。
巨嬰確實可怕,然而別忘了,巨嬰也是父母養出來的。養孩子的過程中,有很多細節需要注意,其中對孩子的稱呼,是我們會經常忽略的一點。
有一個朋友是高中老師,講過這麽一件讓他大跌眼鏡的事:男生A和男生B打架,男生A額頭擦破了最多有1公分見方那麽大點皮。A的媽媽到校後心疼的嚎啕大哭,一口一個寶貝的叫著,一米八幾的A被逼蹲下來讓他媽媽吹傷口。
一米八幾的兒子,高中生,“寶貝寶貝”地叫著。
朋友終于明白了A爲什麽性格與身高那麽不搭調,爲什麽總是怯弱的感覺。
因爲,他還是個寶寶。
某些稱呼,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齡,就別再稱呼了吧。某些稱呼,往往簡直就是巨嬰養成流水線。巨嬰往往就是從這些稱呼中走出來的。
大孩子,小稱呼,甜到融化的稱呼,還是留給小寶寶吧。
明明孩子已經很大了,在父母心中卻還是個小寶寶,經常見到小學生甚至高中生還被稱爲“寶寶”“寶貝”的,孩子習慣了,不覺什麽,家長就不覺不妥嗎?
對于家長而言,萌萌的孩子就是降臨到家中的小天使,帶來幸福美滿,帶來歡聲笑語,只想把自己所有的愛都給他。于是,一個個親昵的甜到融化的稱呼,寶寶、寶貝、蛋蛋等等帶著父母無盡的愛圍繞著孩子。
這些小親昵的稱呼的背後,是父母無條件的愛和付出。孩子很小的時候,再怎麽親昵,再怎麽寵愛都是不過分的,然而,等到孩子漸漸長大,自我意識漸強的時候,家長的過分親昵可能就成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讓孩子總是沉浸在自己是“寶寶”的氛圍裏,骨子裏就拒絕成長導致孩子的對自我成長、獨立人格的認知不到位。
導致在孩子的自我心理認知裏,自己永遠都是個寶寶,沒有成長的寶寶。這些充滿愛的稱呼,將孩子雕刻成脆弱依賴、沒擔當的小寶寶模樣。
那些軟糯的類似“小兔子”“乖狗狗”的稱呼還是留給小寶寶吧,若孩子長大了,請給他與他年齡相符合的稱呼。否則,巨嬰養成的第一條流水線就被我們用甜甜軟軟的稱呼構建起來了
家裏的小昵稱,就別帶到外面去了。
我小時候,家裏人喜歡叫我“小花貓”,在我的同學們面前也毫不顧及。老師講《小貓釣魚》,一講小花貓,同學們就看著我爆笑。那時我只想鑽到地洞裏去。後來“小花貓”就成了我在學校的綽號,伴隨了整個小學,煩不勝煩。
很多昵稱,在家裏特定的人群中,是一種愛,然而在公衆場合,尤其是在孩子的社交圈,可能就太難聽了,還有可能就是我們自己給孩子取了個被同學們取笑的綽號。這就是我們自己把孩子的尊嚴摁到地上摩擦了。這會導致孩子慢慢的不會和世界相處,不會和夥伴相處,不會和自己相處。
所以,特別的小昵稱,留在家裏就好,外面,孩子的社交場合,請稱呼孩子的全名,否則,可能會面臨孩子生氣時都不知道自己哪裏做得不對惹了他的情況。
更嚴重的是,已經建起了第二條巨嬰生産線。
學會叫孩子的全名。
很多孩子有種感受,我媽什麽時候叫我全名?我犯了事,我媽准備打我的時候。這雖然是開玩笑一般的存在,但也反映一些問題,我們不太會稱呼孩子的全名。
什麽時候稱呼孩子的全名呢?老師同學面前,公共場合,人多的時候。
首先,公共場合中,應該稱呼孩子全名。比如家長會,家長要帶著孩子跟老師同學,甚至其他家長接觸,此時,稱呼孩子的全名就是對孩子的尊重和認可,同時也讓他學會在公衆場合與人交往的基本方式。想象一下,如果此時家長稱呼孩子爲“乖狗狗”,會是什麽效果。
另外,只要是人多的場合,都應該稱呼孩子的全名。比如親友聚餐,外出遊玩,親朋好友們聚在一起,是個相對親密的場合,很多家長會相對隨意的稱呼孩子。其實,這時候,如果家長稱呼全名,就是把孩子作爲一個完全獨立的個體,既顯得正式,又尊重孩子,能讓孩子明白成長的感受。
爸爸媽媽們,我們必須明白,沒有限度的嬌養,只會養出無法斷奶的巨嬰。巨嬰終究會感受到成長的疼痛,然而爲時晚矣。
我們的孩子終究是要長大的,也必須要長大的。總有一天,他們必須獨當一面,社會不會嬌慣他們,相反,他們要承擔社會責任。
我們還是心稍稍硬一點,語氣稍稍不要那麽嗲一點,稱呼不那麽甜一點,不要自建巨嬰生産線,坑娃坑自己坑社會。